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唐貴伍 董軒
廣西地處邊遠的西部大開發地區,交通、文化都比較落后,工業基礎差,經濟底子薄,區域經濟長期以來發展緩慢。如果在經濟發展上仍然延用舊的發展模式,廣西的經濟就不可能有較大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重要的先導產業,是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代表,是區域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如何更好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來促進廣西經濟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這不僅對廣西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而且對廣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對外貿易等有著重要意義。
廣西是少數民族自治區和西部省區,沿江、沿海、又沿邊,具有“三重身份”,即“東部的西部,西部的東部,中部的南部”,在西部大開發中扮演著承東啟西的重要角色。同時,廣西還是我國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我國和東南亞經濟交流的前沿陣地,充當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與渤海灣經濟區南北呼應,構成中國沿海經濟騰飛的兩翼,乃至環太平洋經濟圈的重要部分。
廣西由于地跨北熱帶、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特殊的地理造就了極富區域特色的各種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有色金屬資源特別是旅游資源有明顯優勢。同時,人力資源成本相比國外和國內發達地區卻很低,這為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力資本的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都是其寶貴財富,這必將為廣西發揮后發優勢創造良好的條件。
廣西是少數民族自治區,可以享受國家扶助少數民族區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廣西既可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在資金、政策上的優惠,又可以享受沿海地區有關的開放政策。這些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優惠為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經過多年的發展,廣西逐漸涌現出了一批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如醫藥制造業中的廣西金嗓子、桂林三金、梧州中恒;電子信息行業中有全國電子元件百強企業稱號的廣西新未來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北海銀河等企業。
目前廣西擁有南寧、桂林、柳州3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地理分布上以“南寧——柳州——桂林”為中軸線,呈三足鼎立領先發展之勢。借助其優勢優化了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空間結構,提升了科技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從整體上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為數不多,截至2010年共有338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醫藥制造業174家,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45家,電子計算機辦公設備制造業17家,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101家,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僅有1家。其總數與廣東省的5774家相比,可謂懸殊。
多數企業規模較小,尚未形成較為集中的產業集群,還缺乏一些有強大競爭力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對外開放度不高。廣西高新技術產業要想發展必須要有一些綜合實力強,有一定品牌優勢的大企業。
廣西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內部分工中基本處于下游產業的地位,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類產品多,整機類產品少;貼牌產品多,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多數產品仍處于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鏈的中低端。
雖然廣西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力資源具有成本優勢,但高科技和高素質的科技研發人員卻依然十分缺乏,廣西作為我國經濟相對落后的內陸大省,經濟發展條件遠遠落后于國內沿海發達地區,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力量薄弱,沒有落實吸引人才的有力政策,人才外流現象依然十分嚴重。
研發經費嚴重不足,投資渠道尚不完善,由于其地處邊疆,經濟基礎比較落后,吸引外資的水平在全國范圍內依然很低,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融資渠道也比較狹窄。高新技術企業對資金需求高,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現象,嚴重制約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查閱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以2010年為例,全國R&D經費內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分別為9678300萬元、697069萬元;廣東R&D經費內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分別為3630850萬元、88123萬元;中部省區湖北分別為198633萬元、6544萬元;而廣西僅為15746萬元和1965萬元,占全國全國R&D經費內部支出和外部支出比例分別為0.16%、0.28%。
廣西作為邊遠地區,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其對新技術的迅速反應能力和迅速掌握能力本身就比其它省市低,加上目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比較快,要求具有較好的各項基礎。薄弱的經濟基礎也就成為了廣西自主創新的瓶頸,從而導致了廣西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
國家先后作出了“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推進國民經濟高新技術化進程”、“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廣西區政府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出臺了《廣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條例》等系列優惠政策,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目前,我國正大力實施“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廣西要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加強與外部的聯系,積極利用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抓緊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提高我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一個正處于成長期的產業而言,消費者對于其產品的需求本身就處于一種成長的階段。這就為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化建設和高新技術開發運用提供了市場機遇,對此高新技術企業應該把握住這個機遇,對高新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服務的市場進行仔細劃分,定位目標市場。
