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江
電影制作發行方與院線經過十余天拉鋸,票房分成調整一事已有初步結果。據透露,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線等28條院線與發行方簽訂了發行放映合同。另外,有消息稱電影《一九四二》發行方中影集團與院線達成票房梯級發行分賬協議,電影票房在3億元之內時,發行方分成維持43%,超過3億元部分按照45%分成,超過8億元以上部分按47%分成,而《王的盛宴》等幾部電影發行方華誼兄弟則實行上映首周分成43%,次周分成41%,再次周39%直至下片的分成比例。
眾所周知,電影制作在中國早已不再是一樁小本生意,僅僅是漫天要價的電影明星與主創團隊,就已經讓任何一家追求商業價值的電影制片商支付數以千萬計的資金,更遑論在制作與宣發各個環節上付出的高昂成本,以及難以預測的電影政策風險。對于商業電影院線來說,影院硬件的高端化與地理位置的核心化,是其在激烈競爭中得以立足的基本保障,但這也意味著巨額投入和時間成本。盡管各有一本難念的經,但作為電影產業的兩端,雙方都試圖通過削弱對方來贏得更多的商業回報,而不是謀求一種合作共贏的可能性,這本身也凸顯了中國電影業的某些體制弊端。
從本世紀初期商業電影體系初建至今,中國電影迅速從一種文化產品轉變為可以用真金白銀衡量的娛樂商品,這使得一度淪為家具展廳的電影院再度復蘇,重新成為城市生活的休閑中心。近十年來,國內電影院線的擴張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據廣電總局的統計,僅在2011年一年,全國便新建影院803家,影院總數超過2800家,銀幕數則突破了9200塊。特別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不超過一平方公里的繁華商業區內往往有三四家電影院營業。由于中國的主流院線正處在這樣一種跑馬圈地的拓荒時代,亟需大筆資金支撐其野心勃勃的排兵布陣,自然不肯放棄延續多年且得利較多的利益格局。
相對于電影院線集團以固定產業為基本盤,兼營國產電影與海外電影——特別是好萊塢大片的放映活動,中國的電影生產部門處于一種較為弱勢的地位。首先是產品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例如本次參與提高分成之爭的國產影片中,除了《一九四二》《王的盛宴》擁有一定的盈利保障(但都存在票房失利的隱憂),其余的幾部影片:《大上?!贰堆巫印贰妒ぁ贰短﹪濉返染且痪€作品,能否收回成本尚難預料,更缺乏與電影院線博弈的砝碼。特別是上一次張偉平挾張藝謀巨作《金陵十三釵》迫使院線低頭讓利,卻票房失利,而后制作團隊分崩離析,也讓電影院線對于電影片商的再度分羹產生了更深的怨言。其次,由于中國的電影法規并未禁止電影院線集團涉足影片的制作與發行,使得壟斷了全部環節的電影托拉斯逐漸形成規模,進一步削弱了單純從事電影生產的制片商們的話語權。這非但令實力雄厚的大片商——如發動本輪挑戰的中影、博納、華誼、星美、光線——備受威脅,更令眾多小制片公司成為予取予奪的砧板魚肉,在電影上映的檔期安排上全無談判的余地。正因如此,在中國電影產業中貌似低調無害的院線系統,反而是控制著國產電影命脈的一道符咒。
當下電影制片、發行方與院線的沖突只是一輪瓜分財富的商戰,甚至僅僅是一場電影寡頭們之間的戰爭,對于電影產業與文化的進步殊無補益。一個不容置疑的現實是,中國的電影院線在投資計劃、經營方法、盈利模式與選片策略上均存在嚴重的雷同現象,影院經營者唯影片票房吸金力的馬首是瞻,卻幾乎無視電影的文化價值,加之中國電影體制中缺乏必要的分級標準,使得最終能在影院上映的國產電影大多是重噱頭輕內涵、重明星輕劇作、一味迎合通俗趣味的快餐式產品,即便在當年的影片中涌現出若干藝術價值可嘉的作品,通常也會基于票房慘淡的緣由,在影院的排期表上稍縱即逝。然而,這一競相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電影院線體系,同樣會陷入同質競爭、廝殺混戰的經營困境。
2012年是中國電影產業的危機之年,隨著好萊塢電影的紛至沓來及其分賬比例的空前提升,國產電影的生產力受到日益沉重的沖擊,因此,本土制片商向院線討要利益之舉,也是受到競爭排擠之后的本能反應。盡管這一訴求有其合理性(相形于電影制片業界所承擔的較高風險,院線的獲利模式較為穩定),但中國電影的前途顯然不在于這兩個百分點的出入,而是要從電影生產體制與發行放映體制上進行更為深入的變革:一方面尋求國家、社會資源對于電影(特別是中小成本電影)進行更大力度的扶持,培養、孵化具有藝術創作潛力的新生代電影人才,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電影院線建立多品類的放映體系,創設面向不同觀眾群體的分支院線,為更多無緣進入主流商業院線的國產電影與海外佳片提供上映的機會,也在細分影片資源的過程當中,為中國電影的健康成長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