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敏ZHONG Min
(1.中央財經大學 商學院,北京 100081;2.內蒙古財經大學 商務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1.Business School,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2.Business School,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
產業鏈是一個廣泛涉及到企業、產業和區域發展的范疇。楊公樸、夏大慰主編的 《現代產業經濟學》從價值鏈角度闡述了產業鏈,指出 “產業鏈是構成同一產業內所有具有連續追加價值關系的活動所構成的價值鏈關系”。
產業鏈的劃分是一種縱向關聯的劃分。它是以某種或某系列的產品或服務為線索,尋找導致這些產品滿足需求的、從原材料的提供到市場銷售等前后關聯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所以,產業鏈是一個以企業為單位的集合,是一個縱橫交錯、主體關聯的系統。
所謂特色農產品是指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地理環境、技術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態和品質的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由于本身的優良品質和特殊功效,深受消費者歡迎,因而市場經濟效益好 (程計則、張京社, 2002)。
特色農產品通常在特定地理區域和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很強的區域色彩,并是其它不具有此種特殊自然環境的區域所不能模仿和生產的農產品;進一步,如果這些特別的農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能夠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我們將其稱為特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不僅包括在區域分布上的品種特色,而且還包括特色品種精深加工的農產品。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對于某些具有特定風味、功能或只能在特定生態環境和特定季節生產的特色產品,因其特別而優秀;另一方面,某些農產品就其本身而言不具任何特色,但經過精深加工會大大增加其價值,并在市場上表現出明顯的特色和優勢。
產業鏈的優化并不是簡單等同于產業結構調整,也不等同于產業鏈鏈接和產業鏈延伸,它具有特定的科學內涵和特定的經濟內容。通過對經濟生活實踐中部分地區對產業鏈構建與優化的考慮更能清晰地看出,產業鏈優化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中具有科學內涵與實際內容。產業鏈一旦形成,其內部諸產業部門就在其內在技術經濟聯系的帶動下成為一個共同體,但這種共同體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動態可變的。
無論是貿工農一體化形式的產業鏈還是農業產業化形式的產業鏈,以及其它形式的產業鏈都是市場導向的結果?,F代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的多維性和可變性,決定了作為市場主體的產業鏈群體內的各個產業部門,必然不斷調整自身經濟行為,表現為產業鏈的適應性調整。這種調整包括兩個方面的調整:一是產業鏈環的增刪調整,即社會需求較大的環節不斷得以擴張、補充,反之則逐漸隱退成為功能性環節。二是產業鏈的空間分布調整,即在地域比較優勢基礎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地資源稟賦存在條件也在不斷改變,一部分原來資源稟賦存在條件不理想的區域,有可能在新的市場需求下凸顯其比較優勢,從而使某一特定產業部門的布局從其他區域轉移到該區域。
不少經濟活動都有明顯的對勞動力、礦產資源、自然條件、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優惠政策和地理位置等等的經濟區位偏好,這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等方面十分明顯,相應地在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上有交通運輸指向型、原材料地指向型、勞動力指向型、資本指向型、技術指向型等等類型的產業布局指向,在區位布局上還通常形成 “臨海型”、“臨空型”布局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這些條件都是動態調整而可換可變的,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由于國際互聯網絡的蓬勃興起更是十分明顯地更改著地域空間范圍的概念,也顯著地影響著人們的優區位觀念。在這種條件下,基于特定區位偏好的產業部門必然不斷地在區際間,更嚴格地說,是在全球范圍進行全球搜索,從而動態地確定其最佳區位。這在產業鏈層面上也就表現為產業鏈環的空間動態調整。
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調節作用并不必然排斥了區域政府對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的干預乃至支配地位。區域政府作為區域經濟總體利益的代表,通常都會參與或干預乃至支配區域企業或產業經濟活動。區域政府對區域范圍內經濟活動的這種介入有指導性和指令性兩種形式,但其目的都僅有一個,即是維護區域本位利益最大化?,F實生活中如紅粱大戰、棉花大戰或者諸多類型的地區貿易壁壘,其實都是地區間對某些經濟權益爭奪的表現形式。無論其形式表現為何種類型或者達到何種程度,都必然使得一定的經濟資源在地區間動態轉移。這種資源的動態轉移體現為產業部門在特定區域內的繁榮與蕭條,在產業鏈層面也同時表現為產業鏈環的空間動態調整。
受幾千年傳統觀念的影響,至今相當多的農民仍在從事 “種瓜賣瓜、種豆賣豆”的年復一年的簡單農業勞動。這種一收一賣窄短型的產業鏈在短缺型經濟年代里尚存生機,有的靠品種新、質量優還可賣個好價錢。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農產品已悄悄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或相對過剩,產業鏈過窄過短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最大障礙。傳統農業鏈結構圖如1所示:

圖1 傳統農業產業鏈結構圖
