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朝霞
(重慶工商大學 融智學院,重慶 400067)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企業對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第三方物流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橋梁。我國物流業成本始終居高不下,物流企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制約著我國物流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通過業務創新降低成本、提升服務水平是物流業發展的必要選擇。因此不管是發展中小企業還是物流行業本身,物流金融都成為一種必然。在我國最早提出物流金融概念的是浙江大學的鄒小唐元琦,2004年他們將物流金融定義為物流領域中的貨幣資金運動,并被學術界廣泛接受。物流金融體現了物流業和金融業的相互融合與滲透,是金融業面臨激烈競爭的產物,也是金融業降低風險增加收益的創新業務;是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一次革命,為物流業帶來了新的利潤源泉;同時也擴大了供應鏈企業的融資渠道,為其生產和發展提供了融資,是物流業和金融業以及供應鏈企業三方實現共贏的一項創舉。由于我國物流金融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法律仍不完善,信用環境較差,尤其是中小企業本身風險較大,使我國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面臨較大的風險,因此,研究物流金融的風險控制是促進物流金融快速發展保證物流業和金融業安全平穩發展的重要前提。
我國物流金融起步比較晚,仍處于探索階段,但是由于物流金融本身的優勢其發展速度較快。首先進入物流金融領域的就是國內大型物流倉儲企業,它們有較大規模、良好行業信譽和充足資本儲備,具有開拓物流金融業務的明顯優勢。1999年開始,一些物流企業就開始開展物流金融業務,2004年以后,國內一些實力雄厚的物流企業,如中外運、中儲、中遠等企業與國內各大銀行簽訂總對總的戰略協議。質押監管業務又分為倉單質押、動產質押逐筆控制、動產質押總量控制、買方信貸和開證監管等多種業務模式。2005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通過與中國工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廣發銀行、交通銀行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到2006年,其倉單質押業務的市場份額已占全國第一。博遠、環魯、煙臺海通、臨沂立晨等公司也推出了物流銀行業務,逐漸發展了一些致力于金融物流業務的物流公司,比如浙江涌金倉儲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新銀通資產監管公司等。此外,花旗銀行通過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在我國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向我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UPS公司在中國已與上海浦發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和招商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拓展在中國內地的物流金融業務。物流金融合作主要體現大型物流企業以“物流銀行”的形式與各大商業銀行的合作。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但與外國相比,目前我國物流金融發展比較滯后,物流金融主體單一,只有商業銀行,而物流公司參與物流金融也只能作為物流金融的載體,且物流金融載體局限于大型物流企業;融資對象有限,主要是流通企業,覆蓋面窄,可擔保品種選擇較少,業務監控一般以公共倉庫為主,針對性較差,直接表現為我國物流金融水平低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物流行業,物流水平低下成了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規范物流金融,擴大物流金融覆蓋面,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是物流金融穩定發展,促進物流企業發展以及增加金融機構利潤的關鍵。
物流與金融業務的相互需求與作用,在交易的過程中產生了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物流金融圈。從供應鏈的角度看,廠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流動資金不足,而存貨占用的大量資金使得廠商可能處于流動資金不足的困境。開展物流金融服務是各方互利的選擇,但不可回避的是風險問題。根據我國現有的物流金融業務模式,物流金融的風險主要包括銀行和物流企業面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
(1)信用風險,主要體現在銀行、物流企業與融資企業之間。信用風險主要來自于各主體之間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融資企業由于其經營風險所導致的信用違約。對銀行來說,面臨來自融資企業和物流企業兩方面的信用風險。物流金融業務減少了放貸的繁瑣手續,由物流公司監控質押貸款,優化了業務流程和工作環節,但銀行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技術相對物流企業比較滯后,因此很難與物流企業共享信息,信息不對稱比較嚴重。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時,主要依靠物流企業提供的信息資料對融資企業進行貸款資格審核,而事實上銀行對融資企業以及物流企業本身的資信程度很難準確評估,融資企業和物流企業同時存在道德風險,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加大了銀行的信用風險。對物流企業來說,融資企業在向物流企業提交質押物時容易出現以次充好,給物流企業造成損失,且多數融資企業為中小企業,其本身的經營狀況較差,容易出現不能按時償還貸款甚至是無法償還銀行的貸款的現象,一旦違約便會導致銀行壞賬,同時物流企業面臨質押物兌現的風險以及擔?;蛴胸搨娘L險。
