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玲玲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英語角活動是各大高校和一些社會團體都熱衷舉辦的活動,是課堂英語學習以外的一個重要的提高英語方式之一。雖然對于提高英語交流能力這一的目的都相同,不同的社會團體舉辦的英語角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和目的。本科院校的英語角主要為學生自發性的活動,由學生團體組織,除去英語交流學習這一目的之外,還成為社交的重要場所之一。而一些社會團體,尤其一些培訓機構所舉辦的英語角主要目的則可能是展現其外教能力,吸引學員。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特別從我院學生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為英語角活動主要是用來提升他們的們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際研究可追溯到1946年,美國政府在那一年通過了一項外國服務法案并成立了外國服務學院(FSI)。Edward T.Hall等一批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被招募在這里為海外工作者提供 “出發預備”課程。Hall在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和1966年出版的《隱藏的維度》被認為是跨文化交際研究在學術領域的開端。隨著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開展,跨文化能力研究也日漸被重視。1966年,Dell Hymes提出交際能力的概念。自此,從不同角度出發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在學界展開。比方說Holland(引自林大津,1996)認為交際能力是獲取有效交流的能力而與個人知識和學術背景無關。Byram(1997)認為交際能力不應簡單地只用于測量二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Chen(2007)相信除了交際能力中的有效性和恰當性應被關注之外,語境同樣重要。
然而對于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界定,直到今天,學界目前還未達成一致,但以下幾個概念頗為流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特殊環境下傳遞文化意思,執行合適有效交流行為、并展現交際者多重身份的能力(Chen&Starosta,1997)。
交際能力是人們做出的社交判斷。這種判斷取決于語境、交流者之間的關系,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特定的語言或非語言信息來達成這些目的(Myron.W.Lustig et al.2007)。
交際能力是用語言或者非語言的方式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事件,人物能表現恰當有效的能力(林大津,1996)
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跨文化能力就是他們能和將來工作環境中的外國客人進行有效恰當交流的能力。這種能力既包括了他們的語言水平,更包含了他們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然后用有效的語言或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
與多數本科院校學生自發性組織為主的英語角不同,高職高專學校的英語角需要更加充分的準備工作。因為如果沒有專門的組織,多數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鑒于語言水平能力的限制,薄弱的英語學習興趣,他們一般不會主動開展英語角活動。即便開展,根據我院之前的經驗,他們的英語角活動最終也可能偏離語言學習交流的目的。
但是英語角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因此真正辦好它有其不可估量的意義。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口語水平,營造校園英語學習的氛圍,還能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禮儀的了解,增加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巧;提高英語溝通能力、英語語言技能,英語鑒賞能力以及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其次,英語學習主要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這對于一門外語的學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英語不僅要求掌握語言的知識(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是以解決此問題為首要目標,并且也只能如此),更重要的是掌握對語言的使用技能。并且眾所周知,當語言學習輔之以目標語所在的文化背景知識,語言的學習及使用就更加能事半功倍。因此,英語角實際上更好地有效補充完善了目前英語教學過程中比較缺乏的這一實踐運用環節。
針對學生這一情況,筆者所在院校以教務處牽頭,外語系承辦的方式從2009年開始進行一些有規律,有組織的英語角活動。
從一開始的模仿本科院校希望以學生自發性為主進行語言交流,發現收效甚微:學生們興致勃勃而來,卻發現交流幾句之后,自己的英語句子已經使用完畢,然后就甚為尷尬,最后草草收場。在通過慢慢摸索之后,至今,我院的外語角活動演化為每月由輔導老師確定主題,學生主持,在英語角中除保留傳統的學生交流活動環節之外,更添上一些外國文化,交際能力知識的傳播,盡可能使來參加英語角的學生不因為語言能力不好而沒有一點收獲。真正的讓英語角成為外語學習的第二課堂。
在本文第一節中已提到,跨文化能力并不單單是指外語能力,它還包括其他很多種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由于教學目標、課程規劃、學生能力和時間限制等原因,雖然改革多年,但不得不承認,到目前為止,課堂教學仍舊主要局限于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努力上。而英語角活動正是能夠彌補課堂教學在這一方面的不足。
首先,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語言水平差強人意,特別是由職高升上來的學生,一部分的學生可以說英語幾乎為零起點。由此他們對英語學習在多數情況下其實也是興趣缺缺。而興趣是恰恰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英語角活動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形式更為多樣和有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特別近年來上海世博會的召開舉行,杭州西湖申遺成功,這些事件對于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特別是像我院這種旅游院校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激發。他們意識到將來他們的工作環境中會有越來越多機會接觸到外國客人。這使學生也有一種迫切感想要提升與外國友人交流能力的愿望。
在這種復雜的情緒影響之下,并不專注于單一的語言能力的提高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較好的解決方法和努力方向。并且,跨文化能力各方面的構成其實也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比方說,學生的對目的地國家的文化知識加強了,自然而然地會加深他們對語言學習的理解,繼而對他們的語言學習產生促進作用。而不斷地實地交流鍛煉,也能加深學生對語言運用的信心和能力。
Chen&Starosta(1996)認為“跨文化能力由參與者在跨文化交際時三個方面的能力構成: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認知能力是指對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文化習俗的理解。比方說,目標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情感能力是指激發參與者理解、欣賞和接受不同文化的主觀愿望。行為能力則是在跨文化互動中有效和合適的行為,如:信息傳遞技巧、恰當的自我表述、行為靈活性以及互動管理。
英語角首先在情感能力上激發了學生參與理解不同文化,嘗試欣賞不同觀念。讓學生有主動去了解不同國家人和他們的文化的興趣。
其次,在英語角中大量的文化信息的傳遞也豐富了學生的外國文化知識,同時在互動中也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最后,英語角活動中,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也實地鍛煉了他們交際能力。即便是中國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提升了學生們的社交行為技能。
[1]Chen,G.M.&Starosta,W.J.(1996).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nthesis[J].Communication Yearbook.19,353-383.
[2]Hymes,D.(1995).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nguistic theory in .R.Huxley and E Ingram.(eds.)Language acquisition:Models and methods.(1971)[M].Academic Press.
[3]Lustig M.W.&Koester J.(2007).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pp.64-81)[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陳國明,威廉.J.S.跨文化交際學基礎.林大津,尤澤順導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