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賓
胡虎林 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
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與能力并重
■本期特邀嘉賓
胡虎林 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話題,也是社會管理的熱點問題。如何破解食品安全監管這個民生難題,正在考驗從立法到執法的諸多環節。
□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問題,給人民群眾的健康帶來了損害,引發了消費者對不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譴責,對政府監管部門的不滿。不少人認為,引發食品安全問題自然有企業主的不道德,更有政府監管部門的工作不到位。
■政府對食品衛生監管工作不力,存在責任落實上的問題,也反映出了食品監管機制的缺陷。據我們調查了解,目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分布在食品藥品監管、衛生、質監、農業、貿易等多個部門,存在重復建設、設備落實、能力不足、資源不能實現有效整合和共享等問題,資源浪費與不足并存,檢驗檢測質量效率不高。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七八頂大蓋帽,管不住一把殺豬刀”的問題。
此外,我們也發現,部分產品還缺乏相應的檢測標準或者相應的檢測設備,導致檢測項目尚不能覆蓋所有安全指標,出現“沒辦法檢測,沒能力檢測”的問題。前階段出現的“地溝油”難以測定的問題,也說明了我們檢測能力的不足。
□多頭管理可以說是食品監管的致命“硬傷”。從您了解的情況來看,應該如何改變食品監管“散兵游勇”、單打獨斗的局面。
■關鍵是要做好“整合”這篇大文章。首先,要加強和整合“三支隊伍”力量——行政部門自身的監管隊伍、食品企業的安全管理隊伍以及廣大市民組成的社會公眾監督隊伍。具體而言,就是從政府、企業、社會三個層面分別組建食品安全指導員、食品安全專管員和食品安全監督員,促進三方合作,形成管理合力。
其次,推進執法資源整合。具體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涉及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整合。對一些界限模糊,一時難以確定具體監管部門的,宜由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協調組織聯合執法,綜合運用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規賦予的手段,有效減少執法中的扯皮推諉現象,使執法資源效能最優化。二是監管部門內部力量的整合。加強質監、工商、衛生、農業等部門協同執法,形成食品監管的制度鏈條,一環扣一環,緊緊咬住不松懈。各負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則要加強部門內部力量整合、協同,從而提高執法效能。
□業內人士指出,要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核心和源頭在基層。然而,有研究表明,目前基層監管力量不足是一個普遍現象,人員缺少和素質參差不齊同樣制約和束縛著職能監管。
■確實是這樣。基層是食品安全監管主戰場,必須讓基層“兵強馬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
□具體怎么做?
■要探索建立扁平化監督體制。監管力量的分布應當呈現“正三角形”形態,要全面向基層傾斜,尤其是加強農村地區監管機構和隊伍建設,重心下沉到基層。在基層的生產一線,建立與監管對象、監管事項相對應的扁平化監管網絡,扎實推進“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監管網絡和機制的形成。
目前,基層執法人員大多是“一看、二摸、三聞”,主要集中在食品包裝的商標使用、文字標注、生產日期等感官檢查上。這些“土辦法”根本無法判斷食品是添加劑濫用、重金屬超標還是細菌含量過多。因此,要充實基層監督人數,優化人員結構,加強教育培訓,使其能用行政和技術手段解決食品市場存在的復雜問題。
□對于目前的食品問題治理,我們往往采取頭疼醫頭的“原始療法”,缺乏現代化的手段。據悉,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市政府通過“奧運食品安全追溯、監控信息系統”保障了奧運食品的安全。關于實施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問題,您是怎么看待的?
■實施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是提高監管效率、彌補監管人力不足的重要手段。我認為要大力推進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工程,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全程實時監控和預警,食品監管數據共享,實現精確監管、精確打擊的目標,改變人海戰術、盲目出擊的被動式監管的方式。
□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運用信息化手段對食品企業進行全方位的監管?
■應該給每一個從事食品生產經營食品的業戶建立專門的“戶籍檔案”,從生產經營資格、生產經營行為、組成人員的健康情況、產品構成等方面嚴格規范入檔,預防不具備資格的、存在違法經營行為的、帶有傳染疾病業戶和人員從事食品生產經營。
以工商部門企業信息的“經濟戶口”為基本數據,按照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的要求,利用年檢、日常巡查等工作,把所有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數據庫,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的精確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并實現與相關部門執法信息的互通共享。
□我們知道銀行系統有“征信系統”,可以建立企業或個人“黑名單”。那么,食品安全監管上,我們是否也可以建立類似的征信系統?
■當然可以,而且必須要建立相應的監管系統。以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為例,我們要對生產、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都要追根溯源,對食品安全隱患和風險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要進一步提升流通環節電子監管平臺的實用性,通過普查和日常監管,將食品代理商、新辦從事食品批發的企業、大中型超市、經營嬰幼兒配方乳粉經營單位等納入電子監管平臺。
此外,要積極探索各部門監管信息、食品質量檢測信息、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信息等共享機制,讓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并履行主體義務;各監管部門要依托“網上辦事大廳”建設,積極完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政務公開細則。
□近年來,食品安全一直是媒體報道的熱點領域。在對食品安全狀況普遍焦慮的心態下,公眾更愿意相信媒體這個“社會風險瞭望者”的報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為公眾構建一個接近真實環境的“媒介環境”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對于食品安全事件,不能做沙中的“鴕鳥”,應該由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第一時間通過新聞發布會、互聯網、政務微博等渠道發出權威聲音,及時、主動向媒體發出準確的信息。不能含糊其詞,也不能一問三不知,做到掌握主動,說明事實,消除社會公眾的群體憂慮。同時,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細化和明確需要統一發布的信息以及各部門可以發布的日常監管信息類別。
□由于各種原因,媒體的報道有可能失真和失實。那么,應該如何理性客觀地應對和引導?
■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要牽頭建立立體監控、分類研判、及時應對以及后續跟進“四位一體”的應對機制,及時發現輿情事件、負面事件、突發事件,對涉及到的各個部門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輿情進行及時的掌握,及時了解社會動態,對一些掌握信息不全面或者失實錯誤的輿論做出正確引導,積極主動地處理突發事件等,提升監管工作的前瞻性。
而在平時,食品安全委員會要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善待媒體,充分發揮和引導媒體及時、客觀、公正、全面報道食品安全信息。同時要為媒體加大違法行為曝光力度創造條件,對食品安全事件要及時跟進,通過媒體向社會反饋后續處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