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黃艷梅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我們成為“網絡人”。過去人們見面時,打招呼總是問:“吃飯了嗎?”現在問候語變成了“上網了嗎?”。網絡生活中我們享受著視覺盛宴,網絡載體給全民閱讀帶來了無限的可能,網絡依賴性閱讀成為閱讀的主要趨勢。
網絡閱讀給我們帶來了知識豐盈性的美夢,閱讀的便利性和隨時可得性,每一個人可以成為“讀書”人,隨時隨地享受網絡閱讀“快餐”,電子閱讀使我們的信息擁有量和知識面不斷擴張,為人們的智慧性生存帶來無盡的潛力。
但是,我們也面對著一種網絡讀書噩夢,面對無窮的資訊和材料,我們卻失去了深度,面對無窮的閱讀通道,我們無所適從。在無限豐富信息的載體中,我們充滿信息的饜足,在無限繁復的知識和信息海洋中,我們卻感到饑餓。我們在閱讀中迷失,在閱讀中承受著閱讀無可承受之重,承受著生命無可承受之輕。一方面是信息、知識爆炸,碎片化的思想、知識和資訊,去中心化的、無限多的閱讀資料供給,我們只有一雙眼睛和一個腦袋,這是一個注意力短缺的時代。一方面大眾在網絡上自娛自樂的狂歡,每一個人都在發言,在互相閱看的文本的網絡海洋中,播撒著茶館式的閑言碎語、信息噪音和知識垃圾讓人目不暇接,我們沒有時間消化,沒有時間思考,這給我們帶來不適和厭倦。這是一個閱讀能力萎縮的時代。
計算機及其網絡新技術革命不斷推進和擴張,使信息、知識的儲存、傳播載體具有無盡的分化、整合、再生能力,文字、視頻和音頻的多媒體組接和融合,立體化閱讀與片段化閱讀互相交織;知識的載體擴張與知識的爆炸同步,當代的知識和信息無限膨脹,我們處在一個巨大的知識內爆時代,在華美和現代的知識和信息載體中,知識不斷地被碎割,被原子化和彌散化,出現了一種原始性的回歸,我們的閱讀被重新部落化了。現在的趨勢是,無限多的閱讀資料,人們感覺自己讀書越來越少;資訊無限豐富,知識和思想卻越來越少;新詞匯越來越多,自主的意識卻越來越少;每天閱看的東西越來越多,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的東西越來越多;有思考、有深度、有系統的東西越來越少,在網絡、手機和無限的閱讀屏幕以及紙質文本之中無數的鏈接、鏈接、再鏈接中,我們散漫地來回游走,在散漫的閱讀中迷失,不知道自己最終要的是什么?
這一切都是我們創造的技術和技術再創造的我們,在這種人與技術的進步的交互中創造了閱讀、知識生產、接受和傳播的新的模式。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閱讀時代,我們必須接受它,對傳統閱讀方式式微,新閱讀方式困頓的悲歌必須消歇;無根的新閱讀狂歡贊歌也不必當真,任何一種閱讀方式都有一個適變的過程,我們在享受網絡閱讀優勢的同時,注意和防范其弊端,是一條根本出路。深層的問題是網絡時代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的提升,重構我們的閱讀模式、創造新的知識構建空間。
任何時代,任何技術條件下閱讀是多元化的,在網絡條件下多元化的閱讀達到極致。人們的閱讀需求和閱讀期待都是與閱讀的功能和作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來說,人的閱讀主要有三個基本向度:工作性閱讀、生活性閱讀和休閑式閱讀,閱讀方式為群體性閱讀和個體性,不管什么閱讀方式,其基本要求是有用和有趣,在一般道德標準底線上,只要是有用和有趣的都是有益的。在工作性尤其是研究性閱讀中我們需要系統和深度,需要注意思想性、邏輯性和知識的繁殖、創新能力。但是在生活性和休閑式閱讀中則不必。只要是人們所需要的,只要是愉悅身心的,都是好的材料。很多對網絡閱讀的悲觀者,大多是從工作性閱讀的向度出發,用一元化的要求,觀照復雜多元閱讀需求和實踐,得出的結論總是偏頗的。