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文化旅游產業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結合而形成的新興產業,也是加快旅游經濟發展方式的引領產業。河南地處中原,擁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全國聞名的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近年來,河南依托資源優勢,逐漸培育了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河南 壯美中原”的旅游形象已經樹立,品牌效應不斷擴大,河南省旅游產品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為了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資源整合、文化旅游要素發展和產業鏈條完善、文化旅游產業優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本文擬運用SWOT 分析框架對發展河南旅游文化產業的綜合條件進行評估,以期為河南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相關決策建言獻策。
2011 年,河南省旅游系統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格局,大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旅游市場開發和旅游服務質量提升等重點工作,旅游業發展繼續保持好的態勢。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07 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802.06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04%、22.10%。其中,入境游客168.29 萬人次,旅游創匯5.49 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61%、10.06%。[1]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水秀》等旅游演藝節目的檔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市場影響進一步擴大。2011 年,少林寺武術館功夫表演團在國內外演出130 場,在少林寺景區內演出近2500 場,接待國內外游客150 多萬人次。[1]旅游演藝的蓬勃發展,拉長了旅游產業鏈條,提升了文化旅游發展層次。
南召蓮花、鄢陵花都、信陽湯泉池、滎陽江南春、洛陽鳳翔、三門峽陜縣、安陽洹水灣、欒川九龍山等十多個溫泉,形成了功能全、覆蓋廣、影響大的溫泉旅游經濟帶,成為河南省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門峽黃河旅游節、河洛文化旅游節、小浪底觀瀑節、淮陽荷花節、三國文化旅游周等活動已經成為各地催熱旅游市場的重要載體。春節、“十一”黃金周等重大節日也刺激了旅游消費,帶動了交通、餐飲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假日旅游經濟已成為河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1.地理優勢
河南省位于我國中東部的中原腹地,總面積16.7 萬平方公里,屬南北方的自然過渡帶,橫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自然條件優越,地理位置適中,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礦藏物產品種繁多,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地理和自然景觀。近年來,河南省經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
2.文化資源優勢
河南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之說,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典型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古都文化。河南擁有全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到公元13 世紀,先后有二十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河南,留下了難以盡數的名勝古跡,形成了豐富的古都文化。二是宗教文化。由于河南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釋道的發展、傳承都在河南留下了重要的文化標記。儒教圣地嵩陽書院、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廟是儒釋道文化在中原開源廣播的典型象征。龍門石窟、白馬寺、風穴寺、相國寺等聞名天下。三是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尋根文化與尋根戰略》研究結果表明,河南擁有具有開發價值的姓氏341 個、遺存1098 處、河南籍名人2947 人。其中,在華人300 大姓中有171個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對全世界華人來說,河南是一個尋根朝敬的圣地。[2]四是武術文化。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陳氏太極拳的故鄉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有著廣泛國際影響的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境內的嵩山少林寺,“功夫出少林”形象地說明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五是紅色文化。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新中國建設,河南都承載了很多的紅色文化歷史。這片土地有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10 處,紅色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有著濃重的一筆。
3.自然資源優勢
河南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河南省擁有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等12 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少林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云臺山等十多個國家5A 級景區和眾多4A 級景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河南境內蜿蜒曲折,長700 余公里,歷經多年的治理,形成了下游開封段高出地面14 米的“懸河”奇觀。三門峽水庫,既有碧波蕩漾的水面,也有天鵝詩意的棲居;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實施,出現了寬3 公里、長132 公里的“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近年來,河南又打造了被游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的“大黃河游”和“黃河漂流”,建成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結合的鄭州黃河游覽區。在成功建成被國內外游客交口稱贊的鄭州登封嵩山風景區、洛陽龍門石窟風景區、焦作云臺山風景區、信陽雞公山風景區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外,河南近年來又大力建設輝縣八里溝風景區、嵩縣白云山風景區等新的旅游勝地,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
1.文化產業意識淡薄