現代農業的顯著特征即是它功能的多元性。它不再是眾多農民依靠自然從事簡單生產以直接滿足人類對糧食、畜產品等的需求,而是建立在現代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建立在生產力諸多要素都有較大的突破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多門類、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生產與技術。它的產業鏈被廣泛地拓展和延長,向前延伸到種前的種子、苗木及農資加工、服務營銷,向后則延伸至產后的農副產品一次、二次及深加工和開放型的內外營銷。
從理論上看,農業產業鏈還可以進一步向上游延伸至特色農產品種子 (幼仔)的培育,農藥 (獸藥)、原料(飼料)、收割 (屠宰)等生產用原料的生產等;而且產業鏈可以進一步向下游延伸至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等。本文界定特色農業產業鏈只包括滿足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消費需求的相關產業集合,即包括特色農產品的種植 (養殖)、特色農產品的加工以及消費等功能環節,而把生產環節的原料生產、疫病防治、檢疫等作為特色農業產業鏈外部相關產業及宏觀環境等因素。
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優化整合的表現是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由不協調向比較協調、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轉變。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優化就是使農業資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使鏈條中的三個環節銜接地更加緊密,物流和信息流更加通暢,農產品得以最大程度增值并使得農業部門分享產業鏈的最終收益。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優化和整合包括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提升以及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整合三個環節,只有達到三者的統一才能有效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特色農產品開發及其發展戰略的內容涉及到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以及眾多行業的關聯關系,需要從整體產業鏈上進行系統的經濟分析,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優化整合不僅可以使內蒙古經濟更好地適應全國經濟發展的進程,還可以加強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個產業之間的互動、互補和互助,帶動區域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

圖2 特色農業產業鏈結構圖
內蒙古特色農業產業鏈發展水平較低,其產業鏈條較為簡單且發展不平衡,同時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優化就是使農業資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使鏈條中的三個環節銜接地更加緊密,物流和信息流更加通暢,農產品得以最大程度增值并使得農業部門分享產業鏈的最終收益。通過產業鏈的優化整合推動農民直接進入特色農業產業鏈的高端、直接進入大市場。
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優化和整合的路徑包括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提升以及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整合三個環節,只有達到三者的統一才能有效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這也是實現內蒙古優勢農產品產業鏈優化整合的主要路徑。
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是指特色農產品產業迂回程度的提高,它是特色農產品產業結構調整的高度化中所要求的高加工度化的體現。包括三種情形:向前延伸、向后延伸和增加中間環節,但通常所說的延伸是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后續產業環節 (農產品加工)得以增加,或是得以增生擴張以獲取追加收益的過程。加工環節的增加,由于追加了勞動、資本和技術,往往可以獲得更多的附加價值。內蒙古以畜牧經濟為基礎的特色產業可以說有較長的、較完整的產業鏈,但發展起來的僅有乳、肉、絨這三大產業,其他的產業只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就乳、肉、絨這三大特色產業來說,還可以繼續加長產業鏈條,在附加值高的產品上下功夫。產業鏈中產品的最終價值同產業鏈各環節市場價值的實現和提升同步發展。另外,要實現產業鏈的三個環節的緊密銜接,推動特色農產品新技術和新品種的迅速推廣以及農產品附加值的增加和價值的迅速實現。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延伸的帶動作用。應特別重視內蒙古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培育。內蒙古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規劃和預測、簽訂產銷合同、推廣新技術、實現機械化運作等農業社會化服務,讓農民放心生產,做到產銷匹配,在產業鏈拓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應重視農產品產后環節的開發,擴張其價值和效益,發展各具特色、增值空間大,能夠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產后環節。
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提升是指產業鏈整體素質的提高,即產業鏈的各環節向高技術化、高知識化、高資本密集化和高附加價值化的演進。它也是產業結構高度化在產業鏈中的體現。這是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優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提高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競爭力至為關鍵,但在產業鏈優化中較少提及。實際上,這一優化內容既不同于產業鏈的延伸 (環節多少或路線長短),也不同于產業鏈整合 (環節之間的連接合作、協調合理),而是各個鏈環的知識含量、技術層次、資本密集程度和附加價值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尤以技術素質至為重要。