對于一般公眾而言,即使是工作性和生活型網絡閱讀也是快速獲取信息,適應社會和生活的快速變化、調整自身行為的輔助手段,是信息共享、知識普及和社會討論過程,即使存在碎片化和淺層化,也是一種知識傳播的途徑,而且對知識的分裝和通俗化過程,本來就是知識普及和傳遞的重要手段。在人的知識素養和閱讀素養提升以后,人們的閱讀期待和閱讀需求,自然會反向推動各類知識推送和搜索機制的完善和健全。而休閑式閱讀,則是公眾閱讀的主要構成。在網絡上漫游,隨意瀏覽自己喜愛的信息和知識,就如同逛街一樣輕松,一方面放松自己,另一方面在信息超市中找尋自己需要的東西,追求知識的愉悅,這不僅是現代的生活方式,也是現代無處不在的一種學習,所謂的學習型社會的底層機制就在這里,如果這種休閑厭倦了,人們會找到新的“休閑”回歸到紙質閱讀,享受難得的平靜、平和性閱讀。所以,對網絡閱讀方式過分悲觀,只是一種新式的杞人憂天。而精英式的工作和研究性學習(精英也是需要休閑學習和閱讀的),只要具有良好的閱讀素養,是可以從網絡的套箱性信息和知識體系中找到自己的智能搜索引擎。從而通過自己的智能編程和技術推送,有序和系統地展開深層閱讀的。
當前的電子閱讀,按其閱讀注意特點,常常被認為是淺閱讀、碎閱讀,在微博等為代表的新文本構成的微內容成為互聯網絡的新寵以后,微閱讀成為一種主要閱讀趨勢。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網絡閱讀的表層機制。如果從閱讀的平面效果來看,網絡的淺閱讀特點比較明顯,這與網絡的界面特性有關,網絡上的屏閱讀,具有一種看的特性,為了適應用戶的自主性閱讀,閱讀文本的編排以屏為單位,為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網絡閱讀文本不僅通過多媒體方式呈現,而實行多層次、開放性的閱讀單元碎割,用戶可以隨時截取一個閱讀切入點進入,展開自己比較與興趣的閱讀單元,與公眾接近閱讀媒體,在這方面做得更加精細;從公眾閱讀狀態和閱讀模式上,淺閱讀與網絡資訊的充盈有很大的關聯,用戶沒有時間對長段的知識和信息逐個地閱讀到底,一般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切入,隨機的閱看。
實際上,淺閱讀有著不同的向度,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瀏覽性閱讀,這是網絡閱讀的主要形式,個性化用戶通過移動閱讀屏,快速掃描,搜尋和瀏覽自己需要或感興趣的信息或知識。瀏覽性閱讀是淺閱讀的主要方式,但是不是所有的瀏覽性閱讀,都是淺閱讀,這是信息和知識搜尋的促進階段,用戶按照其多元化的需求可以瀏覽、停駐或通過目標性鏈接或搜索引擎進行深入挖掘。
網絡淺閱讀的第二種突出表現是圍觀式閱讀,這是一種網絡集體閱看方式,在重大事件和焦點問題上,公眾快速獲取資訊和相關知識,并同時創造相關文本,形成圍觀效應,圍觀性閱讀可能導致跟風和情緒化,但是,圍觀性閱讀可以形成一種公眾閱讀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及時傳播有用的知識,加強公眾對社會的參與,比如,有關食品安全的某一事件,導致了公眾的圍觀,與此相關公眾會在圍觀中和各自的閱讀搜索中,交流、學習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閱讀與社會參與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是讀圖性閱讀。由于網絡的視頻和圖畫無限豐富,其傳送的渠道又非常便捷,現在的信息和知識視頻化、圖表化和圖畫化的趨勢非常突出,閱讀中文字的分量在減弱,趣味化、形象化的圖畫、圖表和視屏成為閱讀用戶的首選,閱讀電視化的傾向日益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閱讀的思考性和反思性,但是對知識的普及性傳播則具有重要價值。
