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巖
摘要:為適應中國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把“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多個維度運用系統論理論分解為多個要素,并突出要素之間的“有機關聯性”,達到了學生參與維、基礎理論維、科技知識維、應用實踐維、發現創新維等多維度的協調統一,實現了由單維度到多維度的過渡,形成了多維度立體教學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多維度;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72-02
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一系列的深刻變化:第一,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而成為教育的主旋律,開拓意識、拼搏精神、應變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成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第二,教學內容更趨綜合化、現代化、多樣化、系統化,新的知識不斷充實到教學中來,同時,各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趨勢也更為顯著;第三,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先進性特征更為突出;第四,學生將徹底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而成為教與學的主體。在這樣的條件下,“形勢與政策”的教學,除了使學生掌握其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適應形勢變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綜合運用知識以及進行再創造的能力。
針對新形勢的需要和舊的教學模式的種種弊端,我們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運用現代認識論、系統論、教育學等理論工具,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為目標,從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著手,通過近幾年“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改革與探索,逐步建立并正在形成以系統論為指導的“多維立體教學模式系統”。我們把“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多個維度運用系統論理論分解為多個要素,并突出要素之間的“有機關聯性”,達到了學生參與維、基礎理論維、科技知識維、應用實踐維、發現創新維等多維度的協調統一,實現了由單維度到多維度的過渡,形成了多維度立體教學的創新模式。這一教學模式突出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體現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和諧統一;實現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統一;顯示了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特色,即注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的培養,逐步由重教向重學、重用、重行過渡,實現“以業為志,由技入道,轉識為智,化性為德”的目的。
在多年的“形勢與政策”教學實踐中,我們形成的“多維立體教學模式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學生參與維度要素。學生參與維度要素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改變“注入時”、“一言堂”、“教條式”等陳舊教學方法。把教學方法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先導,把學生由單一的客體變為主客體的統一體,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新的教學方法,諸如“專題辯論法”、“自講互評法”、“演講法”,通過課下多次舉辦“形勢與政策”論壇,“形勢與政策”、“沙龍”,重點把啟發引導學生參與和平等討論相結合。其目的在于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自學能力和參與意識。我們還把“形勢與政策”論壇,“形勢與政策”、“沙龍”中有代表性的論題提升到課堂上: 2007年10月,藝術系去甘肅寫生實習的學生與陜西籍的兩名同學在學校大禮堂做學生報告《水的故事》,各系通過電視直播組織收看,報告播出后,直接的效果是學校“長流水”、“長明燈”現象幾乎杜絕了。高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來自不同的家庭,讓學生根據身邊的故事講身邊的感受,在交流中理解社會的變革,從矛盾中體會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在了解中增進同學們的感情。
2.基礎理論維度要素。“形勢與政策”基礎理論知識是學生掌握“形勢與政策”精髓的基礎所在,是掌握“形勢與政策”世界觀、方法論的基礎,該維度要素主要是把 “形勢與政策”課的基礎概念和原理、基本內容和規律、基本方面和實質、基本觀點和意義等一系列的理論問題,講清、講準、講透、講新、講活;同時,不斷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的訓練,用現實的具體的案例說明基礎理論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實踐意義,其目的在于實現學生對基礎理論的認真學習、準確地理解、系統地領會、完整地掌握。形勢與政策融合多門學科又側重政策教育,我們在設計教學專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科知識結構,不同年級專題報告的教學內容、教學側重點、教學深度各有不同,幫助學生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提升認識和理解。一年級,配合《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我們開設介紹家鄉和家鄉新變化的課程,在幫助學生在增加了解的基礎上認識我們國家各地的發展變化;三年級,我們把國家的經濟發展形勢和學生就業形勢聯系起來,聘請企業人士為學生作報告,受到普遍的歡迎。
