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 黃淑和
觀點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 黃淑和
9月13日,在天津舉行的2012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表示,央企正在積極準備度過寒冬。
2012年前7個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雖然同比增長8.4%,但累計實現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6.1%。因此,在宏觀經濟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具有壟斷地位的央企,日子一樣不好過。
早在去年12月19日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及12月28日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工作會議中,黃淑和就曾先后提醒過中央企業要充分認識當前形勢的嚴峻性和緊迫性,抓緊做好三年至五年度難關、過寒冬的應對準備。
未來前景如何誰都無法預料,“穩增長”已經成為首要的任務,國務院國資委多次公開出面提示風險,就已經說明了經濟的復雜性及危險性。作為中國經濟命脈的重要一環,央企有義務與責任帶領中國經濟走出困境。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 邵 寧
該如何評價國企改革成就?一定要歷史地看待。
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中央企業有42家上榜。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最大的500家國有企業全年銷售收入的總和還不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銷售收入。從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20.2萬億元。這種歷史性的變化能在短短十幾年中發生,關鍵就是搞了改革。
通過改革,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其一,通過“抓大放小”,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領域,國有經濟實施了大規模的主動退出,改變并優化了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
其二,對由于經濟轉型或經營不善而造成的困難國有企業,疏通了破產退出的通道,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機制開始發揮作用。1998年到2003年力度最大,約5000戶困難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實施了破產,涉及職工900多萬人;
其三,對正常經營的國有企業,通過成立國資委,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解決了多年存在的國有企業多頭管理、責任不落實的問題。與此同時,通過建立對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如業績考核制度等,大大激發了企業內在的發展活力。
國企改革是世界性的難題,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進行到這樣的深度,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可謂來之不易。更重要的是,國企自身做強做優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 黃丹華
最近,在第七屆中國企業文化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企業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流的企業必須要有一流的文化作支撐。中央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必須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助推企業改革發展,為“做強做優、世界一流”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當今時代,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日益顯現,成為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優秀企業文化的過程,就是企業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過程。黃丹華認為,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培育上,形成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建設精神等優秀企業精神,涌現出王進喜、吳大觀、郭明義等不同時期的典型模范人物,這集中體現了國有企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產業報國、振興中華的主旋律和價值追求,既是中央企業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也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文化軟實力仍然是包括中央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的短板。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許多企業已具備了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基礎和條件,在2012年《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上榜企業已達到79家,僅次于美國。但中國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在文化軟實力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不斷提升中國企業的品牌價值和文化影響力,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因此,要緊扣發展主題,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驅動力。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對企業文化建設進行統籌規劃,進一步確立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用企業文化引領企業發展戰略,規范企業行為,創新企業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促進企業經營方式轉變,推動企業改革發展。同時,要把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提升活動結合起來,把企業價值理念融入企業管理制度,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 許保利
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效益好主要是因為壟斷,把國有企業與壟斷等同起來。
事實上,我國國有企業多數處于有效競爭中。因為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絕大部分行業已經形成競爭格局,包括國有資本比較集中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如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建筑、機械制造,不論是進入門檻還是市場運營,都已形成充分競爭的格局。從行業分布上看,90%以上的國企處于競爭性領域。
石油石化行業,市場集中度的確比較高,但絕不是沒有競爭。成品油市場上,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家公司實力接近,二者存在競爭。目前,BP、殼牌等國際大型石油公司也已進入成品油零售市場,雖然占有的加油站份額還比較小,但進入的卻是我國經濟最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程恩富達、成品油需求量最大、利潤最高的東部沿海省份。
石油石化的上游勘探開采環節具有行政壟斷性,國家對于這類具有高度稀缺性的資源部門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性部門采取壟斷經營是必要的。石油石化行業的高集中度,在全世界極為普遍。世界主要的50個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中,76%的國家只有一家石油公司,20%不超過三家石油公司。
電力行業,電網屬于自然壟斷行業,由非對稱的兩家企業經營。發電行業則處于激烈的競爭當中,五家央企占全部市場50%左右的份額,各地還有數量眾多的地方國有電廠、民營電廠。
當然,促進國企做優做強不是要通過壟斷來實現,而是要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壟斷就意味著保護,而在保護下發展的企業,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世界一流企業。而企業大了,能力提升了,往往就會擁有市場支配力,相應地就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防止企業以自己的能力損害社會利益和公眾利益。同時,企業也要加強自律,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這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國企未來走向何方?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不過,也有人認為:“只有私有制才能建立市場經濟,才會有效率,國企應私有化,應全面退出競爭性領域。”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的一種經濟體制,既可以同資本主義私有制結合,也可以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結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私有制企業,都可以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一個企業的具體經營績效會依市場環境、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狀態,現實中任何一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都有可能盈利或虧損。簡單地在私有制與高效率之間畫上等號經不起事實的檢驗,如新加坡的國有企業經營效率并不比同行業、同等規模的私營企業低,絕對不像某些人所說的“國企做得好是個別現象,做不好是普遍現象”。
國企掌握中國經濟的命脈,是中國經濟的穩定器。國企在保持社會穩定、保障宏觀調控、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國家戰略以及實現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都承擔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與單純注重利潤導向的私企不同,國企在提高經濟效率的同時,更能夠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方面。
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鍵還是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促進“國”“民”共進。國有經濟是否部分退出,不能以其是否屬于所謂的競爭性行業或領域為標準,而要堅持看是否能夠較快地提高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夠應對外國跨國公司在國內外的激烈競爭,是否能夠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以及對國民經濟的高效控制力。
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E MBA教授 魏 杰
最近,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EMBA十周年慶系列之管理論壇上,眾專家為尋找中國內需的源動力出謀劃策。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EMBA教授魏杰在論壇上指出,從2008年8月到今年8月,這四年內真正拉動我國內需的是投資,增長貢獻最大的也是投資。
從今年5月初至9月底,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大項目立項總投資額約為7萬億元。對此,魏杰認為,中國目前啟動內需,投資對于增長的貢獻應該在20%至30%之間。維系在這個區間內,可以較好地避免過剩和通脹的問題。當前,民營投資的比例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民營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律地位和完整的競爭地位。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一直靠政府投資,將會導致市場難以平穩發展。
魏杰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中國的經濟增長仍將取決于投資增速,要想做到如美國那樣的依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還不是個現實性話題。對于內需的推動,不能簡單地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救市,這一輪內需的推動應該把重點放在對于中國經濟的深度調整上,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