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品晶 謝菊英 宋碧英
(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
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程品晶 謝菊英 宋碧英
(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
在分析現階段我國核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的基礎上,指出提高核專業人才的工程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并介紹了學校在創新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改革實踐教學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核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實踐 教學改革
新世紀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國力增強以及對能源結構調整的迫切需求,核能的應用已經呈現了明朗的發展趨勢。當前,國際形勢和國家安全、反恐斗爭的需要對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核專業研究人才也提出了越來越迫切的要求,出現了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專業技能不能滿足需求的問題。筆者指出,提高核專業人才的工程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重點介紹筆者所在學校在創新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改革實踐教學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核專業人才,是核技術發展及核事業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因素。根據2005年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人力資源部對用人部門及核電發展到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況的分析,預測到2020年核科技工業需要核專業本科以上人才約13000人,其中到2010年需要6000人左右,從2010年到2020年需要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約占60%,碩士生約占30%,博士生占10%左右。按專業需求分析,核工程專業需要約6600人,其中核反應堆工程專業2600人,放射化工工藝與放射化學專業需求2600人,核燃料工程1500人,核技術應用及基礎學科專業需要約5000人,其中核技術應用2400人,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1300人,核物理等基礎學科1300人左右,另外還需要核地質與鈾礦冶煉1300人左右。由于實際輸送到核科技工業系統就業的學生要低于核專業的畢業生數,同時由于現代基礎和臨床醫學的科學研究、臨床診療以及現代醫療器械的設計和創新,都迫切需要具有核理論知識、掌握相關技術和方法的專業人才,這兩方面的巨大需求使得核專業人才日趨緊俏。因此,到2020年需要培養的核專業人才要比上述預測的數字還要大,我國目前現有核專業的院校培養能力,還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為適應社會對核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全國現已有20多所院校陸續恢復或新增了核專業。
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進行適度的改革,以便能培養出更多、更能適應核工業發展的需要。進行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核心是要加強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目的是要建立既滿足大眾化教育,又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有利于學生能力多層次的培養、開放式的實驗教學體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有利于實現貫通式培養的實驗教學平臺,這將成為各示范中心實驗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
建立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多類型、菜單式的實驗項目,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實現對學生貫通式的培養。為適應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我校通過實施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示范中心的建設,提出了以“滿足多元化教育,適應個性化發展”構筑實驗教學體系的新思路。
以“激發興趣,夯實基礎,加強綜合,引導創新,自我發展“為指導思想構建了多層次、模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和貫通式培養的實驗教學模式。
1.面向大眾化教育的基礎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兩個基本層次。
2.面向優秀學生和具有個人興趣愛好的學生的個性化實驗項目、重點實驗項目。
這兩個提高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實現了對學生的貫通式培養:
1.時間貫通——實現實驗教學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貫通;
2.內容貫通——從演示實驗、預備實驗、基礎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到個性化實驗、科學實驗的貫通;
3.能力貫通——基本能力、綜合能力到科研和工程實踐能力的貫通。
4.該體系的建立將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因我校重點是考慮針對本科生的培養,我們還提出“2+1+1”本科培養模式是指:2年校內通類基礎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1年校內核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1年校外核專業部分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重點是最后一個“1”的環節。具體而言在這一年的校外基地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行“部分專業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的集成教學方式。
同時,針對碩士及以上學歷,推行“3+3”并行多層次人才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產、學、研+本、碩、博”模式);選擇2~3個與我校有多方面合作基礎的科研院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等)和廠礦企業(北京核儀器廠、西安核儀器廠等)實行“雙導師制”培養,讓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都參與項目研究和產品開發,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和興趣進行分組,由博士生和碩士生帶領各組學生參與并完成研究課題,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實踐環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發揮揚學校和科研院所及企業各自的資源優勢,達到高校為社會服務,科研院所及企業為高校補缺的雙贏目的。
通過幾年的建設,在教學環節上,改革理論教學課程體系,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加強與企業合作辦學,建立穩固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師資隊伍上,建設一支有豐富教學、科研和工程經驗的教師隊伍;為國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一批專業化程度高,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優秀的核專業技術人才及技術管理人才,力爭為全國其他高校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積累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
[1]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高等學校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教學規范[ED/OL].
[2]宮曉峰.核專業人才培養勢在必行[J].中國軍轉民,2005,(7):26.
[3]李德平,周敏丹.關于培養核專業創新人才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17):113-114.
[4]郭永吉.我國核事業人才形勢淺析[J].國防科技工業,2004,(9):30-31.
[5]馬軍.新時期核專業人才教育培養的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1、24.
[6]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EB/OL].
[7]戴捷,張竹青,鄒吉高.環境工程人才需求分析與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1):349-350.
南華大學高等教育改革與研究項目(2008GJZ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