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普遍存在著一種文化與經濟關聯性不大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過分地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和事業性,看不到文化所具有的潛在經濟價值即文化的產業屬性,無法理解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引擎地位和文化在創造財富方面的乘數效應,導致文化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一些文化產品生產單位在精神文化產品生產中缺乏產業觀念和市場意識,直接導致文化建設和開發缺乏市場的視角與考量,在巨大的文化產業商機面前反應滯后,嚴重滯緩了文化轉化為產業并進入市場的步伐。
2.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落后
我國的文化旅游產業長期以來都是以政府投資為主,投資規模有限,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單一,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較少,制約了文化旅游產業軟硬件水平的有效提高。資金短缺與產業需要拓展的矛盾在旅游業、文化娛樂業、信息網絡業、廣電影視業、出版印刷業普遍存在。
3.文化旅游產業相關人才短缺
河南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對導游的知識面、素質等方面要求都相對較高。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很多導游都是死背導游詞,景點介紹上存在機械、呆板的現象,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要求。另外,導游在接待境外游客的能力上也有待提高。
4.產業結構調整滯后
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當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然而,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嚴重滯后,導致河南文化旅游產業普遍存在著發展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統一規劃,產業布局存在“小、亂、散、弱”等問題,發展無序,對文化旅游產業市場的培育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狀態,造成文化旅游資源的嚴重浪費;二是缺乏宏觀的統籌協調,各旅游文化管理部門和市場運作部門往往各自為政,市場發展缺乏應有的合力,甚至還存在惡性競爭,難以形成合理的市場結構和資源優化配置,導致畸形發展和資源浪費;三是文化旅游產品缺乏質量和深度,科技含量偏低,造成相關文化產業的產業鏈不長,產業之間的有機連接不密切,產業群體沒有很好地形成,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產業的規模效應無法形成。[3]
1.國際前景
2011 年河南省旅游創匯5.49 億美元,同比增長10.06%,在未來的時間里還將會有更大幅度的提高。[1]
2.國家扶持政策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既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又要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在政策支持方面,會將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出版基金、宣傳文化單位實行增值稅優惠政策、中央補助地方文體廣播事業專項資金、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專項資金、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退稅及相關優惠政策、文化體制改革單位享受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各項政策等12 項優惠政策全面服務于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
3.中原經濟大發展的時機
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標志著中原崛起、河南振興邁出了重要一步,這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重大的戰略機遇,而且中原經濟區在全國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1.國家政策傾斜,增大區位競爭壓力
旅游者隨著旅游閱歷的增加,對旅游目的地的娛樂性、參與性要求有所提高。河南省目前在這些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欠缺,旅游景點多以人文景觀為主。伴隨著西部大開發,西部歷史文化逐漸受到旅游者的關注,旅游競爭力增強[4],成為河南歷史文化旅游強勁的替代性競爭對手。
2.文化旅游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管理體制不順
河南雖然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長期重農輕商,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并未得到很好的發揮,文化旅游產業雖然在概念、形態、功能和市場價值方面存在諸多發展機會,但是也存在亟須突破的“瓶頸”:體制機制滯后,資源配置不合理。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先理順管理體制,打破各自為戰、各自為營的管理模式,將文化旅游產業規模化、集約化。
3.市場結構不合理,資金投入不足
雖然河南省入境游增長速度高于全國13.6 個百分點,但河南省入境游基數比較低,占比比較低,在全國處于中下位置。河南省2011 年旅游項目總投資規模2527 億元,與山東省旅游建設項目總投資8924 億元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河南省完成年度投資248 億元,只相當于山東省的1/5。[1]另外,河南省對大旅游項目投入不多,特別是超百億元項目更少。旅游發展基金雖有增加,但與全國大多數省市相比仍處于落后狀態。
SWOT 分析的結果表明,河南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勢明顯,但劣勢也比較突出,雖然具有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當前,在中原經濟大發展的帶動下,河南文化旅游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發揮優勢彌補劣勢、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河南文化旅游產業的大發展,相關部門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企業經營、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秉承“統籌規劃、以人為本、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發展理念,以鄭汴洛文化旅游為龍頭,以品牌塑造為重點,以精品景區為載體,通過改革管理體制、提高服務水平,創新融資模式、增加資金投入,加強營銷策劃、提高創意水平,深挖旅游資源、充實文化內涵,培育特色項目、提升品位檔次,拓展發展空間、拉長產業鏈條,強化基礎設施、提高配套能力等政策措施,使文化旅游產業逐步成為河南的戰略支撐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1]范修芳在2012 年全省旅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2-04-20].http://gov.jiyuantour.com/dongta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81&Page=1.
[2]林艷麗.對河南尋根旅游發展問題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5):159.
[3]趙文熠.洛陽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0.
[4]王超,鄭向敏.包容性發展下我國旅游城市的發展戰略——基于SWOT 分析方法[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