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經濟貿易系 高洪力
河北工業大學 鐘俊亮
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金融體系突然崩潰和短期內經濟的過度衰退,多國央行聯手注資救市,各國政府也相繼通過了巨額的經濟刺激計劃。繼緊急拯救措施之后,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是,這輪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以及中國經濟將依賴何種動力重新進入長期上升通道。與傳統經濟理論中周期與增長的二分法不同,熊彼特的周期性增長理論將周期與長期增長視為統一的現象,從而可以為分析全球金融危機下的長期經濟增長趨勢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視角。
在長期以來經濟分析中,經濟增長趨勢與經濟周期一直被分開研究與處理:一方面,經濟周期研究學者僅分析經趨勢成份剔除后的經濟數據,并把趨勢成份視作獨立于周期的外生因素;另一方面,增長理論則主要研究經濟長期發展的軌跡,而不考慮周期波動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與經濟分析所采用的二元假設前提有關:新古典(外生)增長理論假定市場是完全的,但周期理論則以市場不完美為假設前提。
多瑪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以凱恩斯市場非出清假設為前提,以乘數/加速數思想為理論基礎。“自然增長率”取決于外生的人口變動和技術變動,“自然增長率”和均衡增長率的背離將使一個經濟處于長期衰退或長期過熱的狀況。因而,多瑪的“刀鋒”增長模型實際上既不能解釋增長,也不能說明周期。
索洛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剔除了多瑪模型的市場非出清假設。在索洛模型中,采用邊際產出遞減的一階齊次生產函數,滿足稻田條件、儲蓄率既定、技術進步外生等條件,對經濟總體增長的貢獻被認為由勞動、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三部分組成。索洛模型中決定產出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均資本存量,由于人均資本存量的邊際產出是遞減的,且受到新增投資和資本折舊的影響,最終經濟會收斂于一個長期的穩定狀態。在長期穩定狀態,投資等于折舊,人均資本存量保持不變。如果沒有外生的技術進步或人口增長,就不會有長期經濟增長。因而,索洛模型不能夠解釋經濟的持續增長即怎樣打破模型中的長期穩定狀態的問題,從而也不能說明周期與長期增長之間的因果聯系。
此外,在基于預期之外貨幣波動的盧卡斯模型中,由于貨幣在長期內必須保持中性,因而同樣不能說明長期經濟增長。當沖擊對產出的影響最終消失時,經濟最終會回到它最初趨勢增長率上。基于暫時性生產力波動加滯后調整或部門惰性的普雷斯科特模型,雖然不再把經濟分為長期趨勢與短期波動,認為經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或者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但增長趨勢和周期波動來自同樣的根源,即外生技術(生產率)的沖擊,因而都不能解釋長期經濟增長和說明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
由于傳統的外生增長理論無法分析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與長期經濟增長的聯系,從而有必要重新回到熊彼特的分析范式。
熊彼特把經濟的增長與周期看作是統一的現象,并以非連續出現的“新組合”來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創造性的毀滅”,可以很好地解釋這輪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發生的根源。熊彼特所指的創新包括采用一種新的產品、開辟一個新的市場、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及實現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五種情況。由于創新的引進是一個非連續和非平穩的過程,因而經濟在長期增長的過程中便會伴隨著周期性的波動。一種創新的擴散將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從而引起了經濟高漲。一旦創新對生產力促進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揮,而新的一般性技術暫時還沒有出現,獲取超額利潤的投資機會就會消失,投資與信用的緊縮將使經濟出現危機與衰退。經濟發展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也各有千秋,因而周期有長有短。
在綜合了前人論點的基礎上,熊彼特提出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3種周期的主張:長周期、中周期、短周期。根據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一般性技術的不同,熊彼特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分為3個長周期,一個長周期中有6個中周期,一個中周期包含3個短周期。經濟增長正是經由經濟周期的變動實現的。
從長波的視角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進而導致全球性衰退的根本因素是技術創新的周期性變化。根據熊彼特的創新周期理論,此次金融危機的出現也可以看作是熊彼特所未能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第五個長波繁榮期的結束,這在周期的長度與結束時間上也與熊彼特所描述的長周期基本一致。這次長周期以信息技術的擴散為標志,對人類經濟生活的影響之深遠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信息技術創新的衰竭以及信息技術相關投資的總體疲弱,使得信息技術對美國經濟,繼而對整個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推動力不斷下降,第五輪經濟長波進入了繁榮期的末端。次貸危機就恰好發生在這個關口,使得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加嚴重;而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深度經濟衰退更加速了長波下降期到來的進程。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深層原因,是美國長期實行低儲蓄率、以信貸促進高消費、以高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經濟運行模式,以及美國憑借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的特殊地位對這種模式的支撐。可以說,如果沒有長波繁榮期的臨近結束,次貸危機仍有可能發生,但未必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相反,即使沒有次貸危機,由于信息技術創新衰竭所造成的長波下降期也必然會到來,只是可能會以其他危機的形式發生。次貸危機是一個偶然因素,而經濟長波的發展規律是必然因素,此次次貸危機恰好發生在第五輪經濟長波下降期臨近的關口,使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進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后者又加速了長波下降期的到來;另一方面,長波下降期的臨近也使得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加嚴重和持久。