目前,內蒙古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技術層次不平衡。一方面,環節之間的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特別在農業產中部門,耕作方式仍以傳統技術為主,種子 (種畜)的改良較為緩慢,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較低,不能適應后續加工部門的需求,影響和制約了產業鏈資源轉換效率。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與現代化要求相比較都還需要不斷提升。即使在技術程度相對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部門,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總體技術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
應從內蒙古實際出發,加快農產品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對自治區農業中小企業 “做強做大”形成示范效應;積極引導中小農企 “強強聯合”、“強弱聯合”,打造產業鏈優化的重點優勢產業集群,促進強勢企業的內涵提升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弱勢中小農企科學地確定各自在產業鏈細化分工中的定位和實現升級換代;集中財政資金,支持行業骨干企業擴散工藝技術和加工環節,延長產業鏈,推動農業中小企業參與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靠品牌拓市場,向品牌要效益,創立一批在全國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依托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科技特派員制度,通過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全面提升產業鏈作為資源轉換器的效能和效率。
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整合是產業鏈環之間的連接、合作與協調,它根據社會資源狀況和市場需求狀況的變化,在產業鏈環之間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協調各產業鏈環之間的比例關系,產生出協同效應和聚合質量。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整合有許多內容:從產業鏈形態要素來看,有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和價值流整合,以及經營主體的整合等。從產業鏈的時空分布來看,有宏觀視域內的產業鏈整合、區域內的產業鏈整合和跨區域的產業鏈整合等。
目前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構成以龍頭企業為主,農民并未成為產業鏈的主體。農用生產資料 (化肥、種子)與農民的需求脫節,農產品流通不暢等問題仍然存在,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要素市場處在農業、林業、經貿、外貿、勞動以及水利等不同部門的分割之中,產加銷各環節多為買斷關系,農民經營的仍然僅僅是初級農產品,并不是農民充分參與的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鏈,主要是龍頭企業、加工企業、銷售企業獲得農產品產后較高的利潤。因此對農戶開放產業鏈的其他環節,讓農民 (不僅僅是農產品)進入產前鏈的各環節,才能使農民從農產品深加工和貿易中分得利益。通過以產業鏈中微觀主體之間的合作機制和伙伴關系為基礎,加強產業鏈環之間的銜接與合作。
內蒙古特色農產品開發及其發展戰略的內容涉及到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以及眾多行業的關聯關系,需要從整體產業鏈上進行系統的經濟分析,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不僅可以使內蒙古經濟更好地適應全國經濟發展的進程,還可以加強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個產業之間的互動、互補和互助,帶動內蒙古區域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從而形成內蒙古經濟中的支柱產業。

由圖3可以看出,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經生物科技支持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為服務業中的特色食品;工業通過科技手段滿足農業和服務業兩個產業機械化。服務業中的特色餐飲帶動特色農副產品發展,推動工業發展;農業支持工業發展。
以上從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提升和整合三個方面反映出產業鏈優化整合的內容,但彼此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只有達到三者的統一才能有效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
[1]劉金山.市場協調農業產業鏈的一種探索[J].上海經濟研究,2002(3):32-36.
[2]王祥瑞.產業鏈過窄過短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最大障礙[J].農業經濟,2002(9):28-29.
[3]趙緒福,王雅鵬.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效應與拓展優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7):107-109.
[4]牛若峰.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理論框架[J].中國農村經濟,1997(5):4-8.
[5]王建農,鄧祖龍,周凌云.特色農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J].農業經濟問題,199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