3.科技知識維度要素。改變以往馬克思主義教學與具體科學相脫離的現象,把“形勢與政策”與當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把具體科學的成果作為“形勢與政策”生長發展的土壤和動力。諸如時空觀與相對論;時空運動觀與航空航天技術;意識論與信息論;辯證法與系統論;實踐認識論與控制論;辯證決定論與選擇創造論;社會發展與生態平衡和制度創新等等,不斷從科學技術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經驗和知識中總結概括出“形勢與政策”的一般結論,從而豐富“形勢與政策”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活力,張揚“形勢與政策”的生命力,其目的在于吸收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真正體現“形勢與政策”的時代精神本質,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2005年神舟六號引發的航天科技熱,我們及時組成了一個臨時教學課題組,由物理教師、科學發展史教師、哲學教師、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師等多位老師相互配合,通過廣播、影視、專題報告向學生介紹他們感興趣的各方面知識,我們的物理老師深有感觸地說:“原以為只有專業學生才感興趣的問題,卻被非專業學生提出來,質疑問答。”學生愛國、愛知識的熱情被激發出來,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學生也開展了文化各項活動,儼然成了愛國航天科技月。
4.民族傳統維度要素。馬克思主義教育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相脫節的現象,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弊端之一。雖然民族傳統文化曾經是一種歷史存在,但發展當代文化教育不能脫離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既有現實的影響,又有對未來的作用。基于這一原因,我們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把“形勢與政策”與中國傳統“形勢與政策”結合起來,把中國傳統“形勢與政策”的各方面材料編輯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評判、分析民族的傳統“形勢與政策”,從而使學生既學到了“形勢與政策”知識又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習“形勢與政策”與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有機統一起來。例如:在做國際形勢與政策報告介紹關于“和諧世界”的問題時,我們首先向學生展示湯圓、四合院、長城等符號象征,從“家和萬事興”、“禮之用,和為貴”、“和實生物”等家庭、社會生活常識來幫助同學理解中國傳統“和”文化哲學;接著,我們從中國民族沖突、發展、融合史講述這種存異而致和思想是怎樣源于歷史文化波折而逐步上升為深刻的中華文化交流理念。通過專題教育,增強了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認同和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辯證地看待世界問題的能力。
5.應用實踐維度要素。應用實踐維度要素即在教學中突出貫徹“形勢與政策”的實踐唯物主義特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實踐中的各種現實問題。上至國家大政方針,下至人生順逆得失;大至宇宙發展變化,小至百姓家庭生活,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勢與政策”思考與探索。同時,利用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如學生的寒暑假實踐調查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勤工儉學活動,三下鄉活動等),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去分析現實問題,寫出調研報告,然后集體討論、評價、講評,真正使“形勢與政策”成為學生處理和駕馭自己同外部世界關系的世界觀前提、方法論基礎和價值觀導向,真正拓寬學生的思路,鍛煉提高學生正確的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發揮“形勢與政策”的功能和作用。
6.發現創新維度要素。發現創新維度要素把引導創新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和內容之一,把學術探討、學術爭鳴和教師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學,把有價值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介紹給學生,更新那些曲解“形勢與政策”或被實踐證明缺少科學性而又陳腐過時的教學內容,增加反映時代精神精華,適應人類需要的創新性內容。諸如把實踐唯物主義觀點貫穿于“形勢與政策”的各個組成部分,并以此為主線來展開說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進步觀、方法論;說明對人與世界各種關系的探討,增添“形勢與政策”的實踐意義論、實踐結構論、實踐關系論、主體論、價值論、社會有機體論、社會生產和生產勞動理論、新生產力論、辯證決定論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歷史選擇創新論、社會進步論等新內容,尤其是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對“形勢與政策”的創新性內容。通過以上的內容的更新變革,豐富“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內容,并使其更具有時代特征,更顯開放性、科學性、實踐性、革命性和創新性。
通過以上多個維度要素的綜合運用,使“形勢與政策”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新模式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把“形勢與政策”學得活、學得好、掌握得牢、用得上。同時,這一模式的運用,對教師的教學也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它會使青年教師盡快入“格”,交游說句,少走彎路;又能使老教師打破常規,走教學現代化的道路。它的運用,一方面會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又能豐富教學理論的改革與發展,對整個教學改革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