四是拼貼性閱讀,這與網絡閱讀的跳躍性有關,新近的微博微內容更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缺失,網絡用戶從一個頁面跳躍到另一個頁面,從一個短文片段轉向另一個片段,最終的知識和信息像“百衲衣”一樣被多元拼貼。拼貼性閱讀成為日常性閱讀的主要方式之后,片段、偏激、蕪雜的信息、知識和觀點接受容易導致閱讀邏輯性和系統性的消解,但是只要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主動性和人對網絡技術的適應性,拼貼性閱讀往往是新式深度閱讀的進入點之一。總體上看,網絡淺層閱讀模式都是與傳統閱讀方式并存,是傳統閱讀模式的突破延伸,有些是在網絡技術影響下生長的新型閱讀方式。這些被成為淺層閱讀或碎閱讀的方式,雖然看起來有很多消極面,但作為全民性閱讀是知識普及的重要杠桿,對精英們認定的閱讀方式來說,這些網絡閱讀方式一方面與傳統閱讀方式并存,一方面打破了傳統的線性閱讀模式的束縛,顛覆了被動接受性的閱讀習慣,給知識的創造和再創造提供了基礎空間。
如果說這些網絡上平面性閱讀或淺閱讀被認為有很多消極面的話,那么網絡上立體性閱讀或深閱讀方式,在比傳統閱讀方式更具有優勢,也是在網絡技術的沖擊下,人們創造性的閱讀方式。網絡的多元信息以及多種信息獲取途徑,與人們的相對有限的閱讀需要產生了沖突和矛盾,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人們已經開始改變閱讀習慣,在網絡空間中逐漸形成了新的深層閱讀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再造和提升。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幾種閱讀方式:
一是搜索性閱讀。與所謂的瀏覽性的淺閱讀相伴隨,這種通過鏈接和再鏈接,不斷擴展對某一信息或知識的不斷追蹤,一方面是直線性的追根究底,對某一信息來源、進程和結果,乃至其基本結構進行追究性閱讀,雖然有些追尋性閱讀,有些隨意化,可能在閱讀的過程中被關聯度不大的一些信息或知識所吸引,失去了原來的目標,但是這作為休閑式閱讀來說,可以擴大人的知識面和信息量,也是一件好事,而對于形成網上閱讀習慣,并有目的性閱讀的人來說,這種問題可以逐步克服,逐步形成一種自己主動建構的邏輯性和連續性;一方面是發散性的觸類兼收。從某一信息和知識點出發,不斷地搜索與其相關聯的各類信息和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比對、鑒別和分析,把握與某一興趣點或切入點相關聯的各類材料,形成某一個系統的、立體的信息和知識自構網絡。
二是交談性閱讀(或交互性閱讀)。這一閱讀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每個人是閱讀文本的建構者,每個人都可以多維、多向度閱讀,包括閱讀中的多文本交流和比對,也包括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的多元互動,形成網絡“讀書會”性的閱讀系統,可以如同傳統閱讀一樣獨自享受文本的閱讀,可以在閱讀一個相對成熟的文本時互相交流閱讀的體驗和各自的見解,隨機隨時可以形成一個規模適變的閱讀社區,也可以在邊創造文本閱讀同時閱讀別人的文本,閱讀與表達融為一體,讀者和作者隨時互變,形成流動性的、開放性的閱讀與對話場,這種閱讀方式不僅提升閱讀的輕松閱讀體驗,也使閱讀的交流互動日趨活躍,打破了知識和信息的相對封閉性、滯后性和固態性特點,使知識創造的主體性極度擴大,知識和信息的活力、及時效益不斷增強,形成類似如頭腦風暴性的知識自組織和自擴散系統,作為一種休閑式或生活型閱讀,可以不斷創造閱讀的樂趣,形成眾多的知識傳播系統,解決公眾各自需求解決的問題,形成不斷擴展的閱讀社區;作為工作性或研究性閱讀,則可以獲取多種信息資源,利用豐富的信息,提升研究的深度與活力。
