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榮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驗
◆陸小榮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通過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材料工程技術(陶瓷工藝方向)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驗。本文介紹了“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內容及其產生的成效,為其他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借鑒作用。
職業院校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實驗
當前高職人才培養的重點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本質的區別。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的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目標,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實行工學結合,讓學生在職業崗位教育的環境中、在真實的工作環境里接受培養和訓練,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掌握實用職業技能、培養創新能力。近年來,我院在陶瓷類專業中進行了“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驗,通過“一二三”課堂相結合、“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學生課程“作品”與企業生產“產品”相結合、“雙師”教學團隊建設與學生“拜師學藝”相結合、學生課程作品展評與創作展覽相結合等形式,在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2010年,“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被評為江蘇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
第一課堂是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是圍繞理論教學組織開展的多種活動、第三課堂是社會實踐教學。通過改革第一課堂、活躍第二課堂、延伸第三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課后對學生開放工作室與實訓室,鼓勵學生參與各項競賽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在實踐鍛煉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我們將實踐教學延伸到地方企業,開辟了“校企共建”實踐教學的新陣地。利用課余時間、周末假日、寒暑假等時間,到企業進行學習與創作設計,已成為學生學習的自覺行動。
學院開展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改革,從人才市場需求調查入手,根據人才需求與人才規格要求,通過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方案。按崗位職業能力重構課程體系,以工作過程開發項目課程,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與項目設計方案并付諸教學實踐。以項目為主線組織課程內容,突出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單獨進行授課的方式,學生課程作品與企業產品開發項目相聯系,學生一邊接項目,一邊學習,直接進入項目實際操作。學生設計的實習作品與企業產品開發同步。極大地促進了工學結合,使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和企業需要,為企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真刀真槍”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采用“雙師教學”、“拜師學藝”等形式,由學院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等共同擔任教學工作。通過“教師工作室”與“學生工作室”等建立“師生”與“師徒”關系。學生能及時了解行業與企業的動態,學到實用的知識與能力。
很多課程學習結束時,一方面,通過課程作品的展評,綜合考核與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通過展示設計作品,師生間取長補短、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除在第一課堂進行教學外,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課余時間可以在工作室、實訓室等進行各項創作活動。同時利用本地條件優勢,開辟第三課堂,學生可到企業進行各種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學生們在工作室邊做邊學,融“教學做”于一體。實踐告訴我們,知識不僅是教會的,更多的是學生學會用會的,能力不是講出的,更多的是學生練出來的。學生置身于真實生產環境中,通過“真刀真槍”的職業訓練,從而具備了一定的職業經驗和職業素質,能很快勝任工作崗位。通過實踐、親自動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能力運用水平,自覺地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并付諸實施,從而實現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利用本地企業有利條件,教學過程由教師、工程技術人員和一線能工巧匠共同完成。學生把學習知識與學徒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師把傳授知識與傳授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師師互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來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果。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教學理念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教學內容主要從理論為主轉變為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主要從教師講,學生聽轉變為教師指導,學生做。用工作任務引領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改變把知識、技能與工作任務相剝離的傳統格局,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發展綜合職業能力。
通過“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我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與材料工程技術專業(陶瓷工藝方向)被評為省品牌特色專業,已經取得省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教材與立項精品教材4部,教指委精品課程2門,無錫市精品課程3門。2010年,“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被評為江蘇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
實驗基地軟硬件條件得到改善,建立了省級實訓基地1個,省級工程中心1個,中央財政扶持的實訓基地1個,形成了9800m2的具有真實工作環境的實訓場所。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訓基地建設取得顯著的成果,在完成實踐教學任務,職業素質養成任務和職業技能鑒定任務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陶瓷類專業的教學改革。
建立健全了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設計大賽和技能比賽的激勵機制,學生參賽的積極非常高,獲得了可喜的成績,2007年以來,實驗基地的學生參加各類省級大學生創新設計、創新大賽等,獲得了各類獎項數十項,獲專利8項。學生“雙證”率達100%。畢業生就業率達99%以上。學生能排除知識障礙、能力障礙、思想障礙,從生產一線起步并能持續發展。學生在艱苦奮斗的優良品格、集體主義和團隊協作的精神、認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正確的職業觀等諸多方面得到良好的訓導。學生畢業后已具備一定的職業經驗和職業素質,能很快勝任工作崗位,在生產第一線踏實地從事技術工作,并具有對原有技術、工藝的重新組合和再次發現。學生創新能力、職業能力明顯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單位好評
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明確了人才的培養目標,明確專業建設的思路,推動課程體系改革,建立了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
教師積極到企業參與工程實踐鍛煉和技能培訓,積極參與各類研究項目與技術報務。學院采取多種優惠政策,引進企業優秀人才,營造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成長環境,專業教師的“雙師型”比例都已達到了86%。
“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質是工學結合,它是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培養,就是要以實踐教學為中心,在實踐教學上下功夫,提倡老師在做中要真教,學生在做中要實學。老師要有真教的本領,要能做,通過做來發展提高自己。學生實學是通過實踐的做來學,要學會做的方法,而不是“死學”、“死做”。因此,“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職業院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更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