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余鳳
近年來剖宮產率呈急劇上升趨勢,而圍產兒的死亡率并無明顯降低,母體的并發癥不斷增加,因而適當的控制剖宮產率,提高產程的處理水平,培養守護產程的耐心,正確掌握手術指征、手術時機和提高手術的質量是產科工作的首要任務。目前國外報道在產程的處理原則上已轉向降低剖宮產率,力爭自然分娩為目標。本文就剖宮產術給母嬰帶來的影響探討如下。
國內有報道2次剖宮產207例中有143例發生粘連(69.1%),擇期再次剖宮產者多數術后發燒、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紅色惡露時間延長等,重復手術者粘連率明顯上升。如果前次剖宮產指征為頭盆不稱、臀位、橫位、胎兒宮內窘迫或過期妊娠等相對指征者,再次妊娠分娩可酌情進行陰道試產,骨產道畸型或狹窄者除外。
是剖宮產術后最覺的并發癥,國外學者報道413例剖宮產患者中160例發生子宮內膜炎,感染率為38.5%;亦有報道321例術后感染率為20%,其中計劃性手術感染率為9%,而急癥手術為25%,這類手術感染的原因多見于胎膜早破。國內報道的剖宮產術后晚期出血者最終作子宮切除病理報告均有急慢性炎癥發現。由此可見手術產對母體的影響之大。
術時、術后出血是較嚴重而常見的并發癥,手術出血多于陰道分娩約1~7倍,特別術中撕裂子宮切口時損傷子宮動脈血管造成大出血,可危及產婦生命。雖然目前采用術式為下段橫切口,由于局部解剖上的特點,橫切口時會將向上斜行的子宮動脈分支切斷,致使切口下緣供血不足,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如果切口過低,子宮頸部90%為結締組織,愈合力差,縫合過密過緊更不易愈合,致晚期出血。有學者報道32例術后晚期出血18例作子宮切除術,病理報告示子宮左角、右角或切口組織壞死,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子宮下段蜂窩組織炎,少數形成膿腫。
雖然剖宮產死亡率很低,但風險遠大于陰道分娩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報告手術產死亡率是陰道產的4倍。嚴重的并發癥可以危及母親的生命,例如羊水栓塞、麻醉意外、術中損傷膀胱或輸尿管等。日本學者統計1991~1996年總計分娩6692例中2例發生血栓栓塞;國內報道1例剖宮產術后5 d猝死,病理證明為肺動脈栓塞和左側子宮動脈血栓形成。
圍產兒死亡的原因很多,包括出生前胎兒發育狀況、分娩過程、接產的技術、新生兒護理及設備水平等,剖宮產兒也不例外,有國外學者統計1994~2006年圍產兒死亡率為22‰,同期剖宮產兒死亡率為29‰。美國1980年剖宮產進展會議報道剖宮產兒死亡率為14‰。筆者所在醫院2007~2011年作剖宮產148例,死亡嬰兒5例,為3.3‰。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并不能降低圍產兒死亡率,對母嬰均有不良的影響,特別給母體帶來不少的并發癥,為此不能盲目地手術,應從母嬰的健康著想,積極地配合產婦進行陰道分娩,降低剖宮產率,力爭自然分娩。
剖宮產術對母嬰均有不良的影響,特別給母親帶來多種的并發癥,產科醫生決不能為了降低圍產兒死亡率而盲目放寬手術指征。應消除手術簡單、方便的想法,而不耐心守候產程或遷就產婦、家屬的要求,加強宣傳教育,取得產婦及家屬的配合爭取自然分娩,提高接產技術,嚴格手術指征,提高手術技巧,選擇好術式。2次剖宮產者,有試產之可能者,酌情進行陰道試產,以減少母嬰的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