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陽光學院會計學系 曾惠芬
股權收購,是指一家企業(收購企業)購買另一家目標企業(被收購企業)的股權,以實現對被收購企業控制的企業重組交易。股權收購是企業重組的方式之一,常見的企業重組方式包括6種:企業法律形式改變、債務重組、股權收購、資產收購、企業合并、企業分立。對于股權收購這種重組方式而言,收購企業購買目標企業股份所支付對價的形式包括3種: 股權支付、非股權支付以及兩種支付方式的結合。
1.2.1 股權支付
股權支付指企業重組中收購方以本企業或其控股企業的股權、股份作為支付的形式。例如,收購企業向目標企業的股東發行收購企業的股份,換取其持有的目標企業的股份,此種收購方式不產生現金流。
1.2.2 非股權支付
指以收購企業以本企業的現金、銀行存款、應收款項、本企業或其控股企業股份和股份以外的有價證券、存貨、固定資產、其他資產以及承擔債務等作為支付的形式。此種收購方式會產生資金流。
1.2.3 股權支付和非股權支付結合
收購企業也可以采用股權支付和非股權支付相結合的方式,持有目標企業股權達到一定比例,從而獲得經營控制權,實現收購目的。
2009年發布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首次明確了新《企業所得稅法》下企業重組應根據重組的不同情形,分別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和特殊性稅務處理政策。企業重組形式包括6種:企業法律形式改變、債務重組、股權收購、資產收購、企業合并、企業分立。不同的重組形式的一般性稅務處理各有具體不同規定,就股權收購而言,其一般性稅務處理規定如下:
(1)被收購方應確認股權、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
(2)收購方取得股權或資產的計稅基礎應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
(3)被收購企業的相關所得稅事項原則上保持不變。
股權收購的一般性稅務處理,其實質是“按公允價值確認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按公允價值確認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規定,企業重組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
(1)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且不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
(2)被收購、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資產或股權比例符合本通知規定的比例。
(3)企業重組后的連續12個月內不改變重組資產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
(4)重組交易對價中涉及股權支付金額符合規定比例(不低于85%)。
(5)企業重組中取得股權支付的原主要股東,在重組后連續12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取得的股權。
企業重組符合上述5條規定條件的,交易各方對其交易中的股權支付部分,可以選擇按特殊性稅務處理。對于這句話,要從以下兩個層面來理解。1、企業重組符合上述5個條件的前提下,交易各方只能對股權支付部分選擇按特殊性稅務處理;對于非股權支付部分,交易各方仍要按一般性稅務處理。2、企業重組符合5個條件的前提下,對于股權支付部分,交易各方即可選擇按特殊性稅務處理,也可以選擇按一般性稅務處理。
企業重組有6種方式:債務重組、股權收購、資產收購、企業合并、企業分立。不同重組形式的特殊性稅務處理適用條件以及處理方法各有不同,就股權收購而言,具體分析如下表1:

表1 股權收購的特殊性稅務處理的適用條件及處理方法
股權收購特殊性稅務處理適用范圍僅僅是股權支付部分,特殊性稅務處理的實質是“暫不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按原計稅基礎確認新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對重組交易的股權支付部分可選擇特殊性稅務處理,但是,對重組交易的非股權支付部分,交易各方應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一般性稅務處理和特殊性稅務處理的對比,見下表2:

表2 一般性稅務處理和特殊性稅務處理的實質區別
根據相關規定,同一重組業務的交易各方應采用一致的稅務處理方法,即交易各方要么都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方法,要么都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方法。那么,股權收購方式下,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對交易各方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若能滿足相關前提條件,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的話,對交易各方又有什么樣的影響,是更有利還是更不利呢?見以下例1和案例2的分析。
案例1:2012年6月,甲上市公司發布重大重組預案公告稱,甲公司將通過定向增發,向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乙公司發行2000萬股A 股股票,收購其持有的丙公司65%的股權。增發價6元/股。收購完成后,丙公司將成為甲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丙公司成立時的注冊資本為6000萬元,其中乙公司的出資金額為4500萬元,出資比例為75%。乙公司承諾,本次認購的股票自發行結束之日起36個月內不上市交易或轉讓。案例1分析:在案例1中,該項重組業務采用股權收購形式。甲公司為收購方(收購企業),乙公司為被收購方,丙公司為目標企業(被收購企業)。
甲公司所支付的對價均為上市公司的股權,其股權支付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100%,超過85%的要求;但由于甲公司只收購了丙公司的65%股權,沒有達到75%的要求,因此應當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收購方、被收購方、被收購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的處理分別如下:
(1)收購方(甲公司):根據一般性稅務處理的相關規定,“收購方取得股權或資產的計稅基礎應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因此,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權的計稅基礎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即6×2000萬=1.2億元。
(2)被收購方(乙公司):根據一般性稅務處理的相關規定,“被收購方應確認股權、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因此,乙公司確認股權轉讓所得=取得對價的公允價值-原計稅基礎=6×2000-6000×65%=8100(萬元),則乙公司股權轉讓應納企業所得稅=8100×25%=2025(萬元)。
(3)被收購企業(丙公司):丙公司的相關所得稅事項保持不變。其投資人改變,需要做變更稅務登記。
以上是股權收購一般性稅務處理的具體分析。
案例2:同上題,丙公司成立時的注冊資本為6000萬元,其中乙公司的出資金額為4500萬元,出資比例為 75%。
假設甲公司收購乙公司持有的全部丙公司的股權,即收購丙公司全部股權份額的75%,乙公司承諾,本次認購的股票自發行結束之日起36 個月內不上市交易或轉讓。那么情況會是怎樣?
案例2分析:該項業務屬于股權收購業務,甲公司所支付的對價均為上市公司的股權,其一,股權支付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100%,超過85%的要求;其二,甲公司收購丙公司的股權份額為75%,剛好達到75%的要求。因此,由于此項交易符合股權收購特殊性稅務處理的條件,因此交易各方可以選擇特殊性稅務處理。收購方、被收購方、被收購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的處理分別如下:
(1)收購方(甲公司):根據特殊性稅務處理的相關規定,“收購企業取得被收購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以被收購股權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因此,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權的計稅基礎應以丙公司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即4500萬元(6000×75%)
(2)被收購方(乙公司):根據特殊性稅務處理的相關規定, “被收購企業的股東取得收購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以被收購股權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 因此,乙公司取得甲公司2000萬股股權的計稅基礎仍是4500萬元(6000×75%),暫時不確認股權轉讓所得
(3)被收購企業(丙公司):丙公司的相關所得稅事項保持不變。其投資人發生改變,需要做變更稅務登記。
比較案例1和案例2,有以下結論:
(1)對收購方(甲公司)而言,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其取得被收購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以被收購股權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會大大低于一般性稅務處理下所確認的計稅基礎。
(2)對被收購方(乙公司)而言,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其取得收購方股權的計稅基礎,也是“以被收購股權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因此,對于乙公司而言,股權收購業務前后,其所持有股權的計稅基礎未有變化,乙公司暫時不確認股權轉讓所得,暫免支出巨額的所得稅額。
(3)對被收購企業(丙公司)而言,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與一般性稅務處理,對其造成的影響都一樣:相關所得稅事項保持不變;其投資人改變,需要做變更稅務登記。
可見,就被收購方乙公司而言,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比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顯然是更有利的,暫時減少了當期巨額的所得稅支出。
[1] 馬麗佳.企業債務重組一般性稅務處理與會計處理辨析[J].財會通訊:綜合,2011(11).
[2]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S].2009-4-30.
[3] 國家稅務總局.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4號)[S].20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