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慶芳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
◆黎慶芳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具有較高的起點,主要探討他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人才培養的看法以及課程及教學方法的觀點,這些對我國的高職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杜威 教育理論 高職教育
杜威的教育理論形成于19世紀90年代,他不僅結合了人類文化的多方面成果,而且立足于現代社會探討教育問題,為后人留下了一份豐厚的教育思想遺產。杜威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
到19世紀末,美國完成了近代工業化,勞動者的素質也有了新的要求,教育要適應這種變化就必須加強職業教育。杜威大力支持職業教育,認為職業訓練是教育上的革新,但他反對狹隘的職業訓練,極力主張將職業訓練與文化修養結合起來,使從業者樂業,并理解所從事職業的社會意義。在杜威看來,在民主社會勞動受人尊重,勞心和勞力的劃分與對立不應出現在現代民主社會。
勞心、勞力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從事職業的方式不同,同樣都為社會做出貢獻。《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以下簡稱此))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我國的高職教育定位一直存有偏差。首先,社會上把高職教育作為本科之下的后補選項,認為它是一種生存技能訓練,甚至等同于體力勞動。其次,部分高職院校把高職教育辦成了本科形式的“壓縮餅干”,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完全是本科模式的壓縮品。這些認識和做法,雖然有其客觀的歷史文化根源,但從另一角度也反映出對高職教育的認識模糊。
我國高職教育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類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也明確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認識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準確把握其定位,將會為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疏通道路。
美國的近代工業化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但精神文化卻隨之衰落。職業教育培養的人只重技術。杜威認為,傳統職業教育有三方面的問題:職業訓練與文化修養的背離、職業追求與個人發展的對立、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脫離。因此,杜威提出教育應該為社會進步服務,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務。在其理想的民主主義社會中,杜威強調培養的人應具有這些素質: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適應變化迅速的現代社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合作意識,能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有服務社會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職業素養,能通過從事某種職業發展個人才能并為社會盡力。
注重學生道德的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強調具有為社會服務的職業素養,這些素質恰恰是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學生培養中必須強調和加強的方面。近些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方面,單純強調知識、技能的灌輸,而輕視內在品質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高[2006]16號文明確提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杜威認為,教育不能脫離社會變革而我行我素,教育要結合社會,就必須從學校課程著手。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討論“教材的社會性”問題,認為“一個課程計劃必須考慮課程能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于是,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即是一種從活動、經驗的情境中思維的方法。杜威對以教科書、教師、教室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一直持抨擊的態度,他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個體的興趣和愛好被漠視或壓制。因此,杜威提出變傳統教學方式為師生共同活動、共同經驗的教學方式。
杜威對于活動性、經驗性課程及教學的認識雖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其課程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需要及“從做中學”的教學方式,值得我國高職教育借鑒。近些年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究其原因,不少職業院校課程設計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而且仍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培養出來的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教高[2006]16號文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
杜威對教育的理解不局限于當前,而是面向未來。他認為,教育通過對個人經驗不斷的改造與改組,最終促進個人的自由發展以實現社會的民主主義理想。杜威堅信,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他的終極理想是通過教育改造社會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高職教育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教育改造社會生活,要有前瞻性,高職教育則更加凸顯了教育的這種作用與意義。《綱要》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田方林.試析杜威的實用主義職業教育觀[J].教育與職業,2008,(6):35-36.
[2]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
[4]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16-517.503-518.53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