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徐州財經分院,江蘇 徐州 221008)
WANG Ju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Branch Couts of Xuzhou,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Xuzhou 221008,China)
制造業是物流業發展的需求基礎,現代物流業作為從流通中分離出來的生產型服務業,具有銜接供應鏈上下游各環節,挖掘企業 “第三利潤源”的能力。現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擴大物流市場需求,推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推動物流企業與生產企業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有機結合,是現代企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互為依托,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溝通和銜接,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滲透、互動發展,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物流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是指以物流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為基礎,以供應鏈環境為動力,以兩大產業的企業本身為主體,將物流企業的物流運作與制造業物流業務聯合起來,進行產業協同的業務活動,從而獲得雙贏的發展。制造業與物流業互動發展,有利于制造業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促進產業升級;有利于整合社會物流資源,提高物流業服務能力,促進物流業發展;有利于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制造業和物流業跨屬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它們存在著互為生產要素、互為服務對象、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制造業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業務基礎,物流業為制造業提供服務保障。物流業發展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持,物流業是制造業的引擎,制造業的升級和發展急需物流業協同配合。如果物流業發展滯后,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制造業的發展,影響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制造業流程再造也將受到制約。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有機結合、互動發展,不僅是調整產業結構變動的重要途徑,也是制造業和物流企業的共同要求。
對于制造企業來說,物流要素緊缺、物流成本上升,生產運作成本將不斷提高,影響企業利潤的增加。同時,由于制造企業自營物流運作能力和運作范圍的限制,使其難以降低物流運作成本;由于制造業物流整體專業化水平不夠,使其不能給制造企業帶來全方位的物流服務。通過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的互動發展,制造企業的物流業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社會化,將物流業務分離、整合和外包給物流企業,將使制造業越來越多地脫離繁雜的基礎性儲運管理,專注核心業務;同時,借助物流業的專業化運作能力,制造業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獲得更好的物流服務,提升其競爭力。
物流企業全面參與制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就要求將現有運輸、倉儲、聯運等傳統物流企業功能整合、業務延伸,不斷提升一體化服務水平,加快向現代物流服務提供商、供應鏈集成商的轉變。物流企業深入了解制造業物流運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發揮專業化優勢,開拓新的市場和延伸服務領域,既而增強物流企業一體化服務能力。同時,制造企業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優勢代理物流服務,對物流業務進行整合,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生產經營環節,保持生產活動和物流活動的連續性,使企業達到物流成本最小化,進而分化企業的經營風險。
制造業與物流業互動發展,可以使制造業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獲得更好的物流服務,也可以促進物流業優化整合資源,提升服務水平,增加物流業的市場份額,給物流業提供更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在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同時要求物流業改善服務水平和提高運作效率,有利于物流業在服務過程中不斷創新提高。同時先進的物流信息化技術發展及運用又能提高制造業的生產經營運作效率,從而實現制造業與物流業的互利共贏。
傳統的物流運作模式使傳統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合作過程中難以認識到現代物流發展對企業競爭力提高的戰略性作用,對物流資源失去控制和商業機密泄露的擔心也使得制造企業在思想上難以接受社會化的物流運作方式。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互動發展中,制造企業更關注物流企業是否能為其降低成本,尤其是現階段很多制造企業仍然認為物流成本就是運輸和倉儲成本,制造企業往往只要求物流企業降低運輸費用而忽略總成本的降低,導致了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利益追求不平衡。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物流得到較快發展,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主要原因是制造業與物流業間缺乏有效溝通和合理銜接。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我國現有物流服務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營為主,缺乏相應的關鍵技術與信息支持。我國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較小,水平、規模均不能令人滿意。在第三方物流中,基本都是從事商品集散的低端物流,能夠提供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少之又少,制造企業不放心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物流企業也不了解制造企業的真實需求,我國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能提供的綜合性全程物流服務還不足總體需求的5%。這是制約我國物流社會化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影響物流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還比較滯后,存在 “信息孤島”現象,物流業信息化平臺和技術更多地服務于物流業本身,未能在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得以有效應用。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不能實現自動無縫對接,信息資源不能有效共享,影響制造業有效獲得物流企業供給信息。物流企業之間互相低價競爭,爭奪業務對象,而制造企業在專業物流服務領域又無法尋求到滿意的合作伙伴。因此,制造業與物流業急需相應的互動化信息平臺并配合互動技術應用為兩業搭建有效溝通橋梁。
物流標準化建設是推進物流現代化的基礎,是我國物流業與國際接軌的堅強基石。我國物流技術標準和物流作業標準不統一,各種運輸裝備、裝卸設備標準不能有效銜接,物流包裝標準與設施標準之間不協調,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兼容,降低了物流企業為制造企業進行物流服務的效率,物流設備標準不一致,限制了貨物在運輸、倉儲、搬運過程中的現代化。物流行業內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直接導致物流成本比重居高不下,為制造企業增加運營成本負擔。這些問題存在于整個供應鏈體系中,同時也制約了物流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高效整合。
物流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關鍵在于與制造業開展緊密合作,這是一種戰略聯盟關系。制造業與物流業建立戰略聯盟,可以使雙方緊密地結合成一體,形成互相信任、共擔風險、互利共贏的關系。制造業要樹立企業物流業務外包理念,劃分不同業務性質組織合理物流外包,如:企業運輸與倉儲等部分職能外包、全部對外物流業務外包、內部物流業務外包、物流規劃設計及信息管理業務外包等。戰略聯盟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交易效率。同時聯盟成員的獨立性又可以使每個成員都能專注于自身的核心業務。另外,戰略聯盟可以使制造業與物流業在物流設施、運輸能力、物流技術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從而達到整個聯盟效益最大化。
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是雙方互動發展的必要前提。兩業的互動發展不是簡單的合作交易,而是共同創造價值的行為。因此,兩業之間應該相互信任,互獻策略、技術,從而實現互動發展的本質,達到雙贏。這種信任需要長期培養,參與互動發展的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通過業務合作可以在客戶中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時,也能形成兩業共同的無形資產,突出信任合作下的收益性。
綜上所述,未來制造業與物流業的互動發展潛力巨大,兩業的協同發展有利于提高制造業克服資源的制約,專注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有利于物流企業業務的不斷拓展,有利于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缺少現代服務業支撐的制造業是高成本、低競爭力、無生命力的制造業,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的互動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1]覃仁智,張紅星. “兩業聯動”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共同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1(8):55-56.
[2]熊憬.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模式和集成優化的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11):30-31.
[3]丁文振.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6):58-59.
[4]王凌峰.美國電子商務物流發展迅速[J].信息與電腦,2009(8):74-76.
[5]田青,鄭力,繆立新.物流產業經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