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確保高新技術產業平穩、快速發展,廣西根據國家出臺的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已配套出臺了多項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振興的規劃與政策措施,為廣西推進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越來越重視,隨著產業政策的逐步改善和產業投入的逐年增加,各地高新技術產業都有了快速發展。沿海發達地區通過大力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制定優惠政策全面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西部兄弟省份也都加快了各自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速度。這些不同區域間的多重競爭使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面臨很大的壓力。
高新技術產業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而作為研發投入的風險性卻是巨大的,每一種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誕生都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發投入,并且要承擔日后是否能被市場所接受的風險。廣西高新技術產業資金投入不足,企業研發能力落后,承擔風險的能力自然就更加薄弱。
科技的快速發展,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從而使高新技術產品的技術更新比普通產品要快得多。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各個企業的研發能力、產品更新換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對企業把握市場提出了挑戰。往往企業花費巨大的投入研發出來的產品推入市場卻發現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了,這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威脅和打擊是致命的。
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完善的發展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當前廣西在激勵和支持科技創新環境建設方面,特別是科技投入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仍不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科技資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和開發;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還未真正形成并發揮作用。
從國內現狀看,我國尚且沒有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與高新企業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信息交流并不十分流暢,直接導致企業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嚴重制約了高新技術企業的長期發展。
目前廣西在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審批上,程序較復雜,具體流程如下:企業申報材料→各服務窗口咨詢服務→自治區認定辦審查→組織認定→提出認定意見→領導小組審批→上網公示→國家備案頒發證書。就算全部順利一般情況都需要60個工作日,而高新技術產品更新很快,政府審批程序多、效率低也必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表1
第一,政府應正確定位自己的三大職能,即引導職能、激勵職能和協調控制職能。第二,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優惠政策。第三,政府應放寬宏觀經濟政策,加大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開發的資金投入,引導企業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全面改善產業的金融投資環境。第四,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創造性很強,其成果必須受到保護。因此,政府應加大《知識產權法》、《專利法》的執行力度,切實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和專利權,規范競爭行為。
創新是企業進步的靈魂,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源泉。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只有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研發水平,才能以較低的成本投入,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從而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基本優勢。所以必須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的投人,積極進行技術創新。
高新技術產業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一定意義上講,資金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第一推動力,然而目前制約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企業資金短缺。當前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撥款投入和銀行貸款來籌措資金,而政府撥款投入會受到財政水平的制約,銀行貸款又面臨著高風險,因此必須加緊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首先,要建立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資金投入機制;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信用保險制度,加大銀行的貸款力度;再次,要加大政府的投入,關鍵是對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和優勢部門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然后就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國外資本,民間資本的投入;最后,要盡快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機制,設立風險基金,為一些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風險投資,分享投資利潤。
高新技術歸根結底是人才的智力活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雖然廣西勞動力資源豐富,但高素質的科技人員卻依然十分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薄弱,沒有完善的人才吸引機制,人才外流依然十分嚴重。因此,必須建立健全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首先要出臺相關政策,例如提高高技術人才的待遇,給予研發經費支持等,為高新技術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防止人才外流,同時吸引高素質高新技術人才來廣西工作;其次要鼓勵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合作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例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激光研究所等聯合建立人才培養基地,以靈活的培養方式,創新的培養手段,大力培養富有創造性的高新技術人才,不斷壯大科研隊伍的實力。
[1] LUXEMGOURG. 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urope: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tivity [J].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 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 2003(5).
[2] 郭鳳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以生物產業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10(10).
[3] 汪方勝,蔣馥.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商業研究,2005(01).
[4] 趙勇.寧波市高新技術產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叢刊,2009(06).
[5] 李拓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制約因素與發展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