一年15億多元的“營業收入”卻造就了“銷售額”超過30億元的神話,大量國企利潤在這一“運作”過程中蒸發。陜西省產銷量最大的白酒生產企業——陜西西鳳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曝出4.2億元的巨額虧損。
多位內部人士揭開了其中的秘密:西鳳酒公司為了虛增銷售額,在內部將成品酒進行了層層轉銷——公司本部先將酒外銷給一家空殼的祥云公司,祥云公司再將酒賣回西鳳酒公司下屬非獨立法人的銷售分公司,銷售分公司又將酒賣給營銷公司,最終由營銷公司銷售給真正的經銷商和包銷商。
集中開空發票是該公司用來制造“銷售業績”的一種手法。每到年末,不論經銷商要不要產品,公司都會讓他們打錢開銷售發票,實際上并不提貨,一些經銷商年后再要求退貨退款。
記者采訪發現,企業雖然出現巨額虧損,但參與“假銷售”的相關人員和經銷商卻照樣拿到了各類銷售補貼和獎勵。根據西鳳酒公司的內部銷售政策,企業對于完成銷售回款指標的經銷商,會給予10%的“獎勵金”或12%以上的“市場促銷費”。得益于此,許多經銷商積極參與“銷售”,最終毫發無損就能拿到各類好處。“假銷售”對西鳳酒公司內部的營銷人員和管理層也有巨大吸引力,因為他們只要“出色完成任務”,就能拿到高額獎金。在完成年度銷售任務后,公司總經理的個人獎金就不低于150萬元。

由于管理混亂,西鳳酒公司多年來都沒有組織過盤點。直到審計時,才發現倉庫成品酒比賬面少2000多噸。相關部門在產品定價時竟不知道成本是多少,個別產品甚至出現-30%左右的毛利率。大量包裝材料積壓,露天放置累計損失達數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