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健全和完善地方財政監督法規體系是我國財政監督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地方財政監督工作的深入發展,不少省(區、市)財政部門積極探索、深入調研,在地方人大、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切實推進財政監督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具有較強操作性、針對性和前瞻性的財政監督法規,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推進財政監督法制建設,是保障財政監督職能作用有效發揮、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多年來,地方財政部門在財政監督立法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加強財政監督立法成為共識。目前,已有江西、山東等省級人大和安徽省淮南市人大制定了《財政監督條例》,江蘇等地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出臺了《財政監督辦法》,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不斷推進。
根據法律層級劃分,目前經我國地方人大通過的財政監督地方性法規情況如下。
《湖南省財政監督條例》于2000年5月27日經湖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自2000年7月1日施行。該條例明確規定了財政部門行使財政監督的職責和權限、內容和范圍、程序和方法等,是全國首個由省人大通過的財政監督地方性法規,是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上的里程碑。該條例擬于2012年修訂。
《淮南市財政監督條例》經安徽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批準,于2001年3月1日起施行,是繼《湖南省財政監督條例》通過后全國第二部地方性財政監督法規,也是第一部地市級財政監督條例。
《吉林省財政監督條例》經吉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于2002年1月18日通過,自200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科學地界定了財政監督的管理體制和對象范圍,嚴格地規范了財政監督檢查的程序和方式,合理地規定了財政監督的權限和責任。
《甘肅省財政監督條例》于2002年12月4日經甘肅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對財政部門行使財政監督的職責權利、對象、內容和監督程序作了明確的規定,并特別規范了財政監督與其他經濟監督的關系。
《西藏自治區財政監督條例》于2005年1月12日經西藏自治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為西藏自治區財政監督執法工作提供了一個準確、客觀的執法尺度和強制化、規范化的法律保障,填補了西藏財政監督檢查的立法空白。
《福建省財政監督條例》于2005年3月27日經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通過,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福建省包括人大機關的預算監督、審計機關的審計監督和財政部門的財政監督在內的,對財政資金進行全程監督的法律監督體系已初步形成。
《遼寧省財政監督條例》于2006年3月30日經遼寧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具有以下特點:以立法形式要求必須將處理事與處理人相結合,依法追究違法違規當事人的法律責任;針對財政資金被擠占、挪用等行為依法加重處罰力度,擴大財政部門監督權限等,標志著遼寧省財政監督工作進一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浙江省省級預算審查監督條例》于2007年3月29日經浙江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從法律制度層面切實加強了源頭規范政府的預算執行工作。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監督條例》于2007年7月27日經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對規范執法程序、強化執法手段、加大執法保障力度,對財政監督信息可共享、公眾舉報財政違法行為可獲獎勵、阻撓財政監督檢查或者拒不改正的單位最高罰5萬元等內容進行了規定,是一部全面系統規范的地方性法規。
《山東省財政監督條例》于2008年11月27日經山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具有結構體例設計科學、監督事項規定明確、監督權責規定明晰、監督程序設計規范等突出特點,進一步規范了財政監督的程序,提高了財政監督的權威性。
《江西省財政監督條例》于2009年7月31日經江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著力在四個方面進行明確和創新:一是明確規定了財政監督檢查機構的職責權限;二是科學界定了財政監督的對象和內容;三是嚴格規范了財政監督檢查程序;四是進一步理順了與其他監督的關系。該條例對促進依法監督、維護財經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全國有6個地方以政府令的形式出臺了《財政監督辦法》。
《湖北省省級預算收入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已于2000年2月2日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0年2月13日起施行。
《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監督辦法》已于2001年12月27日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第8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現擬上升為地方性法規。
《安徽省財政監督暫行辦法》已于2002年3月19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第104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現擬上升為地方性法規。
《河北省財政監督規定》已于2006年1月17日經河北省人民政府第59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江蘇省財政監督辦法》已于2006年11月4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第77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財政監督辦法》已于2010年12月17日經河南省人民政府第7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1年2月15日起施行。
第一,從地方財政監督立法內容來看,這些地方性財政監督法律規范對財政部門行使財政監督的職責權限、監督內容和范圍、監督程序和方法等作出了具體規定,結構清晰,操作性強。既貫徹了《預算法》、《會計法》等有關法律的精神,同時因地制宜、緊密結合了各地實際情況,即在內容安排上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針對性、前瞻性。
第二,從地方財政監督立法與執法的銜接來看,這些地方性財政監督法律規范為財政監督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切實提升了財政監督的地位。不僅明確了監督主體的法律地位,賦予監督主體相應職權,也要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自覺接受監督,不干預主體依法行使監督權,同時規范了地方財政監督工作程序,明確規定監督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監督過程中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一系列規定都從法律制度層面明確了財政監督工作的地位,從法制層面將財政監督貫穿于地方財政中心工作當中,切實規范了財政部門監督執法行為,保障了地方財政監督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促進地方財政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理財。
第三,從推動法制建設的角度來看,這些地方性法律規范總結了地方財政監督工作實踐中的有效做法,適應了財政監督實踐工作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當地財政監督工作及財政監督法制建設,也為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對全國財政監督法制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財政改革需要科學的財政立法來化解矛盾、不斷優化執法環境,財政發展也需要健全完善的財政法律體系來凝聚共識,不斷推進財政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現行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全國財政監督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鑒,但其本身還存在立法差異較大、立法內容不全面、立法層級各異、地方間法制建設不平衡、有些地方主動立法的積極性尚待加強等問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公共財政的民生價值取向、反腐倡廉的逐步深化以及進一步推進財政監督科學化精細化的總體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切實推動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
一是根據新出臺的《財政部門監督辦法》,繼續推動地方財政監督立法進程。《財政部門監督辦法》是規范財政部門監督行為的綜合性法律制度,在現行財政監督法律制度體系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為地方財政監督制度立法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和較為全面完整的法律保障,地方必須切實依據《財政部門監督辦法》推動自身法制建設。
二是繼續圍繞財政中心工作,及時總結財政監管過程中的新問題新情況以及行之有效的做法等,制定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較為全面的財政監督法律制度。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不僅要保持與相關法律的銜接性,尊重上位法,更要符合當地的財政工作實際和財政監督工作情況,注重法制建設與實踐需要的銜接,切實加強完善財政監督立法與執法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
三是地方財政監督立法在促進財政部門監督職能作用有效發揮的同時,也應注重與其他形式監督的協調配合。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中要考慮強化與各執法主體間相互配合的相關條款,從法律制度層面上避免重復檢查的現象出現,有效提升監督質量和效率,切實發揮各監督主體維護國家財經秩序的職能。
四是充分發揮省級財政部門及財政監督機構在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中的引導作用,繼續加快省級財政監督法制建設,帶動市、縣兩級地方財政監督法制建設,不斷推動財政監督法律制度體系的健全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