三是挖掘性閱讀。挖掘性閱讀是搜索性閱讀的深化,其淺層次是定向式閱讀,就是根據一定的閱讀目標和閱讀需求,在網絡中通過搜索引擎和超鏈接等方式,尋求以個人需要的集合性知識和信息,這種超文本活動的名字,就是“教科書”或“文字導航”[1]。不僅如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在網絡上根據閱讀目標和閱讀需求定向,自行組織和建構閱讀方向和閱讀方式;其深層次是整合性閱讀,形成一種自行建構的數據庫挖掘,超文本鏈接,對相關資料、信息和內容進行與自身閱讀需要融合的分類、發散、收束、拆解、整合和運用。這是網絡閱讀的最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在這種閱讀的過程中,讀者不僅僅是知識和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且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創造信息和知識,使知識和信息在不斷的自主性的拆分和重組中,形成開放和自主性的多元文本,組建新的知識和信息單元,閱讀過程不僅生長對信息和知識的自我導航習性,也強化了閱讀的及時的應用性,知識和信息的再生、增值和擴展性。它有多元的組接形式,從形式上看可以把文字、圖畫、視頻和音頻組合成一個立體的閱讀單元,豐富閱讀體驗,從內容上看,這種閱讀似乎打破了傳統閱讀文本的外在邏輯形式,實際上是重新建立了一種內在思維邏輯,即人的知識挖掘能力和重組能力,激發人們持續、活化的思考以及每一個人在知識接受的創造性閱讀結構。在海量信息和知識材料中的超文本閱讀中,挖掘性閱讀是最具有價值和深度的閱讀方式,這種方式正在不斷的發育和成長之中。
從數千年形成的閱讀形式和閱讀結構的視角看,網絡閱讀方式的確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這有技術的原因,更有人們的閱讀思維和閱讀習慣的轉變和適應的問題。傳統的閱讀方式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其內在價值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其結構以及與之相伴的思維、學習方式自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任何新的閱讀方式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再生和發展的。但是,互聯網絡帶來的信息和知識的生產、結構和呈現方式變遷,必然要帶來學習和閱讀方式的轉化,正如其帶來文化、社會的結構變化一樣,需要我們的思維方式的適應和變化。現在的問題是網絡閱讀沖擊了我們既有的閱讀方式,網絡閱讀時代讀書所謂的問題和困惑,與目前還在變動不拘的網絡技術中,我們還沒有形成固化和成熟的閱讀方式,這也與我們的閱讀思維慣性有很大的關聯。它需要我們深入理解當下的閱讀,新的傳播方式要求新的方式來接受和反饋內容[2]。網絡傳播時代唯一不變的是快速、多元的變動性。對于網絡閱讀來說,快速變動的東西太多,但是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那就是閱讀的創造性特點。這是在新的閱讀中所呈現的閱讀趨向,也是我們需要重構思維,不斷提升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過程中,必須積極培育的新的閱讀結構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絡閱讀方式的多元化催生著創造性閱讀的生長和發展。閱讀的多元化趨勢包括傳統閱讀方式和新閱讀方式的共存和融合,人們充分享受各類閱讀的自由,隨時在各類閱讀中游走,紙質閱讀和網絡閱讀互相交融;也包括網絡閱讀的多種形式的互相交叉和從淺層次向深層次的切入。