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華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簡介
新 華
大會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確定了黨成立后的基本任務;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
出席大會代表共13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國際形勢的基本特點,闡明了中國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
大會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并且指出要通過民主革命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創造條件,這是黨對中國革命認識的一個新的重大突破。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對黨員條件、黨的各級組織和黨的紀律作了具體規定。
出席大會的代表為12人,代表全國195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中心議題是國共合作問題。
大會正式決定和國民黨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的統一戰線。同時,大會又強調指出,在國共合作中,共產黨必須保持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努力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大會制定的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為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創造了重要條件。
出席大會代表30余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大會著重討論了無產階級在民族革命運動中的地位,以及為了參加這一運動,黨在組織方面和群眾工作方面如何準備的問題。提出了歷次代表大會都沒正式提出過的中國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規定,指出在“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的同時,既要“反對封建的軍閥政治”,還要反對封建的經濟關系,“反對帝國主義工具之買辦階級”。這是黨對中國革命問題認識的重大進步,在實際上豐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
出席大會代表20人(其中有表決權者14人),代表全國994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四·一二”政變發生后召開的。大會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提出了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主張,但對于當時奪取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均沒有作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通過的土地問題決議是不徹底的,在會后也并未實施。這次代表大會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沒有在緊急關頭擔負起挽救革命的任務。
出席大會代表82人,代表全國57967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由于國內處于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總結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在一系列存在嚴重爭論的有關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上,作出了基本正確的回答,大體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六大把工作中心從千方百計地組織暴動轉到從事長期的艱苦的群眾工作,確定以爭取群眾作為黨的首要任務,把“左”傾作為主要危險來反對,這是黨的工作的一次重要轉變。六大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
出席大會代表142人 (其中有表決權者84人),代表全國4萬多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夜召開的。大會正確分析了形勢,指明抗戰的前途和任務,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大會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七大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人(其中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勢,對國內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的論斷,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但由于當時黨對于全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準備不足,沒有能夠在后來的實踐中堅持下去。
出席大會代表共1133人(其中候補代表107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在全國各級黨組織還不能正常工作,絕大多數黨員還沒有恢復組織生活,相當多的八屆中央委員仍處在被審查、被監禁狀態下的極不正常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自始至終為“左”傾思潮和個人崇拜的狂熱氣氛所籠罩。大會通過的政治報告和新黨章,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錯誤理論,使“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組織上,把林彪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寫進了黨章,林彪、江青集團的一批骨干和親信進入了中央委員會,而許多久經考驗的老干部,卻被排除在外。九大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出席大會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國2200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后召開的。大會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團的罪行,揭露了他們的反革命兩面派本質,但十大的政治報告和黨章沒有正確地分析林彪事件發生的原因,總結必要的教訓,仍肯定黨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的“左”傾錯誤得以延續下去。在組織上,康生和王洪文當上了中央副主席,張春橋成為政治局常委,江青、姚文元當上了政治局委員,江、張、姚、王得以在政治局內結成“四人幫”,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勢力又得到了加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指導方針沒有改變,因而大會不可能從根本上總結經驗教訓。
出席大會的代表1249人,代表全國2800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們黨在取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偉大勝利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重申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期黨的根本任務。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政策和口號,認為十大的路線是正確的,肯定“文化大革命”和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這次大會沒有能從黨的指導思想上完成撥亂反正的任務。
出席大會代表1510人,代表全國3500多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經歷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又經歷了十一屆六中全會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之后召開的。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理論。大會提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提出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同時提出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出席大會代表1690人(其中候補代表145人),代表全國約3900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規定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全會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的形成和發展中做出的貢獻。鄧小平從十三大開始退出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常委會,但他作為黨和國家重大問題決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
出席大會代表1997人(其中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了新的概括,分別從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構想等九個方面,作了系統的論述。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會向全黨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
出席大會代表2035人(其中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國5100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這次大會的靈魂,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它以這一點為標志載入史冊。大會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次大會闡明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新階段,是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的指南。大會進一步論述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強調把我們的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就是要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切實加強,各方面相互配合,實現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這次大會是20世紀最后一次黨代表大會。
出席大會代表2108人(其中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國5800萬名黨員。
大會主要內容: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出席大會代表2120名,代表全國6600萬名黨員。
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出席大會代表2213名,特邀代表57人,共2270人,代表全國7336萬名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