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興,長于政;政之興,在用人”。
省委高度重視干部隊伍建設,黨的十七大以來,始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原則,以變革抓住機遇、用變革迎接挑戰,成功突破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與或經歷了這些變革的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2009年,我省首次采取省、市、縣、鄉四級聯動方式,面向海內外公選98名領導干部。
2010年,采取遴選、面試、差額考察等方式,面向全國公開選拔5名省屬高校校長;首次實行大學生“村官”和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定向考錄縣鄉機關公務員。
2011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1名省屬企業領導人。
2012年,采取公推比選方式,在省文化廳、省委巡視辦、省統計局選拔3名副廳級領導干部,真正讓干得好的選得上、能力強的考得好、口碑佳的擔重任,提高了選人用人公信度……
革故鼎新激活一池春水,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統計數字顯示,黨的十七大以來,通過公開選拔,全省有2600多人走上了副科級以上領導崗位;在黨政機關,有近2萬人次通過競爭上崗成為中層干部。
防止用人腐敗需要公開,好中選優需要競爭。
從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到“多數人在多數人中選人”,從由“伯樂相馬”到“賽場選馬”,選人用人理念的轉變催生出一系列科學的競爭性選拔方式: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公推比選……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競爭性選拔呈現制度化、常態化。省市縣三級公開選拔干部的數量逐步提高,全省每年公開選拔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在500人以上。2008年、2012年沈陽市兩次采取“公推比選”,選拔了14名市管領導干部。今年,大連、撫順、阜新等地采取公開選拔方式,選拔了113名35歲以下年輕干部。
在實現公開選拔常態化的同時,2011年省里制定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省直機關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工作的通知》,對省直機關中層干部競爭上崗進行了統一規范,共有50多個省直部門拿出240多個職位,900多人參加了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工作。今年2月到5月,又組織53個省直單位集中開展了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工作,通過筆試、面試、民主測評、考察等環節,有232人晉升正副處級領導職務。
隨著競爭選拔的常態推進、選拔手段的豐富創新和遴選范圍的不斷擴大,在競爭中擇優、靠德才說話、憑實績用人,既成為選人用人的導向,也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被干部群眾稱為選人用人上的“陽光工程”。
新時期,面對選人用人環境的變化和擴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趨勢,我省各級黨組織直面挑戰,一刻也沒有放松探索的腳步。
實名制推薦、全委會提名、黨委集體票決、公推直選……
這些充滿著民主之風的選人用人方式,從陌生到熟悉,一步步走進人們的視野,其中飽含著各級黨委(黨組)的艱苦探索。
在省里,全面推行全委會成員推薦提名重要領導干部制度,省委全委會先后兩次推薦16名市級黨政正職和省直部門正職人選。積極探索在副省級以上現職領導干部中,采取實名制推薦的辦法推薦副省級領導干部和市廳級黨政正職。同時,全面實行地方黨委全委會票決下一級黨政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制度,在市、縣兩級黨委推行常委會提拔干部票決制度。
在各市,鞍山市開展市直部門正職干部平職交流,探索實行“署名差額推薦”的提名方式。丹東市按照以多于空缺職位4至5名的數量,采取實名推薦方式,對部分縣(市、區)黨政正職和市直部門主要領導進行調整配備。營口市探索試行了基層領導班子換屆、個別提拔差額考察,地方黨委全委會、常委會差額票決關鍵崗位干部人選。遼陽市探索實行由市委全委會成員民主推薦縣級正職領導干部人選辦法。
在基層,結合村“兩委”換屆積極發展基層黨內民主,10910個村黨組織采取公開推薦辦法產生村黨組織成員候選人,1881個村黨組織實行了“直選”,分別占村黨組織總數的95.1%、17.1%。
經過各級黨委的反復實踐,目前,民主透明、主體清晰、程序科學、責任明確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逐步形成,并顯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幾年來,省委全委會先后票決干部7次,表決市廳級黨政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69名。14個市有9個市采取召開全委擴大會議方式推薦106名縣(市、區)黨政正職和市直部門正職。全省共差額推薦縣處級領導干部566人,差額考察干部947人,差額醞釀干部850人;14個市全委會票決干部1345人,市委常委會票決干部12696人。
7月的一天,沈陽市蘇家屯區各街道黨工委書記依次走上講臺,講述自己加強社區黨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績。
臺下坐著的“評委”則是來自社區的普通黨員和群眾代表。將評判權直接交給群眾,蘇家屯區的這一做法,正是我省推動干部考核評價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考核評價機制,是激勵黨員干部奮進的“指揮棒”。我省按照中央要求,堅持以年度考核、平時考核為基礎,以換屆(任期)考察、任職考察為重點,進一步建立完善了相互補充印證的考核評價機制。同時更加注重建立健全考核結果運用機制,使考核結果成為評價班子、調整干部的重要依據。建立考核結果通報制度,在一定范圍通報省管班子和省管干部年度考核總體情況,向各班子反饋集體和個人考核情況,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根據考核結果,對個別領導干部進行誡勉談話或組織調查。
在市級黨委換屆考察中,采取“上評”、“中測”、“下議”相結合的辦法,全方位、多側面地考察了解換屆人選表現情況。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起體現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特點的考核評價體系。
干部注重從基層一線選拔,也激勵黨員干部奮進。近5年,在選拔的市廳級和縣處級后備干部中,90%以上具有基層工作經歷。在去年黨委換屆中,99個縣(市、區)黨委書記中,77人有縣級班子工作經歷,28人有鄉鎮領導工作經歷;在鄉鎮黨委換屆中,擇優選拔1460多名村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和鄉鎮站所優秀干部進入鄉鎮黨委班子。優秀人才到基層去、領導機關干部從基層來,良性互動的黨政干部選拔培養機制逐漸形成。
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集中組織面向基層遴選公務員,5年來,共有500多名基層公務員通過遴選進入省直機關。全省各地新考錄的公務員中具有基層工作經歷人員比例不斷提高,市級黨政機關達到53.35%,縣級黨政機關達47.5%,進一步樹立了重視基層的用人導向。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培養出了一支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為實現全面振興,建設富庶文明幸福新遼寧提供了強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