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學院 王紅兵
生態建筑和自然美的充分融合是現代小區設計方向,體現“以人為本”和“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想。生態型住宅小區除了要注意達到舒適、健康外,還應體現生態效益,并呈現出一種新的人類生活方式與環境的協調關系,其設計理念表現在:
1.提高綠化率。生態住宅不只是綠化,而且,從規劃上看,生態小區的總體布局、單體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另外,在具體設計上,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與建筑物要相互輝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同時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如隔熱、防風、防塵、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質、殺滅細菌病毒等,甚至從視覺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勞等作用。
2.節約土地資源。重視采用綠色建筑材料,這樣可節約土地。將有限的土地面積歸還人類,并合理利用其為當代和后世子孫造福。
3.節約水資源。這是生態住宅小區開發和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內容。水是生命之源,我國是缺水的國家,對于雨水和中水資源的收集和利用,遠不如西方和一些發達國家。我們不要等到水資源專家所預測的,到2025年水危機空前爆發時方才研究水資源的節約問題,到那時為時晚矣。
4.充分而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將生態設計引入住宅小區設計中,因為每一生態系統都有其各自的結構和相應的物質循環方式及其途徑,常規狀態下,其循環和能量流動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如利用陽光和熱能,室內設計采用系統化的節能燈等,即可降低工程成本,又開發出生態效益。
5.空間結構的多層次性。從住宅的內部空間到外部交流空間以至公共復合行為空間的擴展,并與城市社會的交匯,這樣的層層推出將空間系統化。從園林、回廊、噴泉、休閑廣場、宅間綠地到游泳池、健身會所等,通過多個交流場所,創造一種自由漫步式的家園模式,將為人際交往傳統的延續和自我娛樂的健康發展提供設施保證。
6.自然再造環境。僅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個臨時性的自然環境并不能實質性體現生態社區的概念,能夠讓整個社區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來,讓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交融,是生態型住宅小區的另一個著眼點。因此設計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把水引入園區內營造自然再造區。
一個良好的小區景觀設計需要把人工與自然、技術與藝術、功能與觀賞、時尚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景觀、人、自然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應綜合考慮周邊環境、路網結構、公建與住宅布局、群體組合、綠地系統及空間環境等的內在聯系。并應遵循下列原則:
1.景觀設計的整體規劃。首先,規劃的指導思想必須以人為本,始終從業主的需求來進行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使其富有人情味。生態小區內自然與人共生,在那里,人們可以盡情享受陽光、空氣、綠色、自然與建筑構成的空間環境。其次,在整體布局上,必須要有全局的觀念。通過合理布局對構成小區景觀的各種重要因素進行綜合的全面安排,尤其要避免的是將環境用地作點式劃分。并兼顧開放性和私密性,注重人的各種感官感受以及人在環境中的參與性和親和性,真正讓園林環境融入居民的生活,成為居住生活的一部分。再次,在營造手法上,應巧妙地將各種造景元素運用不同的手法組合在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中,可采用各種造景手法和一些傳統的造園元素進行組合設計,營造出個性鮮明、空間變化豐富、景色各異的景觀空間。
2.居住區環境設計應以建筑為主體:在住宅室外環境設計中,所有室外構筑的設計都應圍繞主體建筑來考慮。當它們的尺度、比例、色彩、質感、形體、風格等與主體建筑相協調,形成有機的統一狀態時,住宅的室外環境設計才能達到環境的整體和諧。
3.環境設計以滿足使用功能為本:室外環境設計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因此,首先考慮滿足人在物質層面上對于實用和舒適程度的要求。所有附屬于建筑的設施必須具備相應的的齊全的使用功能,環境的布局要考慮人的方便與安全。
4.環境設計中應特別注意生態保護工作:生態保護的實施,一方面在遏止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工作中,環境設計中利用綠色植物來美化環境,而其本身就是一種自然資源,居住區綠地種植正是擴展了自然資源的范圍。
5.小區規劃應注重人文環境。居住小區是城市的組成部分,所以其規劃也應該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個小區有機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環境中。使得建成后的小區既體現出一種文化傳統的沉積,又具備了現代化的生活環境,滿足了人們對小區人文氛圍和社區功能的要求。
生態小區既是一種小區規劃新理念,又是未來城市追求的遠景目標,將成為可持續城市理想休憩樂園和未來住宅小區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在綠色生態住宅規劃設計應注意以下問題:
1.設計思路要不斷創新。住宅小區的生態設計不同于公園的設計,它應以自然為主線,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生活領域,使身居鬧市的人們能獲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這就要求小區生態建設設計者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頭腦靈活,能夠不斷地吸納國內外住宅規劃設計的新成果,將時代氣息和設計作品巧妙地融為一體,奉獻給社會。
2.切忌過分追求環境景觀。目前,我國不少建筑是先建樓后造景,在住宅小區內設置大面積的人工環境,如大型鋪地廣場、硬化地表道路、建造枯山死水等。建設綠色生態住宅,一定要注重研究住區內植被、微生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強調各種生物之間的共生共榮,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根據自然法則來對這些元素進行合理配置。
總之,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設計要特別注重利用城市的大環境資源,使小區與城市空間有良好的過渡與協調,為人們創造一個自然親切的居住空間。
[1]王中之.建設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思考[J].南方房地產,2002,3.
[2]王永航.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解析[J].中國房地產,2003,5.
[3]夏云.生態與可持續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