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紅,梁惠卿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當今世界,英語在國際政治、經濟商貿、科技交流等各個領域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據統計,國際上85%以上的學術論文是用英語發表或宣讀的,各學科的主要學術期刊也以英語為主。[1]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交流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隨著我國對外資、人才、技術的大范圍引進,以及經貿、文體界開始邁出國門走向世界,致使各個行業對具有較強外語能力“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外語的工具性和應用性特征凸顯出來,社會對外語能力的需要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趨勢。外語學習隨之表現出強烈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對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的要求日趨迫切。為順應社會需求,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都開展了ESP教學和實踐。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簡稱ESP),最早在“語言科學與語言教學(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Halliday Mcintosh&Strevens.1964)一書中提出,是國外 20 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科技、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而產生的。許多國外學者曾對ESP做過解釋,Hutchinson和Waters認為ESP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2]現在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概念是“ESP區別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語),是根據某一特定專業設計的相關的英語課程”[3]。
英國文化委員會在1994~1995年進行了一項名為English 2000的大型調查。調查顯示,21世紀英語教學將發生的最根本的變化是:將來的英語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英語學習,英語教學將越來越多地與某一個方面的專業知識或某一個學科結合起來,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將成為21世紀的英語教學的主流。[1]
我國英語ESP教學研究和實踐越來越受重視。對于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2000年版)明確規定:經過180~220學時的英語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技能。[4]“在完成《基本要求》規定的教學任務后,應結合專業學習,開設專業英語課程,這既可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英語學習的連續性,又可使他們所學的英語得到實際的應用。”[5]也就是說,既要求高職學生掌握“以實用為主”的語言基礎知識,更要注重“以應用為目的”的能力培養,特別是運用英語開展實際工作的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
作為文化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學在高職教育中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基礎階段為通用英語(EGP),即大學英語或公共英語,主要進行聽、說、讀、寫、譯基礎教學,側重學生日常交際能力的培養。[6]專業階段為專門用途英語(ESP),旨在培養學生在特定環境中,運用英語語言工具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以學生已有的語言能力為依托,逐漸向專業領域過度轉變。這樣,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習在ESP中達到了有機結合,成為語言教學的重要轉折。
目前高職外語教育模式雖是在進行兩學期的EGP教學后,安排ESP課程,但實踐中EGP教學有相應的考試標準(AB級和四六級考試)衡量教學效果,備受重視,而后續的ESP由于沒有相應的評價體系,教學中倍感迷茫;有的高職院校或專業省略了EGP教學,新生入學直接開設ESP課程。鑒于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直接接觸專業英語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EGP為ESP的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ESP教學使學生從單純的語言學習階段順利地過渡到應用階段。“只有把基礎英語教學拓展到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我們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實用型人才”。[6]因此,銜接好EGP學習和ESP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ESP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英語水平,還要懂基本的專業知識。目前高職院校語言和專業知識兼具的教師人數很少,ESP教學可以說由EGP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平分秋色。由于EGP教師對專業術語不夠了解,教學中常有詞不達意,甚至表達錯誤的現象,對專業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不能準確定位;而專業學科的ESP教師則缺乏語言規律、語篇特點的教學訓練,不了解語言的內在聯系,找不到學生英語學習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由于學生語法知識欠缺,不能準確斷句,對文章語句也茫然不解。盡管形式上ESP教學將英語與專業結合了起來,卻并未進行實質上的滲透銜接,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ESP教材種類繁多,參差不齊。專業英語教材的選用一般沒有明確的、統一的指導思想;教材內容大多來自國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有的是全文選用,有的是節選,隨意性強;很多院校自編教材,存在著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內容編排和難易程度都不盡相同,有的教材偏易,有的偏難,有的枯燥乏味,缺乏生動性。從總體上看,目前使用的ESP教材,內容信息新且貼近實際,有適量的專業詞匯和情景內容供學生儲備,有一定的實用性、針對性,但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使學生的英語知識和能力在ESP階段得到很好的應用和提升。
職業院校的“零距離”就業歷年來備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學”是為了“用”,實踐教學理應是高職ESP課程的重中之重。高職院校ESP教學需依據“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培養學生在各專業的英語應用能力。目前的ESP教學中實踐環節較為薄弱,基本上局限于師生課堂上的情景對話、影像觀摩等機械訓練模式。許多學生畢業時還不能也不敢張口,有些則缺乏應變能力,在就業市場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前的ESP教學方法陳舊單一,課堂教學依然停留在“口頭授予”、“填鴨式”、“啞巴英語”、“教師獨角戲”等模式,片面強調教師的單向輸入,而忽視學生的互動。課堂上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優化的方法要么很少用,要么流于形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而導致ESP教學水平整體落后。
