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8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真正的藍水海軍
中國海軍并未步蘇聯后塵———時刻準備穿越太平洋去恫嚇美國。就連中國最具民族主義和野心的戰略家與決策者,都沒謀求在短期內組建一支遠洋進攻型海軍。中國的海軍具備兩個層級。
首先,中國已擁有強大的高端海軍和“反海軍”力量。像其他軍事對手一樣,它全神貫注于自身附近的爭議區域。此外,中國也在發展低端力量,但主要用于在較遠地區執行低強度的和平時期任務。這兩股大不相同的力量不能混為一談。
近來第二個領域頗為吸引眼球。中國正發展有限的區域外作戰能力,以在非洲和其他不穩定地區擴大政治影響、保護關鍵經濟利益和海外中國公民。其實,中國是想在不承擔構建名副其實的高端海軍力量的經濟成本和政治責任的前提下,向東亞以外地區展示軍力。
盡管中國海軍對地中海和黑海港口進行了歷史性訪問,但其重心仍停留在自身周邊區域———主要是黃海、東海和南海。作為一個在近代史上受過委屈的大國,它正尋找機會重新屹立。北京還通過在近海開辟一種國際海洋規則不適用的特殊模式,重申對先前領土的控制。
中國主要有爭奪近海影響力、保證能源供應鏈及保護海外公民等三大利益。北京正打造一支能在大型常規潛艇艦隊、陸基導彈和飛機支援下應對一場近海高強度沖突的海軍。相比之下,目前并無證據表明北京有意打造一支能在東亞和東南亞海域外同美軍這類現代部隊相抗衡的藍水海軍。北京正在逐步積累一種有限的遠征能力,但并不想同美國在東亞和西太平洋以外區域的航母戰斗群硬碰硬。
本質上,中國在未來數年謀求打造的是一支“區域”藍水海軍,而非“全球”藍水海軍。中國戰略家將其稱為“區域防御進攻型”海軍。
中國的定位、導航、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等系統能幫助其發動大范圍軍事行動,但還不足以賦予其藍水海軍的屬性。在反潛戰方面,中國近年來進步寥寥。同時,遠程隱形轟炸機和直升機是其軟肋,航空發動機仍是其國防工業的薄弱環節。此外,中國目前還不具備遠程修復能力,戰備能力也有待提高。
達到上述各方面標準需要戰略集中、資源、努力和時間。北京已實現了一些里程碑式進步,但在可預見的短期未來很難實現其他目標。單就硬件而言,北京可能需打拼十多年才能達到標準性能,更復雜的人才培養和作戰經驗積累至少還需10年。不過,國內和周邊爭議地區挑戰的逼人態勢,可能會在未來令中國分神。
環球時報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