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十一位省級黨委書記
隨著7月3日北京市選舉產生新一屆市委常委,持續了9個月的省區市黨委領導班子換屆工作圓滿結束,31位省級黨委書記也順利產生。省級黨委班子在中國政治生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各省區市黨委一把手更被視為“封疆大吏”,其中不乏未來領導中國的中堅,向來引人關注。新一屆省級領導集體也被視為“影響地方乃至全國的政治力量”。

在9個多月的時間里,遼寧打頭,北京殿后,31個省區市黨委緊鑼密鼓地開會選舉,這背后,在時間和地域分布上有沒有規律可循?
一位長期研究黨建工作的人士介紹說,地方換屆時間的敲定和地域的分布,看似無章,實則有序,有一定的歷史慣例,背后的規律是按照西北、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六大區分別抽出省份,形成先后批次。大區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在一些地區設立的派出機關,后經過合并重組,到1949年形成了西北、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六大局。換屆過程中遵循一定的地理順序,其實也和中紀委、中組部等干部監督、考核、任免部門的機構設置特點符合。
從2004年開始,中央對地方黨委進行“減副”,每省的省委副書記減少到2人。本次換屆中,省級黨委書記一正二副(1個書記,2個副書記)的權力架構得以延續,只有西藏為一正四副,新疆為一正三副。省委常委組成人員名額一般固定為13人,而西藏、新疆常委為15人,青海為14人,海南、上海、陜西為12人(缺額軍隊干部)。
與以往相比,本屆省級黨委一把手呈現如下特點。
年齡結構優化,3位“60后”成為省區黨委書記。從31位省級黨委書記的年齡來看,年富力強是一大特點。他們的出生年代橫跨上世紀40、50、60三個年代,平均年齡為59.9歲。主體是“50后”,有22位?!?0后”有6位,他們是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江西省委書記蘇榮、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60后”有3位,他們是1960年出生的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同為1963年出生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和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值得注意的是,從省委常委這支隊伍來看,平均年齡比較年輕的省份大多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其中以民族自治地區為主。
高知化成趨勢,文史專業出身的官員增多。本屆省區市黨委書記的學歷普遍較高,4人有博士學位,17人有碩士學位,占總人數的67.7%。4位博士書記包括:遼寧省委書記王珉是南京航空學院機械制造專業博士研究生;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均為管理學博士;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則是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專業的農學博士。
事實上,31位一把手中不乏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后的77、78級大學生。另據統計顯示,從31位一把手第一專業來看,文史類專業出身的多于理工科背景,比例大致為3∶1。其中,大學第一專業為中文和經濟類的人數最多。比如,胡春華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吉炳軒畢業于鄭州大學中文系,張高麗畢業于廈門大學經濟系,張寶順畢業于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等。此次選出的省區市一把手,不少人來自基層,他們或當過工人,或當過兵,或做過知青,對于基層情況有著深刻的了解與體驗。其中,當過一線工人和士兵的最多,超過一半人數;有近三成人當過知青。
“五湖四海”特征明顯。近些年,中央一直強調“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的選人用人思想。從現今31位一把手出身看,多數屬于非本地籍貫任職,這有利于省級領導干部在政治上具備全國視野,與中央保持一致,也有利于防止地域性腐敗的發生。干部異地任職,貫徹了中組部此前出臺的干部交流回避制度。不過也有例外,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籍貫就為山東招遠。
探索新的選舉途徑。這次31位一把手產生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特點,那就是郭金龍在北京市黨代會上以市長身份當選為市委書記,豐富了省級黨委書記的產生途徑。以往,如果黨委書記在換屆中需要調整,中央通常在省級黨代會召開前,作出黨委書記任免決定。
對于北京市委書記產生的新途徑,以及江蘇、福建、廣東等省份省委常委差額選舉,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認為,這都是擴大黨內民主的路徑探索,符合黨章規定的民主程序。規范化、民主化、程序化選人是未來的趨勢,“因為書記應該是黨代會來選舉,不能老是任命。”竹立家判斷,從省委整體換屆的趨勢看,十八大以后的政治形成期的改革走向,就是全面探索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方式和對公權力進行制約的機制。
由于省級黨委換屆是地方四級黨委換屆中的最后一環,也是層級最高、最重要的一環,因此,省區市黨委一把手的選擇及班子建構,體現了中央的良苦用心和諸多考量。
“從這次選拔省級黨委一把手來看,整體來說是‘有備而來’的,也就是說,中央是按照能否應對當前的復雜局面、能否解決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這個大方向來選拔干部的,選出來的人也必須要有肩負起這個重任的能力和責任?!眹倚姓W院教授、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汪玉凱如是說。
(據《環球人物》)
book=360,ebook=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