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高職院校發展戰略選擇若干問題探討
◆劉曉華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我國高職院校起步較晚、基礎較弱、層次較低,存在著做不大、做不強、走不遠的問題。因此,進行發展戰略研究,創新辦學思路,提升辦學質量,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高職院校 發展戰略 思想內涵
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實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近20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我國有5類學校承擔高等職業教育,這五類學校是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等學校、民辦高等學校、普通高校中的職業技術學院。經過20多年的實踐和建設,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類型。從其發展規模看,占半壁江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必須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培養了一批急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高職院校既需要分析學校自身的內部條件,更需要關注學校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及時把握將來發展的態勢,以未來發展為基點,對未來外部環境影響可能引起的問題預先提出解決方案,從而把握自身的未來。
這個目標要能夠給學校指明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引導資源的配置,能夠準備分析未來發展和資源竟爭會帶來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方案。同時,這個目標的設定還有助于讓學校各部門的行動保持統一和協調,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高職院校制定的發展戰略,只有體現主動性和目的性,才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迎接和適應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才能對這些變化做出正確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斷。
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會。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學生和家長有了更多選擇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在這種形勢下,最大的問題就是,你這個大學是不是一個高水平的學校?是不是被社會認可的優質教育資源?高等教育的這種發展態勢,要求高職學院必須把握發展的機會,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成為學生和家長眼中的高水平的學校,否則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這是規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高職院校戰略的制定,實質上是幫助院校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競爭優勢,使學校能保持一種強大而又靈活的態勢來面對激烈的競爭。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重點大學建設到“985工程”、“211工程”的實施,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從這些工程的建設,我們確實也看到了我國在一流大學建設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科學研究水平、教師質量、科研經費和國際化程度等方面來看,與世界一流大學比較,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差距雖然存在,但建設一流大學的決心不能改變。同理,作為我國大學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也應有爭創“一流”高職教育的勇氣和決心,要樹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都能辦出一流教育的思想。
“一流”意味著這所學校在社會上的認可度,對所有高校來說都是一種誘惑,但面對誘惑,高職院校領導一定要冷靜思考,有專家指出:目前有一些學校違背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盲目擴大校園和招生規模,國家投入教育的錢沒用在刀刃上,而是一味地只注重政績,大搞圈地、蓋樓、鋪草坪,用在搞重復建設上了,實在是不應該。
耶魯大學校長萊文認為,中國大學的合并、擴招在某種程度上是必須的,因為只有具備一定規模才能更好發展。但他同時指出,“大規模”不應成為大學追求的目標。做為高職院校領導要清楚地認識到,“一流”教育不是體現在規模上,而是體現在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和服務能力上,學校必須重視內涵發展,軟件重于硬件,質量重于數量,辦出特色,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辦學聲譽,才能辦出社會認可的“一流”院校。
普通本科大學有著許多良好的辦學經驗和傳統,如辦學視野開闊,質量意識強烈、辦學氛圍濃郁,學術研究氛圍濃厚,有著注重名師和學術梯隊建設的良好傳統等,這些優點值得高職院校繼承,但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特殊性,高職教育的發展不能全面繼承普通本科大學的經驗和傳統,必須探索出一條適合高職院校發展的新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就是在現在基礎上進行修修補補,這是不夠的,要從根本上重新整合部署各種教育資源,構建全新的高職教育理論體系,這種整合究其實質就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高職教育迅速發展的十多年為高職教育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極好的物質及精神基礎。教育部于2006年11月啟動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項目,旨在通過100所示范院校的建設,從發展道路、改革方向、管理模式等方面實現高職教育的根本轉型,從而帶動整個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建設,尤其是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建設現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創新的歷史機遇。
近年,由于經濟社會的需求,職業教育規模確實有較大的擴張,但做為學校,應該意識到,如果辦學質量不能保證,規模一時上去了也要掉下來,今天的擴招就會變成明天的負擔。例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也僅有15000名左右學生,且研究生就占76%左右,倫敦經濟學院不到7000名學生,但它培養出了5名諾貝爾獎得主,在世界上有很大影響。這些事實證明,規模不大也可以辦成高水平的學校。因此,高職院校只有牢固樹立質量決定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的觀念,堅持“質量第一,規模適度”的辦學指導方針,走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發展的道路,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的協調健康發展。
從教育層次看,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因此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性”,同時,高職教育又具備職業教育的屬性,因此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高等性主要體現在培養人才的規格和素質方面,職業性主要體現在所培養的人才能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方面。
要正確把握好這兩個屬性的關系,就要充分意識到,這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高職教育既要體現高等性又要體現職業性,不能只強調高等性而忽視職業性,否則容易導致高職教育等同于中職教育,失去了高職性的特點;不能只強調職業性忽視高等性,否則容易導致高職教育成了本科壓縮教育,失去了職業性的特點。因此,高職院校的發展要既要堅持突出高等教育的共性即高等性,又要強調高職教育的個性即職業性,共性就是要突出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突出知識、能力、素質的訓練和熏陶,突出學術氛圍和文化品位的形成,突出名師和學術梯隊建設;個性就是強調高職教育的職業針對性,強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調“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強調高水準實訓基地建設,強調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