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永年
摘要:針對天水市財政收支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抓住發展機遇、培植財源的戰略問題,探討尋求增加財政收入總量、調節收入結構、促進天水經濟持續發展的路徑。進一步尋求培植財源的有效途徑,加大力度培植財源,加快天水市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財政自給率。
關鍵詞:財源;培植;機遇;天水市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154-02
財政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著財政發展狀況的好壞。地方財政的富裕和財源結構狀況,對組織收入和調節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會產生影響,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能否承擔得起與實權相適應的職能,也關系到地方經濟能否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天水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是國家新確定的“關中—天水”經濟開發區的重要地區。但由于基礎條件、產業結構、資源稟賦、投入制約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天水市經濟發展存在后勁不足、財源培育欠缺的問題,為了天水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必要研究這個問題。
一、天水市財源規模與結構的現狀
1.財源規模不斷擴大。自2004年以來,天水市各級財稅部門堅持做大財政收支規模,搶抓機遇培植、壯大財源的思路,財政收入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但是與支出水平相比,天水市財政收入增長仍顯乏力。近年來,天水市財政支出增長速度遠遠大于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且財政收入與支出增速差距逐年拉大。截至2009年6月支出增速高于財政收入增速57.91個百分點。①
2.各縣鄉財政入不敷出現象嚴重。就天水市各縣鄉財政收支規模看,財政支出規模遠遠大于財政收入規模,財政入不敷出現象較為嚴重,其中市區情況稍好于各縣。2009年前半年,天水市五縣兩區中,財政自給率最高的是秦州區,也僅為20.28%;其次是麥積區,為15.61%;其他各縣自給率均在10%以下,其中清水縣最低,僅為5.73%。而同期全省財政自給率為63.38%,可見天水市各縣區財政自給率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財政支出對轉移支付依賴比較大。
3.財源結構不合理。財源結構是地方經濟結構的集中體現,也是決定財政收入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問題。天水市財源結構不合理的現象總體上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狀況是地方財源建設中的深層次問題,產業結構的變化影響著稅源結構的變化,也是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天水市第二產業稅收收入占天水市稅收總額的80%左右。而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餐飲、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低端行業,可房地產業、金融業及移動通信等現代服務業則發展不足,對稅收收入的貢獻度不高。
二、天水市財源培植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經濟的增長是財政收入增長的根本,經濟發展越快,國民經濟整體實力的提高才有可能,財政收入的稅基才能得到保障。以同屬“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寶雞市作比較,2004年以來,天水市財政收入由14.23億元增長至29.19億元,僅增長14.96億元。同期寶雞市財政收入由41億元增長至71億元,共增長了30億元。天水市與寶雞市財政收入差距也由2004年的26.77億元擴大至2008年的47.81億元。②
(二)缺乏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是增加國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支撐者。支柱產業生產率高,則附加價值大。天水市制造業的主導企業是一家煙廠,其他裝備制造企業則規模不大、生產品牌雜、市場份額小。天水缺乏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現有產業發揮不了支撐優勢,起不到產業帶頭作用,也就無法形成有效的財源,導致財力的增長總體乏力。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的單一性是地方培植財源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其直接制約著地方財源的結構。
1.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化程度低。近年來,天水市農業以傳統農業(糧食、果品)生產為主,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發展不快的現狀基本沒有得到改善。而且在第一產業結構中,農業所占比重遠遠超過林業和畜牧業。這種農業生產結構,使農民勞動任務繁重,資金投入較大,但產品周期長,附加值低,價格波動大,農民經營的風險也大,更使第一產業應稅能力下降。
2.第二產業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較差。天水市第二產業的主體是裝備制造業,但天水裝備制造業本身的“瓶頸”嚴重制約了其發展。天水市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落后,生產的產品已跟不上市場需要,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企業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還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還做不到規范的公司制管理,這些都影響了自主創新的積極性。第二產業整體素質不高,不僅導致第二產業的創新能力弱,而且使高產出、低創稅現象突出,最終導致財政收入的增加幅度有限。
3.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低,缺乏規模效應。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扶持第三產業和鼓勵多種經營的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往往不能及時到位,特別是旅游業與本地所擁有的資源和經濟發展不相稱,這是天水市第三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產業總量偏小,沒有做大做強,而且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市場運作能力差;文化旅游產業存在著嚴重的低水平現象,旅游產品單一重復,淡旺季反差強烈。
三、加強財源培植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國家調整經濟結構,產業振興的機遇,天水市只有加大力度培植財源,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財政自給率,才能促進天水經濟的全面發展。
(一)把握“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的機遇
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包括陜西省的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商洛6市1區和甘肅省天水市。
天水市作為該經濟區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農業現代化、服務業大發展的機遇,伴隨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臺,天水裝備制造業、物流、旅游、農業產業都將大有作為。天水必須把握此機遇,積極要政策、要資金、上項目、促發展,提升財政能力,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天水裝備制造業發展機遇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為加快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動產業升級,中央出臺了中國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作為裝備制造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2008 年召開的甘肅省工業強省大會上,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決定》,繼續推進“振興裝備制造業行動計劃”,這有利于促進天水市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借助此次國家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的有力機遇,天水市必須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響應和出臺更加細致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產業扶持和投資力度,全面振興裝備制造業。
(三)面臨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機遇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天水市的軟硬環境已經得到很大改善,產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08年下半年,國家在總結十年西部大開發政策效應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開發西部、堅定不移地推進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以預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會推進中國三大經濟區域的協調發展,這必將為天水市跨越式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
(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機遇
以武山為例,全年財政收入中只有兩千多萬來自水泥廠,其他五千多萬來自縣域其他項目,90%以上的財力來自于轉移支付性質資金。可見地方經濟建設資金短缺現象嚴重。
1.培育和發展特色農業。天水市有豐富的蔬菜、水果和中草藥資源,因此,應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特色農業,可以根據各縣區特色建立蔬菜、水果和中草藥生產基地,來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引導資金,加快農業產業化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糧食、果蔬、中草藥、水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
2.發展縣域工業。調整縣域經濟結構,發展縣域工業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針對天水市大多數企業原料和產品“兩頭在外”的現實,充分發揮農產品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挖掘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旅游商品生產業,延伸產業鏈條,開展精深加工,形成工業發展優勢。具體來看,秦州區、麥積區要以五大產業集群為重點,發展壯大旅游特色產業;秦安縣要重點發展果品、花椒、洋芋淀粉等農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鼓勵發展紡織工業;甘谷縣要擴大建材生產規模,開發新型建材產品,做大做強大唐甘谷電廠,帶動發展關聯產業,培育發展甘谷辣椒等農產品加工和中藥加工產業群;武山縣要加快建材產業發展步伐,積極促進鉬礦的勘探開發,提升鴛鴦玉系列旅游產品開發的檔次,加快發展蔬菜加工業;清水縣要發展壯大一批農特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帶動發展畜牧、糧油、果品加工業,做大做強釀酒產業;張川縣要加快動物生化制品開發,做大做強傳統皮毛業,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之,天水全面快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到來。而經濟的大發展必然引發大規模的投資,需要更大的財力作保證,這就要求天水必須高度認識財源培植的重要性,高度重視財源培植的良性機制,增加財政收入,進一步提高財政自給率。
參考文獻:
[1]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和完善省對市州及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Z].甘政發[2009]9號.
[2]甘肅省統計局.2004—2008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3]甘肅省政府.關于支持重點工業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Z],2008.
[4]張樹平.提升甘肅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選擇[J].社科縱橫,2009,(5).
[5]天水市經濟委員會.2009年上半年天水市工業項目進展情況[Z],2009-07.[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