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裴敏莉
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之間是相輔相成,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矛盾的存在,是因為開發與保護之間有著相互的制約作用。開發可以說是對原有資源的一種破壞,無序的開發會造成生態環境失衡、水土流失,同時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必然要涉及人為因素的投入,如人為景觀的建設等,這這些都會對原本的生環境造成影響。從保護的角度來說,保護會導致開發速度和力量的降低,同時對資源的保護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也是導致旅游資源經濟效益下降的一個因素,因此從這方面來說,開發與保護之間是相互制約的。從統一的角度來說,開發與保護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保護是一種開發的手段,也是開發的前提,合理的開發會使資源和環境得到美化的同時,也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經濟效益,也為更有效的保護措施的開展提供更堅實的基礎。而有效的保護則使得資源能夠被長期的開發和利用,這樣又從另一方面為旅游資源的持續開發提供條件。因為有開發,才能獲得更多的效益,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因為有保護,才能使資源獲得持續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客觀的認識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促進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從當前我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現狀來看,在資源的保護方面稍顯欠缺,存在著不用程度的破壞性開發或者是低水平開發。與此同時,快速發展的旅游經濟使得游客數量不斷增加,這也為旅游資源景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游客素質參差不齊,不文明行為造成對環境的破壞,這些現象都要求我們必須正確對待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對二者進行有效的協調,以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根本指導思想,采取保護性開發的策略和模式,實現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的根本目標是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限制性的前提條件。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要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前提,確保開發的程度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二是效益的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應當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有機結合,只有保證三者的最大化,才能實現最終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可持續發展的效益。生態旅游開發的根本目標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持續,而這一持續是建立在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只有實現三個效益的持續發展,才能夠實現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開發策略,以資源和客源的保護為前提,形成保護性開發的綜合導向模式,實現“保護+資源+保護+客源”的綜合導向模式,在保證資源自然生態形態的基礎上,通過各種人文措施保護客源,如創建精品的主題公園,并且不斷為其增加新的內容,使游客每一次都能夠感受到與眾不同的歡樂體現,保持這種持續的吸引力,不僅不會影響客源問題,反而會使游客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在傳統的旅游開發過程中,對資金投入存在著一些誤區,認為只要投入足夠的資金,便能夠得到相應的收益。這顯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為了促進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僅僅依靠資金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資金投入應當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來考慮,同時也應當注重資源和知識的投入,這樣才能夠形成“資金+資源+知識”的綜合開發投入模式。一方面,要對資源的價值進行肯定,使資源在旅游業的經濟效益中占據一定的比例,也能夠使人們充分認識保護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對知識的價值進行量化的衡量,而其價值的主要體現就是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主題創意和宣傳,旅游資源的增值效益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知識的價值,而出奇制勝的主題公園正說明知識是有價的。
為了有效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問題,一方面可以將旅游的開發的外延進行擴展,將旅游規劃建設、管理以及監測的納入到生態旅游開發的全過程中;另一方面將旅游開發過程的每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結合,形成一個環狀的循環模式。同時定時地為旅游區注入生命的新內涵,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使旅游區的生命周期延長,這本身就是對旅游資源及環境避免浪費的保護;再者,通過監測,反饋的信息,充分認識旅游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旅游資源及環境的保護問題,再有的放矢地落實在進一步的優化規劃設計和管理中,把環保建立在監測提供的科學依據上。
[1]石德旺.論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J].焦作大學學報,2006(01).
[2]馬曉京.民族旅游保護性開發的新思路[J].貴州民族研究,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