(2)操作風險,銀行和物流企業在物流金融業務中會面臨操作風險。對銀行來說,操作風險一方面由于物流金融業務比較新,相關法規不完善,管理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在貸款設計上也存在缺陷,容易出現操作風險;另一方面,由于過度依賴物流企業的監控,容易出現物流企業與融資企業勾結,他們可能會隱瞞真實信息騙取銀行發放貸款,銀行在增加貸款額度的同時大大增加了信貸風險。針對物流企業來說,物流金融業務增加了物流企業管理的復雜性和風險性,一方面,物流企業本身存在組織機構、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管理層決策發生錯誤,運輸、存儲不當造成質押物損毀、滅失;另一方面,監管企業資質差、監守自盜,以及對質押物的定價評估不夠公正、準確等,導致對融資企業及其質押物的評估不準確以及監管不到位。物流金融業務是通過對融資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的全程控制來控制風險的,其業務流程復雜,操作繁瑣,且目前我國倉單大多不規范,因此來自于操作過程的風險主要有質押物風險和倉單風險,例如在倉單質押業務當中,物流企業在鑒別存貨時就可能出現質押物價值穩定性、倉單的合法性的風險,在質押物倉儲過程中,尤其是入庫環節,又經常會涉及到貨權問題,貨權不清晰可能造成物流企業在處理質押物時權益得不到保證。在異地倉儲監管中,容易產生重復質押與非法挪用質押物的風險。
(3)市場風險,包括質押物的價格風險和融資企業與物流企業的經營風險。質押物的價格風險體現在物流企業對質押物的變現能力以及銀行抵押率的充足性。因此物流金融的市場風險主要是受到市場因素包括經濟環境、政府政策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的變化所導致的質押物價格的變動。另外質押物的種類、質押物是否保險和質押物市場是否穩定都不同程度的影響到質押物的變現能力。而融資企業與物流企業的經營風險是指融資企業與物流企業受到經濟環境和政府政策的影響對還款能力和擔保能力的不確定性,是影響銀行信用風險大小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國現行經濟體制以及法律體系的限制,物流金融在我國雖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涉及眾多市場主體,物流業務和金融業務自身的風險在物流金融業務中同時存在,目前在分擔風險方面還尚未建立互惠、互利、互相制約的協議,金融機構、融資企業、物流企業之間的風險劃分關系不一致,各主體會片面強調、規避和轉嫁風險,造成風險與收益之間不對等,一定程度可能會放大物流金融的風險。
從我國物流金融的現狀以及存在的風險來看,物流金融作為物流行業的革新以及金融行業的創新,國內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管理制度都滯后于物流金融的發展,物流金融本身的特點加大了金融業和物流業的風險同時還帶來了新的風險。根據歷史經驗,風險管理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必須遵守的核心紀律,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物流行業中生存并發展起來,在占領物流金融業務市場的同時必須嚴格把握風險控制;而金融行業本身的脆弱性要求其加強對風險控制的重視,尤其在創新金融產品的交易和管理中。
中央銀行應擴大信用體系覆蓋面,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為物流企業以及銀行開展物流金融提供依據,并對融資企業起到自我約束的作用。物流企業、融資企業和合作銀行建立信息平臺,融資企業和物流企業定期公布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做到信息透明公開化,不僅可以降低監管成本,也有利于物流企業與銀行的實時監控,從而減少欺詐的操作風險以及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信用風險。
銀行可根據每筆融資業務按照合適的比例,收取“風險補償金”,形成物流風險基金,在物流業務中發生的風險損失,由物流風險基金承擔賠償責任,從而更加有效地避免物流企業因投保而在物流作業中不負責任的道德風險。銀行和物流企業均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物流金融風險的分散機制,比如,構建擔保池、應收賬款資產池,促使物流金融資產證券化等,將業務風險有效的分散和轉移,但同時應該注重風險的控制,加強金融衍生品的監管,盡量減少信貸損失。
針對物流企業,首先物流企業建立風險管理部門,選擇資信較好的融資企業為其提供擔保,對質押物嚴格把關,確保質押率的充足性。其次物流企業應加強員工管理以及信用意識,盡量減少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贏。
針對銀行,首先建立培訓機構,讓員工以及管理層能盡快熟悉新領域的專業知識;其次制定科學的定價機制,減少物流金融的逆向選擇;最后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建立風險預警系統,針對物流金融設置相應的資本金,確保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縮小物流金融風險的影響。
首先完善現有的《擔保法》、《物權法》等法治體系,提高其可操作性,讓企業無法律漏洞可鉆。加強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管理,做到在事前和事后都能有效的控制風險。其次政府應建立起物流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與政策體系,完善物流金融業的準入資格、行業管理辦法及操作指南等制度,逐步建立物流金融風險的防范體系。
[1]John A Buzacott,Rachel Q Zhang.Inventory Management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Science,2004,(24).
[2]鄒小 ,唐元琦.物流金融淺析[J].浙江金融,2004,(5).
[3]孟超,田志軍.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創新一物流金融[J].經濟研究, 2006,(9).
[4]楊娟,陳宇,任曉艷.基于倉單質押業務的風險管理研究[J].物流管理, 2008,(2).
[5]馬文姬,顧幼瑾.國內物流金融理論研究文獻綜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