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 趙鳳武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初級中學)
課堂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王文忠 趙鳳武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初級中學)
葉圣陶先生曾說:“嘗謂老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教,而學生能自為探索,自求解決,故老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先生強調了“相機誘導”的重要性,希望學生能夠探索,自己解決問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是個性學習的需要。
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 課堂合作學習
曾幾何時,我們學習語文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每天哇啦哇啦地讀課文,一遍一遍地默寫詞語,沒完沒了地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思想,不假思索地背現成的答案,昏天黑地地“造”作文,一張張的試卷鋪天蓋地——學生枯燥無味地學,老師日復一日地教。
隨著課改的春風,教師放下了拿了許多年的教參,拋開了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再事事做示范,也不再設套一步一步地請君入甕。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尊重,學生的個性也在張揚,“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已深入人心,教師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作為參與者、組織者與學生心靈溝通。教學內容不再拘泥于課本,“生活處處皆語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身邊的平凡小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大課堂。對名篇佳作不再肢解得支離破碎,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做心靈的遠游。課堂上不再滿足于師生問答,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從產生問題始,到解決問題終,循序漸進,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的王國,教室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飛翔的天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迸發出了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自主學習,能主動投入。但是,在語文學習中,有很多東西學生還是模糊的,學生能自主學什么呢?
在課堂上,要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要讓學生充分讀書。課文的字詞理解,自讀課文的學習都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可讓學生自己預習后定出,并且把課堂也交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因為每個人在生活閱歷、知識掌握、思想認識上有差異,所以教師還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但是,有不少老師喜歡走極端,片面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這樣做,勢必讓一些學生的學習陷入“無主、盲目、無所適從的境地”。倡導自主學習,不能單單從形式入手,更不能強求某一種模式。于漪老師曾說:“關鍵在培養學生求知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激發他們酷愛讀書,指導他們學會讀書”。倡導自主學習,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學習的自主性,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是很有必要的。課堂合作學習是實現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章法。合作學習時,要明確合作學習的組織秩序。由主持人組織小組成員將大家的意見進行分類,找出相同的意見,形成共識。將小組內的主要意見分歧共同討論和研究,最后形成一致的結論,作為小組的集體意見在課堂上匯報。課堂合作學習,絕對是一個有秩序的過程,七嘴八舌的無序發言,只能擾亂學習者的正常思維,也給學習和思考的懶惰者開小差、游離合作過程創造了條件,合作學習的效益根本無從談起。
課堂合作學習要有一個合作的核心問題,非合作難以實現問題的解決,有依靠群眾力量的必要性。合作的問題要有一定的發散性,答案可能并不唯一,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形成不同的意見,還要有一定的生發性,可以啟迪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在課堂上讓學生提問題,容易出現很多不易控制的問題,如學生提的問題價值不大,問題提的重復了,有的問題偏離文義,等等,以至于完不成教學任務,就需要教師很好的駕馭課堂。問題從學生中來,再讓學生去解決,教師適當點撥、補充。學生的問題被展示,討論有了成就感,積極性會越來越高,而且經老師歸納,既把握了重點,也教會了學生該怎樣去提有價值的問題。
語文的獨特性在于它的個人的學習無可替代。誦讀、感悟、體味、積累這些千百年來仍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合作學習無法替代的,更多要靠自己的獨立學習,或者說在自己的獨特學習體驗中完成。
雖然在課堂學習中的自主性比較強,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非但不能弱化,而且要加強,只是加強的方式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加強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和監控。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關鍵點。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監控,監控不是控制,監控的目的是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和把握各小組內合作學習的情況,對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予與及時的指導。同時,在監控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教學的新問題,及時幫助自己調整教學策略,改進和完善教學過程。
鼓勵實施合作教學,就是要鼓勵和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我們強調教師監控的目的,是防止學生不會合作,不會思考,而不是防止學生思維出圈。相反的,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鼓勵學生能夠探究創新,鼓勵學生有新的生成。
合作與創新已經成為時代對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理應成為教育教學當務之急的培養目標。課堂合作學習是培養這類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而探究學習能夠“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倡導探究學習,就是鼓勵和幫助學生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找合適的答案,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探究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自己獲取知識的途徑,勇于探索、發現。
可是,很多教師對探究性學習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有的在學習中進行鉆牛角尖似的探究,也有的讓學生天馬行空地想象,各抒己見,哪怕胡思亂想也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其實,“探究”不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應該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貫穿課堂,不是針對某一環節,某一個問題。學生探究的結果各式各樣,教師對探究的結果也必須有一定的評價。肯定其正確的結果,讓學生明白探究的真諦。
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一方面,需要我們大刀闊斧,銳意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認真冷靜地審視自己走過的道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難免有過失。有的人墨守成規,保住自己的老一套死死不放,“春風不度玉門關”;有的人半開半掩,讓自己的門里刮進一絲春風,堅持“要一點一點地來”;有的人則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死死抓住到撒手不管,從“一言堂”到“大放羊”,教師成了旁觀者,學生提的問題不管是否有價值,一律說“好”,甚至出現錯誤的結論也不過問,或持模棱兩可的態度,由以前的教師至上變成了學生至上;有的人課堂效率低下,像一盤散沙,不一而足。我們說,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生動活潑的知識講解,反復地、科學地訓練,不斷地督促、提醒,循循善誘以及必要的懲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才能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有獨立學習能力的個體。自主、合作、探究要求的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學策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