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業學院 王冰
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動態過程,在具體實施層面上,產業轉移表現出明顯的梯度推進形態。西部地區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同時,西部的一些發展較快的經濟區,如成渝經濟區等為了產業升級,也會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將某些產業向欠發達的縣域經濟區轉移。
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依托和載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在近年來的產業轉移戰略體系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從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視角,研究縣域經濟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產業選擇問題。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發展。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擴大縣域經濟發展的自主權,增強縣域經濟的活力和實力。“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將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國家實施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和大力推動產業轉移進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積聚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使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歷史經驗表明,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是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同時也證實了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如果不科學選擇承接產業,不惜成本地推進產業承接進程,也會給承接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進而向西部縣域經濟區延伸,其最根本也最核心的原因是尋求生產經營成本的比較優勢:勞動力成本更低、接近原材料產地生產成本更低、靠近銷售終端銷售成本更低、與承接地政府博弈獲得更多政策優惠、環保成本更低等。基于這幾點,西部縣域經濟豐富的資源儲備、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巨大的西部消費市場將成為產業轉移的最大動因,西部地區應充分分析縣域經濟產業優勢,有目的地挑選合適產業進行承接。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從原來的"出口導向型"向"內需擴大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部是區域政策的重中之重,作為西部龍頭的成渝經濟區將最有可能成為新的國家經濟增長中心。以四川為例: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03.91億元,同比增長1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2個百分點,四川省經濟增速繼續明顯高于全國及西部平均水平,繼續領跑經濟大省,位居全國前列,持續保持追趕跨越的較快發展勢頭(發改委網站)。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帶動下,西部市場消費潛力巨大。西部縣域經濟區處于高速發展的西部大市場縱深地帶,占有明顯的市場區位優勢。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各縣域資源豐富,集中表現在:一、縣域內農副產品各具特色,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二、煤炭、天然氣、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存量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三、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近年來西部承接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機會不斷增多,沿海有經驗的產業人才越來越多地回流到西部地區,西部產業人才的邊際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西部單位勞動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更加突出。
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不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且有利于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在全國范圍內優化產業分工格局。國家相繼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對西部地區的政策優惠、投資傾斜進一步明顯,為西部縣域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西部各縣域地方政府積極響應,紛紛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相對于發達地區企業,西部縣域經濟由于較晚進入行業而獲得較發達地區企業所不具有的競爭優勢,通過承接發達地區企業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減少了自主發展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強了西部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作為產業轉移的實際承擔者,西部縣域經濟在承接先進產業的過程中會在產品和工藝研究開發、顧客教育、員工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很多方面節省大量的投資,從中獲益;并且由于西部縣域經濟產業基礎薄弱,可以不考慮沉沒成本的存在,完全作為一個追趕者,抓住機遇對自身產業結構、技術、產品等進行大量的革新,也會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優勢。
近年來,西部縣域經濟積極參與承接國內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一大批縣級產業(工業)園區紛紛出現,強勢推動西部縣域經濟高速發展。然而,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首先,在產業承接初期,各縣域經濟區為了獲得承接機會,紛紛出臺非理性超優惠政策,為日后經濟發展埋下隱患;其次,過分依賴縣域資源,所承接企業發展依然比較粗放,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第三,所承接企業多為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西部縣域環境承載能力受到嚴重挑戰;第四,縣域產業發展缺乏宏觀指導,產業發展政策各自為政,導致縣域之間工業園區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第五,縣域產業園區發展單一,上下游企業未建立起完整產業鏈,不能實現閉環發展。
承接產業轉移是一項系統工程,西部縣域經濟區應充分發揮勞動力、原材料、廣闊市場等方面的優勢,認真分析發達地區可能轉移哪類產業,哪些產業能促進本縣域經濟的發展,準確把握產業轉移的規律和特點,以促進農業發展為核心,以產業承接為突破口,以企業自主創新為支撐點,以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力爭形成企業間相互配套、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優勢產業集群。
農業是基礎,三農是重中之重,縣域經濟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基本單元,發展縣域經濟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忽視農業資源優勢不僅會縮小產業選擇的范圍,而且會削弱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西部多為農業大縣,縣域間農副產品各具特色,開發前景廣闊,西部縣域經濟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可重點考慮引入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縣域特色農副產品工業園區,加快推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效益。
圍繞縣域內的資源優勢做足招商引資的大文章,這是各地政府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項重要舉措,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資源招商。資源招商主要針對兩類企業:一是資源開發型企業;一是能源依賴型企業。對于資源開發型企業,應大力承接資源精深加工企業,提高資源開發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以此為龍頭帶動承接下游產品生產企業,做大做強資源型特色產業集群;西部各縣域經濟區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儲備豐富,對相關能源依賴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西部縣域經濟在承接這類轉移企業時應慎重評估相關指標,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進入,園區選址也應遠離當地居民的生活區。
多年的培育,西部地區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比如四川地區的酒類生產企業、化工企業、四川綿陽、樂山等地的模具生產企業以及各地具備一定規模的鑄造企業等,為縣域經濟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各地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要堅持以現有產業為依托,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通過產業配套,發展產業集群,實現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
由于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某些地區的傳統產業優勢不再,甚至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局面,比如曾被譽為“全國五金機電出口基地縣”的四川開江縣五金工具產業就是如此。地方政府應利用好新一輪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通過引進相關優勢產業,傳承與創新并舉,振興地方產業。
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西部這一潛在型消費市場正在加速向現實型消費市場轉化。資本市場對這一信息最為敏感,從近幾年國內外資本在西部地區的大規模投資就可以看出西部大市場對企業的誘惑力。西部各縣域經濟處于西部市場的最前沿,其強大的市場輻射力對許多急需開拓西部市場,進行市場擴張的企業有很強的吸引力。西部縣域經濟在承接產業轉移時要很好地利用這一點,有選擇地承接一些市場主導型企業。
新一輪承接產業轉移在產業選擇上呈現出一些比較明顯的特征:從強調引進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轉變;由功能單一的產業區向現代化綜合功能區轉型,這在客觀上更符合縣域經濟承接產業轉移對規模的訴求。但是單從縣域經濟來講,其經濟規模與結構、市場承載能力、資源稟賦等都很難滿足完整產業鏈的發展,打破縣域經濟范疇,尋求跨縣域經濟合作成為必然趨勢。特別是依托國家級、省、市級大型工業園區,發揮本縣域產業優勢,承接相關產業,發展與之配套的飛地工業園區,這是西部縣域經濟承接產業轉移比較可行的選擇之一。
[1] 蔡!等.中國工業重新配置與勞動力流動趨勢[J].中國工業經濟,2009(8).
[2] 邱海雄等.珠江三角洲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競爭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 謝麗霜.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環境風險及防范對策[J].商業研究,2009(1).
[4] 伊磊.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相關問題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