目前我國尚未開發涵蓋職業類別的相關職業英語水平權威認證考試,多數高職院校也沒有規范的ESP教學評價體系來指導教學,考試方式無外乎閉卷、開卷,或以翻譯、閱讀理解為主的半開卷,學期中偶爾安排論文等形式的大作業,但師生對其重視程度均不是很高,不排除為了保證讓大多數學生考試及格所進行的補充,但卷面成績依然占絕對比重。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學生為了得到分數而不得不被迫學習,機械地掌握知識,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很難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在課程設置上,將高職英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英語階段(EGP)與行業英語(ESP)階段,并提出基礎階段的教學內容可與行業階段的教學內容自然銜接,或將行業英語教學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7]一方面“先EGP,后ESP”:高職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鞏固鋪墊有利于順利過渡。EGP是ESP的基礎,ESP是EGP的升華,沒有EGP基礎,ESP學習就如同空中樓閣,開展ESP教學更要加強EGP學習,扎實的EGP知識能促進ESP的學習,因此EGP教學應貫穿始終以保證ESP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為了突出高職外語教學的職業性和專業性,在EGP學習過程中,可以適當補充與學生專業領域有關的英語知識,或EGP與ESP教學雙線并行,通過開展講座或演講、課件、作品比賽,將專業英語詞匯、聽說技能訓練滲透到EGP教學中,或采取EGP、ESP單獨教學。
要從思想上重視,倡導教師“終身學習”,建設一支“跨學科”教學的ESP師資隊伍。在實際工作中,為教師搭建交流和學習平臺,利用寒暑假對一些英語基礎好的專業教師進行英語教學培訓,使其短期內能夠勝任專業英語的教學。可實行導師制,專業教師(師傅)與外語教師(徒弟)“一幫一結對子”,對外語教師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讓外語教師跟隨專業教師聽課學習,協助教學。或鼓勵EGP教師攻讀相關專業的碩博學位,也可選派EGP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調研學習,積累實踐經驗,將專業英語教師的崗前培訓與職后培訓結合起來。[7]此外,英語教研室與專業教研室要加強合作,共同制定課程標準、教學進度、實訓項目,一起編寫教案,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商議考核方案,評價標準,開展教學研討、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從根本上解決師資隊伍匱乏的問題。
教材決定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ESP教材十分關鍵。教材選用既要注意專業知識與基礎英語知識的銜接,又要兼顧專業性、趣味性、實用性和前沿性。可結合各專業培養目標,讓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合作,從目標崗位出發開發課程,編寫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校本教材。同時可邀請有關企業提供案例資源和意見,協助教師編寫,最后邀請課程專家審查教材,確保ESP教材實用性、科學性、時代性和靈活多樣性。
ESP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在特定領域運用英語進行職業或行業的溝通交流,即重在英語使用能力的培養,其教學核心是“能力本位”。因此,根據高職ESP教學目標,教師對教學內容要有所側重,進行改革。對教材內容要適當取舍,取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的內容,舍去與中學英語教材內容相重復的部分;要注重情感教育,促使學生不再簡單的認為英語學習只是知識的積累,而是一種工具,是為今后從事專業領域工作做準備的,屬于綜合能力的一部分;進行移植嫁接,借鑒知名的職業英語證書考試參考用書,對其中一些內容進行整合,使其適宜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師根據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語言特點、課程內容,在教法中增加趣味性、多變性。可采用學生講授、分組討論、激勵法和賞識法授課,運用情景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改變師生互動性差以及學生厭學的現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專業知識,充分利用網絡優化ESP教學,豐富完善教學手段和方式。
2005年11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目標是培養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等領域的第一線的高等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教學評價要以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原則,改革陳舊的評價模式,建立ESP現代評價體系,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增加過程性考核比例,減少終結性考核比例。建立綜合性評價體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豐富評價內容,對課堂討論、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多角度評價,使學生重視學習過程;(2)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口試筆試、論文作品、實訓操作多層面評價,重視實用技能;(3)采用多元化評估手段,通過師評、自評、互評,課內課外多維度立體化評價細則,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及情感進行綜合評價,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做準備。
當前高職院校ESP教學雖然存在不足和弊端,但重視發展ESP已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ESP符合高職教學“能力本位”培養目標,將是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高職ESP教學剛剛起步,只有不斷深入ESP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以應用能力為主線,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才能找到真正適應我國高職ESP的教學之路。
[1]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2]Hutchinson F.&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許珂.高職ESP教學現狀和對策研究[J].教育在線,2011(4):155-156.
[4]鄧春梅.對高職ESP教學的幾點思考[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6):78-8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7]謝佩軍,程越.關于專業英語教學的探討[J].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