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剛
中國外交有句套話叫“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后者在中國國力已經大幅提升的新形勢下可能更為重要,尤其是對南海問題而言。
中菲黃巖島沖突目前出現了緩解跡象。有專家總結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采取了一種新模式來處理問題的結果,并將此稱為“黃巖島模式”。既然是模式,那就是說未來解決類似問題可以效仿。
黃巖島事件的發生現在看來,對中國的確是件好事,對聲索國來說也同樣是件好事。大家現在都明白了,中國是大國,更是地區強國,一味地逼中國,最終必定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中國有效地掌握了在這一領域的海權。這就是黃巖島模式的效應。
中國在黃巖島維護主權取得了成功,經驗值得總結。但有沒有教訓呢?恐怕還是有的。我們必須看到,黃巖島模式雖有積極一面,但它畢竟是被動的,是被逼出來的。如果說有創新,那也是在事發后的創新,而不是主動的創新。正是這一被動性,決定了在下一階段解決南海問題的過程中,這個模式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甚至能否成為模式都要打一個問號。
南海問題走到今天,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區域內聲索國占據中國領海的舉動不斷升級;二是外部大國勢力的積極干預。但可能還有一個因素,我們不大情愿提及,那就是長期以來,我們有所作為有些不夠。
今年是《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10周年。“宣言”對維護地區穩定的意義重大,但僅靠一紙宣言是不夠的。“宣言”簽署10年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面進展不大。
道理再簡單不過,你不“進展”,人家就會“進展”。中國對和平、談判解決南海問題雖抱有誠意,且一直努力維持現狀,但別人不這么做。別人在這10年當中一直在不停地忙活著,并且拒絕了與中國的合作開發,直到釀成黃巖島事件。
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10年前我們就主動地創造了一個類似的模式,只要你在我的主權海域中有所動作,我就立即采取有效維護主權的方式來加以控制。今天的局面會不會更主動些?
事情當然沒有這個假設那么簡單,但做這個假設,無非是想表明:只有有所作為,才能將問題遏制在搖籃里,才能推動事情不斷地朝我們希望的方向轉變。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我們高高掛起,堅持忍讓,類似事情會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自然而然地“被解決”。
有所作為,需要運用軍事力量的手段,但并不是說就非要去打仗,就非要用武力去奪取被占海域和島嶼。有所作為,恰恰才是可以避免使用武力手段的戰略取向。它意味著需要更巧妙、更有智慧地運用政治、外交和軍事的綜合實力,意味著更積極主動的創新。能夠找到不打仗解決問題的途徑,才是最難的。
有所作為既是對中國利益的高度負責,更是對區域國家利益的高度負責。沒有中國的有所作為,南海地區的持久和平不可能,中國樹立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國權威也不可能。▲(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