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再平衡的三條途徑 由于此前已連續7年升值的人民幣今年對美元貶值1%,北京的意圖引發廣泛猜測。人民幣走弱的威脅及其可能導致的競相貶值,使本已受困于需求減少的世界感到憂心忡忡。這種擔心并非沒有道理。北京急需實現經濟再平衡,使其從過度依賴投資轉向更側重國內消費。一些中國決策者認為,通過提高中國海外競爭力,更加弱勢的人民幣將有助于緩解再平衡引起的經濟減速局面。
然而,中國的競爭力絕非僅與匯率有關。其實,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低廉取決于三種機制。貨幣體系當然是其中之一。低估的貨幣相當于為制造商補貼成本以促進出口。但為這些補貼埋單的是普通民眾,他們需要接受進口商品的人為高價。
第二種機制如出一轍,但贏家和輸家卻不相同。過去30年,中國工人工資的增速落后于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這意味著在最近幾年之前,工人收入占其產值的比例在持續下降。
第三種機制是最為關鍵的人為低利率。它不僅使存款收益低,進而減少家庭收入,還通過降低資本成本的方式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
所有這些機制都在促進經濟增長,但受益的是當地廠商、用人單位或借款人。這是中國經濟失衡的根源:家庭收入增速遠低于經濟增長,導致過去30年內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一路下跌。
從表面看,中國再平衡唯一的有效途徑是提高家庭收入占GDP比重。但事實并非如此。人民幣升值將使城市家庭受益,但也將損害制造商的利益。提升工資也有助于增加中國家庭的收入。此舉將使低收入工人受益,但也將使大多為中小企業的勞動密集型制造商受損。
再平衡的最佳途徑是提高利率,因為它直接擊中中國投資帶動型增長模式所導致的經濟失衡的要害。如果政府提高資本成本,每個儲戶都將成為贏家,更高的收入將允許他們增加消費。失意者則是大型資本密集型企業,它們長期以來都將銀行當作自動取款機。
為實現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長期增長,北京提升利率幾乎將毫無疑問地取得更好效果。更高利率不僅將減少使當地精英受益但蘊含經濟風險的投資項目動機,還將使中國人的儲蓄實現更有效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