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霞 李景紅
(聊城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初中化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策略探討
◆鄭紅霞 李景紅
(聊城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成為課程改革關注的熱點之一。從分析化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轉化和減少“學困生”的基本途徑兩方面,對初中化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初中化學教學 學困生 成因 對策
在推進初中化學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化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嚴重,圍繞這一問題,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并參考文獻資料,分析化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轉化和減少“學困生”的基本途徑。
初三學生剛接觸化學時,奇妙的化學現象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但部分學生只注重看熱鬧而不注重看門道,注重表象知識的感知而不注重理性知識的思考和記憶,對化學反應看表象而不知其實質。頭腦中的化學知識是零碎的、零亂的,從而造成知識上的脫節,解決問題時無從下手,對化學學習產生畏懼、厭學。
部分學生動手能力不強,不善于觀察,學習的原動力始終不足。學習上遇到到困難,不敢向同學、老師請教,有了疑問、異議也不敢提出,漸漸地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習困難。
部分“學困生”化學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全憑一時熱情,學習中一旦遇到困難,就灰心喪氣,變成“學困生”。
初中化學教師長期任教畢業年級,習慣于以教師為主體的快節奏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居高臨下,一味加大課堂的容量,不顧學生的感受,肆意拔高,一步到位,提高所謂的“課堂學習效率”,教與學嚴重脫鉤,致使部分學生學習困難。
教師不注意研究和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興趣、態度、能力、知識基礎等,知之甚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味地責怪學生學習基礎差、思維慢、腦子笨。
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學生認知結構和能力狀況,教學過程中不善于向學生提供較為豐富詳細的感性材料,還是以教師講解、演示為主,以學生機械記憶理解為主,造成學生的學習是霧里看花,學習困難愈加明顯。
教學中,教師要縮短與“學困生”的距離,加強感性溝通,教師要鼓勵“學困生”參與教學活動,盡量提些簡單的問題讓其回答,讓“學困生”能經常享受成功的快樂,增加自信心,減少自卑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觀察、談話的方法,并通過課堂、課外活動、作業批改等多種渠道對學生學習化學的心理、生理特點和認知方式等進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在批閱作業、試卷和個別輔導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練習中的錯誤信息,研究、分析其產生錯誤的原因,洞察其心理,巧妙而準確的幫助其糾正錯誤,并督促其訂正。
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善于發現和排除學生思維的“疙瘩”,體察他們的困難,及時幫助他們化解學習中的疑難。
教師要經常幫助學生回憶、識記、聯想、推導、驗證有關知識,幫助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提高知識的應用水平,克服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課堂教學要盡量貼近生活實際,縮短化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優勢,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消除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學。
化學教學要從學科特點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本著“淺、慢、精”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學中,隨時向學生指明需要記憶的內容和記憶的方法,注重運用典型實例,進行歸納對比,幫助學生形成網絡型知識結構。對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系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要給學生反復點撥、啟發和疏通;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的演示實驗一定要直觀、顯明、省時、準確、安全,演示時引導學生有重點的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實驗原理。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嚴格按實驗要求操作,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要耐心細致地觀察,認真思考,準確如實地記錄。
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注重觀察和思考,不斷模仿、不斷重復、不斷操練,幫助學生做到眼勤、耳勤、手勤和口勤,學會記憶的方法,學會科學地利用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指導“學困生”閱讀。閱讀前,明確提出閱讀的目的要求;閱讀中,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幫助學生掃除障礙;閱讀后,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促進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第二,啟發“學困生”思考。應當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健點、疑難點設問;對較難或較綜合的問題,按認知層次分化知識點的方法由易到難步步深入地發問;對學生錯誤或不全面答案進行反問,不斷加大問題的思考力度。
第三,組織“學困生”討論。討論是進行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學中,鼓勵“學困生”參與問題討論,鼓勵“學困生”提出問題,發表見解,在熱烈的氣氛中體驗學習,感悟知識。
第四,引導“學困生”總結。復習教學中指導“學困生”挖掘不同章節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成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使“學困生”掌握總結歸納的學習能力。
第五,面向全班學生,采取分層教學。學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識的能力是有一定差別的。教學中,如果對學生提出同一要求,就會出現“尖子吃不飽,慢生不消化”的現象。學生在一起上課,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實際,采用分層教學法。即簡單地把全班學生分為上、中、下三層,授課時采用低起點(適合少數下層學生)、中坡度(適合大多數中層學生),統一進度,分層要求和指導,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處于“不跳夠不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狀態,其效果是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都得到最佳發展。
我認為,只要老師在思想上重視學困生的存在和轉化工作,在教學中對學困生傾注更多的愛和熱情,在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減少學困生、轉化學困生會取得更大的成效,整體教學質量會有明顯提高。
[1]杜芳艷.中學生化學學習困難原因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5.
[2]郭英,劉勝琳.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
[3]王春梅,辛宏偉.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與教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