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 王校偉
開放性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全面開放:①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開放,例如可以積極發言,甚至不舉手就可以發言;②教師所教的教學內容開放,例如事先向學生們講明將要學習的內容,或者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向老師“點課”,學生點什么課教師就講什么課;③學生的學習方式開放,例如學生可以串座位學習,任意組合小組研討;④教學形式開放,例如許多課不是教師講,而是學生講,教師答疑。
隨機性是指教學在對學生開放的情況下,由于學生思維活躍,提出問題的方式方法過激或者由于學生的學習激情使自身的行為越出了教師事先所設計的范圍而產生的意外變化。開放性教學是有序的,但在運作中一定會出現隨機發生的現象。例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由于是開放性教學,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所以有許多答案都是意料之外的,或者是偏離了學習內容,或者是離題太遠,甚至“誤入歧途”。
偶發性是指課堂教學時出人意料偶然發生的事情。教學是動態的,隨時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別是開放性教學。因為在開放性教學中學生的“自由度”比較大,所以更容易出現偶然發生的事情。
開放性教學的實質是教師營造寬松的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因此,開放性教學的課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安排廣闊的空間,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特別是以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群體探究相結合的活動為主。
學習行為包括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動手操作、回答問題、提出問題、與同學和老師交流、與同學合作等。放開是指擺脫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天資和能量,把自己的真實水平表現得淋漓盡致,毫無顧忌地完成自我實現的過程。“學習行為放開”就是指在教師允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
“收”就是教師的調控、指導,“收”就是把對學生開放的程度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內。“放”即指在教師必須控制的學生行為規范內,還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即使個別學生在個別方面有些“過頭”,教師也應當把它看做情理之中的事,是可以諒解的事。例如,在研討問題時思想偏激、情緒激動,在發散思維訓練時答案離奇荒誕、離題太遠,在小小組活動時個性十足、態度傲慢等。
教學民主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行開放性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學民主是挖掘學生各類潛能的重要保證。因為學生是在寬松、愉悅、“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環境中學習,他們能消除思想疑慮,減輕心理負擔;他們能充滿自信,鼓足勇氣,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教師營造教學民主氛圍的技巧之一就是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動機會。長期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已經使學生形成了比較牢固的唯師、唯書、唯上心理定勢,即上課只能聽老師講課,只能“吃”老師“嚼過的饃”,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提供最多的活動機會,讓他們親口去說,親眼去看,親手去做;讓他們感知,體驗,頓悟;讓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教師營造教學民主氛圍的技巧之二就是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在不干擾、破壞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教師要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允許學生發表與老師意見不同的看法,允許學生發表與教科書內容不同的看法,允許學生產生懷疑,允許學生自由組合討論問題,允許學生自由發言等等。
教師營造教學民主氛圍的技巧之三就是給學生最真誠的愛撫。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對學生疼愛、撫慰,不因學生的無序而訓斥,不因學生的誤答而羞辱,不因學生的過激而譏諷。只有教師賞識學生,激勵學生,體貼學生,開放性教學才能進行。
這里的“情境”系指特設的教學環境,或者說是指課堂教學的氛圍、條件。“開放”是指有利于開放性教學的一切形式和內容。創設是指設計、創造、安排、運作。綜合起來說,就是教師必須創設各種開放的教學情境,才能完成開放性教學的任務。所以,開放性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師會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開放”的教學情境包括的內容很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不同學科有不同的開放情境,甚至同一節課不同的老師也會設計出不同的開放情境來。
其中最重要的是課堂講解能力。“講”是指說、解釋、論述;“解”是指解除、解釋、明白,是指把束縛著或系著的東西打開。教師的講解則應是把要“講”的內容闡述明白清楚,打開學生暫時被束縛著或被系著的“未知的枷鎖”。它的更深含義還在于,通過教師的“講”,學生得到“解”,學生不僅能接受講的對象,而且能通過這些對象,打破更多束縛,自我獲取新知。即使是開放性教學也需要有教師的講解,這是教師主導作用的一種形式。在此,首先要澄清一種錯誤認識:有人認為現代教學應當廢止“注入式”,不能采取教師講的方式,于是就把現代的講述式教學歸于此類。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教師的講解不都是“注入式”,好的講解同樣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甚至像一幅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一樣,給人美的享受。
設疑,是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于深化教材內容,在于提高學生的智能水平,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每提出一個有水平的問題,都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一個疑團,激起一層波瀾。提問會刺激學生的大腦中樞,使其在極短的時間內,檢索自己頭腦中的已有經驗,并能與新的問題緊密連接。這種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培養能力的過程,是思想提高的過程,是內化過程,也是積極的教學過程。
教師的應變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隨機應變地對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進行敏捷、果斷而準確的處理;二是指教師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準確地、因勢利導地給人以引導、啟示和教育。
[1]WWW.TECH.NET.CN國家高職高專教育網.
[2]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M].清華大學出版社.
[3]湯光華等.關于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7,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