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彬彬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淺談素描頭像教學的方法和目的
◆狄彬彬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畫素描,人物頭像必不可少,那么練好素描人物頭像很重要,畫好頭像素描會為以后的半身和全身人物像打下基礎。初畫頭像,在短時間內不可能一下子就畫得準確、生動、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就必須要采取正確的方法逐步的提高素描的方法和技巧。
素描教學 人物頭像 方法技巧
素描頭像是繪畫學習中難度較大的訓練課題,也是美術專業考試中常見的考試科目。素描頭像寫生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瑣碎,初學素描頭像寫生的學生,面對較為復雜的人物頭像形體不知從何處下筆,總是看一點,畫一點,拼湊成體,沒有整體觀察、整體表現的意識和能力,因此畫面上出現臟、亂等瑣碎問題就在所難免了。要矯正學生素描頭像寫生中存在的錯誤,首先要培養學生整體觀察和整體表現的意識和能力。頭像速寫訓練便是培養學生整體觀察和整體表現意識和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素描頭像的表現難度較大,但是對于整個素描訓練來講,它在素描理論和素描語言上沒有特殊性,其難度主要體現在對頭部形體的復雜性認識及對頭發、皮膚、眼睛等質感的表現上。在進行頭像訓練時,我們先要觀察對象的頭型特征和臉型特征,以及頭、頸、肩之間的關系,隨后的構圖自然就會胸有成竹。在作畫時始終堅持整體地觀察對象,要從確定大關系人手,遵循整體一局部一整體的作畫步驟。由于我們所描繪的對象是一個具有內在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論是結構關系、比例關系,還是黑白關系、體面關系、線面關系,都是相對存在,互相制約的。如果繪畫時孤立片面地去對待,最終必定會失去畫面的整體統一。由此可見,整體觀察不僅是一個觀察和表現方法的問題,也是一個思維方式問題。自古以來,有成就的畫家,始終把整體關系放在首位,在整體關系基本正確的前提下,再求局部的精致變化。畫局部,看整體,反復交替,互相促進。如果局部破壞了整體,畫面就會出現混亂,然而僅有大關系,沒有局部的深入刻畫,整體便是空洞的。整體的充實,是由局部精致表現來反映的,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
在學習素描的開始,就應培養學生用立體觀念去對待客觀世界中的所有物象,并通過多種手法,把它們表現出來。如在素描人物頭像訓練中只注重頭部的細節,就很難認識頭部的整體形態和頭部在空間中的立體關系。對頭部形體結構的認識主要是依據頭骨的結構與形狀。在整體上可分為腦顱和面顱兩大部位,上大下小,把其概括成圓球體和楔形體的組合,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頭部在空間的立體概念。把整個頭部放到一個立方體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鼻子和耳朵完全不在一個體面中,這是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的。頭部形態體積的建立防止學生看不到它的體積僅看到對象的不同顏色。如表現頭發時,只有首先意識到頭發是附著在頭骨上面的,也是有體積的,才能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它的固有色及蓬松感,才有體積感的生動和傳神。樹立起在空間深度上塑造形體而不是在平面上描繪這一概念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只有掌握透視知識和注意培養這種觀察認識物象的習慣,才能正確把握物體在畫面上的恰當位置。
素描訓練的主題就是對形體的理解與表現。人物頭像所涉及的頭部、頸部、胸部形體都是復雜而不規則的形體,要畫好頭像就要了解這些形體的解剖、結構、比例、透視變化等知識。下面以頭部為例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基本知識。
形體結構:將頭部分解成若干體塊,記住每塊體塊的形態特征及相互間的組合和構成關系。訓練時嘗試將這些體塊兒合理地組合起來,在寫生過程中,迅速地觀察,捕捉這些體塊。
解剖:對解剖的理解即是對骨骼、肌肉及其運動規律的理解,了解解剖才能對頭部形體的形態變化、外部做出準確的判斷。學習解剖是很枯燥的過程,學生應對學解剖的作用有正確的認識,并通過多畫解剖作業,記住對形體的外部特征起支撐作用的骨骼與肌肉的表現性。
比例:形體特征中,比例變化是重要的因素,掌握頭部的比例關系,能準確地把握五官等形體位置、大小。一般的頭部比例是“三庭五眼”,但如果從把握頭部形體的位置關系上看,僅有“蘭庭五眼”的認識是不夠的,還要了解一些骨骼突出的位置,如額丘、眉弓骨、顴骨、下頜骨等。這些位置是根據動向線對稱出現的,對確定形體位置有重要作用。
透視:在空間上的頭部形體會有不同的朝向位置,形態也是會因朝向、位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可將頭部看做是一個方體,將方體的透視變化規律應用到頭部形體中。根據頭部形體的特點,對動向線、眉骨連線兩個方向的把握,有助于準確地把握形體。
人類的頭部形態除了在個體相貌上有明顯的不同特征外,在性別、年齡及種族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男性面部凹凸變化明顯,下頜骨寬而方,下頜角轉折方硬,給人以方正剛直之感。而女性面部骨點沒有男性明顯,下頜角轉折平緩,線條比較柔和。嬰幼兒具有腦顱大面顱小的特點,總體上給人一種飽滿圓潤之感。老人骨骼開始萎縮,肌肉和皮膚失去了彈性,開始出現皺紋,骨相更加突出。黑種人和黃種人的總體差異在于黑種人的下頜骨前凸,與額頭形成了較大的顏面角。在刻畫人物頭像時只要把握住了這些整體特征,就把握住了大的方向。
中國古代繪畫無論是寫意畫還是工筆畫,都以講究意境,追求神韻為創作根本。如東晉顧愷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后來由南朝的謝赫發展為“六法論”,并把“氣韻生動”放在了第一位。在畫素描時也應該借鑒中國畫的理論,在表現人物時應該以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內涵為最高宗旨。
多品讀和臨摹大師的素描頭像作品,多分析、多研究,認識它好在哪里,看多了好作品,眼界自然就提高了。要多向大師的作品學習,就能快速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繪畫技巧。從丟勒的素描作品《母親》中學習各種線條的粗細、濃淡、緩急和疏密的靈活運用,從倫勃朗作品中學習對不同年齡不同境遇下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微妙刻畫等。寫生練習和臨摹相結合,循序漸進,頭像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畫畫時始終堅持整體地觀察人物頭部,這是人物頭像寫生訓練中一個基本要求。人物頭像整體是由頭像若干個局部組成的,沒有局部的整體是空洞的不真實的。然而,沒有整體的局部,就算刻畫的再精彩、再深人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素描頭像的目的不光是練就手頭靈活,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素描思維和如何觀察事物的。離開了這兩點,素描練習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總之,要畫好人像素描,獲得精確的造型能力,還是要靠多畫多練才能得到。技巧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同時還要多看好的范畫,提高鑒賞力,進而大膽地多方面地進行嘗試,不斷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1]張寶才.人體藝術解剖學[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
[2]龐黎明.素描頭像[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