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陳佳佳 練招輝(1、鄭州大學體育系 鄭州 450001 2、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鄭州 450044)
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于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導致農民對體育的漠不關心,缺少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長期以來,就出現了農村體育人口偏少的現狀。
農村體育事業發展中,農民參加體育鍛煉中,由于對體育認識不夠成熟、深入,在鍛煉中更希望對體育技能有科學系統的認識,有專門的體育指導員進行技能指導,體育指導員則起著不可或缺的引導作用,而我國現有體育院校畢業生,體育專業人員大多不愿意到基層工作,導致現有的體育資源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也是影響農民不能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
“包容性增長”一詞,是2007年由亞行首先提出來的,主要基于中國加入WTO以后,經濟快速增長出現的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收入分配結構、收入分配狀況、城鄉差距比較大,這種經濟增長不利于長期可持續、均衡增長。在第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提倡將包容性增長加入“十二五”規劃內,認為實現包容性增長,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更多的普通人群生活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和改善。
3.1.1、政府對農村體育事業的宣傳力度不夠
我國農村無論是體育場地、器材,還是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參與度都落后于城市,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農村貧困的面貌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業余生活文化確實十分貧乏,主要由于對農村體育宣傳力度不夠,正確的體育觀念還沒有在較廣的范圍建立起來。
3.1.2、農村體育的組織不夠完善,缺乏科學管理
農村體育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全面性,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體育文化的需求,沒有充分發揮體育社會團體和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對體育場所、體育器材缺乏管理,需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對體育組織的管理。
3.2.1、體育事業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農村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顯著表現在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運動正在成為一種時尚逐步進入農民的視野。農民參加體育的意識逐漸增強,通過體育鍛煉,農民不僅達到了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節省了看病的開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而節省下來的錢,農民則更愿意將之投入到購買體育器材、體育產品上,這樣就會拉動農村體育消費,重要的體育市場來源,是形成農村體育產業的重要動因。所以挖掘農村體育市場的潛力,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一個新亮點,也是包容性增長中農村建設的核心。
3.2.2、體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雖然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但農民的精神層面十分匱乏,業余生活也是相當單調,閑暇之時也只是通過聚眾嘮嗑、打打麻將,高雅一點的也只是下象棋來打發時間,似乎除了這些就沒有別的事情去做,而體育正好填補了農民業余生活的空白,通過集體或者個人的參與,農民形成了體育鍛煉的意識,有了一個很好的體育氛圍,會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這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還能促使群眾間的交流、增進團結,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也塑造了新農村下的新農民形象,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3.2.3、體育事業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影響
農村政治文明主要體現在農村社會民主完善的程度,農村社會民主化表現在農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保障。而體育不但對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影響,又對政治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增強,參與度就會加大,從而就會建立起一系列規范制度來保障其參加體育鍛煉的權力,農民由原來被動的參加體育活動到如今的積極主動行使自己的參與權。
在我國,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成為農村建設的主題,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刺激農村消費,拉動農村體育產品內需,形成農村體育市場,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對農村經濟良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體育帶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符合我國“十二五”規劃的精神,也是實現我國包容性增長的要求和不竭動力。
[1]胡錦濤.在2009年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講話[J].
[2]何明輝,盧懷飛.農村體育發展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農業考古,2007(6).
[3]劉巍.新農村體育事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黑龍江對外貿易,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