比如從瀏覽性閱讀進入搜索性閱讀,從拼貼性閱讀轉入立體性閱讀,從圍觀性閱讀轉入交談性閱讀,人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思維越來越呈現出創造性特質。也就是閱讀與創造、閱讀與知識和信息的有效性辨識、閱讀與積極的思維和閱讀直接相關的行為都在同一過程中。比如瀏覽性閱讀往往是由定向性閱讀所定位的,讀圖性閱讀走向導航性閱讀和趣味性閱讀。最終,挖掘性閱讀成為閱讀的主體形式。這些深度的網絡閱讀方式不僅延續了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建構,更重要的是內化為人對知識和信息的創造性組合,內化為知識和信息的內在邏輯性的多元建構,知識從靜態變為動態,從固態的封閉性結構轉化為流動的開放型結構。知識和信息的儲備過程寓于開發性閱讀過程中。這就打破了數千年來人們的閱讀思維和知識結構方式,對人類的智力開發和創造性思維的建構,提供了潛在的動力源、發展需求和廣闊的拓展前景。
其次,網絡閱讀的創造性需要人們的閱讀思維(知識儲備)轉化承接。網絡閱讀人機界面,使人的思維和學習深深地嵌入到新的網絡空間,打破了傳統的紙媒與閱讀的兩分方式,呈現出閱讀文本與人的閱讀創造性文本的融合趨勢。但是這一趨勢更需要人的閱讀思維模式的順應、轉化式承接。這包括自我的知識導航能力,定向的閱讀模式拓展和深化線性閱讀思維,更包括發散性的、多維立體的閱讀模式,對線性閱讀方式的轉換,建構開放性和知識開發和再開發型的閱讀方式。閱讀是有目的的,不管是傳統閱讀還是網絡閱讀,人們求知和獲取信息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傳統的閱讀方式主要是知識傳承和信息的接受,相對被動,而網絡閱讀則是兼及知識的傳承與再創、信息與知識平面性組接和立體性開發的主動性學習模式。而且在知識和信息泛濫的洪流中使閱讀從相對人數的讀者群轉化為全民閱讀,這本身就是推動人的閱讀思維擴展的動力源泉;網絡中信息和知識的無限開放性和多元性,去中心化的知識結構模式,(雖然很多網絡媒體都在導航和信息與知識的定制化推送中擴展自己的功能,但是從整體上講,知識和信息傳播的細分與定制,出現在網絡文化格局的總體上,則更加龐雜和散亂)需要閱讀者的需求定位與知識和信息的創造化尋找、聚集和目的性組合。從根本上講,新的閱讀方式是建構在新的技術方式上,以及人對技術的運用中思維和學習能力的順應和擴展上。
其三,網絡閱讀的創造性需要大力提升公眾的學習素養。在網絡時代,以網絡作為知識和信息的主要儲備和傳播載體的情況下,人們的學習素養和閱讀素養教育,必須以網絡為主體展開。一是以網絡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素養教育。首先是對網絡技術與閱讀變遷的把握和理解,形成互聯網絡知識建構思維。同時,要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對信息和知識的檢索、辨識、批判性評價和有效使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互聯網絡上的信息和知識有著自我在挖掘、分類和編組的能力。二是以網絡閱讀為主體的學習素養教育,對傳統的閱讀與學習方式的進行創造性轉化,使過去知識資源的水流性傳遞變為以我為中心的知識資源的集結式利用,也就是說,知識資源由單一的接受性資源,變成具有新知識爆發點效應的閱讀與學習,使閱讀和學習變成知識的創造過程,在知識傳播和接受過程中,使知識和信息不斷增值、重組和再生。在數據、信息和知識的挖掘中,不斷擴展知識的發揮向度,不斷催生出新的知識生長方式。
[1][美]大衛.克羅圖:媒介 社會——產業、形象與受眾[M].邱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65.
[2][美]大衛.克羅圖:媒介 社會——產業、形象與受眾[M].邱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