馬克思認為經濟周期的起點和擺脫危機的物質基礎是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更新。“雖然資本投下的時期是極不相同和極不一致的,但危機總是大規模新投資的起點。因此,就整個社會考察,危機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個周轉周期的新的物質基礎”。在熊彼特看來,周期上升波的形成依賴于創新的出現,以及由創新擴散帶來投資或信用的擴張。“在蕭條的時候,或在蕭條之前,單純增加信用便利將會證明是無效的,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實際情況那樣”。不能簡單認為“投資的增加及信用的擴張是和繁榮階段相聯系的,所以我們就能用擴張信用的方法來制造繁榮”。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條件下,世界經濟何時能夠走出衰退重新進入上升波,同樣取決于信息技術之后的創新出現的時間與規模。但是根據熊彼特的創新蜂聚假說,創新的出現具有非連續性的特點,創新作用的發揮只是“蜂聚”在某些時間里。也就是說,創新在歷史發展階段中不是均勻分布的,而僅集中出現于某些歷史關節點。在信息技術支撐的“新經濟”其潛力完全發揮之后,形成經濟上升波的新的一般性技術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出現。換而言之,在經歷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復蘇和快速增長。
盡管如此,由于經濟條件、背景、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各國經濟長期增長趨勢仍存在一些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也可以用各國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所處的位置來描述。中國經濟由于市場不完善、城市化尚未完成等原因,尚存在較大比例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既定的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實際產出處于生產可能性曲線內。對于中國,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及城市化過程都可以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生產組合由生產可能性曲線內的某點向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移動,從而表現為現實產出的擴張和經濟的增長。短期來看,中國可以借助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從經濟長期增長來看,要推動經濟增長,要繼續推進市場化和城市化進程。
另一方面,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市場化改革與城市化進程早已結束,市場的潛力已經得到充分應用,資源利用效率較高從而實際生產處于生產可能性曲線之上。由于生產已經處于生產可能性曲線之上,要實現產出的增長,只能通過技術革新,打破資源約束,使生產可能性曲線外移。因而其長期增長的形成完全依賴于新的一般性技術的出現。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一直以來并且以后仍然可能會享有先行者優勢; 當情況變得很糟時,它仍然具備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市場創新的優勢,美國從創新中獲得的熊波特經濟租金將會用來進行明智的投資,推動美國經濟、并最終推動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的經濟長波。由于投融資成本上升,一般性的技術研發凈收益會下降。美國的研發資源可能更加向革命性的技術創新集中,因為革命性的技術創新能夠帶來更大的收益。這種情況可能加速下一輪技術革命的到來。美國在基因技術和新能源技術方面已經具有幾十年的技術積累,下一輪技術革命很有可能在這兩者之中產生。美國的下一個高增長低通脹繁榮時期需要等到下一輪技術革命。但是,在此之前,世界經濟不得不經歷蕭條的漫漫長夜,就像以往任何一個經濟長波的上升期到來之前一樣。
可見,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長期增長潛力存在較大的差別。中國尚處于發展階段,信息技術的擴散并非驅動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唯一重要因素,市場化改革與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同樣非常顯著。實際上,市場化改革與城市化也可以看作是熊彼特五種創新的一種,即實現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與城市化有別于一般的“蜂聚”式創新,因為它基本上是連續和平穩的,因而可以給經濟長期增長帶來持續的動力。只要中國能夠通過不斷的市場化改革及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中國經濟就會比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經濟更容易走出經濟周期的緊縮階段和重新進入上升通道。
[1]百度百科.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419.htm.
[2]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4]Aghion, P. and P.Howitt, 1998.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5]Domar,E.D.,1947,Expansion and employ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7(1).
[6]Lucas R.E.,1972, Expectations and Neutrality of Mone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No.4.
[7]Solow,R.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