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國權
溫州:一個獨特地方的特色報業
□ 文/陳國權
在成立報業集團之前,溫州的報業競爭與全國其他城市大同小異,可以說得上是全國城市報業競爭的一個縮影。1992年,《溫州晚報》成立,《溫州晚報》總編輯黃建省介紹:在《溫州都市報》出現之前,《溫州晚報》由于比黨報更活,在溫州一枝獨秀,但《溫州都市報》的市場化做法比較徹底,《溫州晚報》卻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應對市場乏力,反應速度慢,適應不了市場需求。很快,《溫州晚報》就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溫州都市報》由原來的《溫州僑鄉報》和《溫州時報》組建而成,依靠都市報的慣常思路與做法很快就站穩了腳跟,并取得了競爭優勢。本世紀初,溫州市場上每天出版的報紙除《溫州日報》《溫州晚報》《溫州都市報》外,還有由《食品導報》而來的《溫州商報》。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杜宇介紹,當時溫州城的報業大戰硝煙四起,殺聲震天,非常激烈,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溫州日報》在那時日子就有些困難,為了與其他同城報紙競爭,不得不刊登大量的社會新聞,格調、風格都受到影響。廣告亂殺價,發行折扣贈品……這些都是那個時間段的普遍現象。在很多其他城市,這種惡性競爭的局面一般都是宣傳部門協調,或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大家都得不償失,格局基本穩定之后才會停歇下來。
但是溫州的情況有些特殊,這些報紙組建了一個報業集團,用集團的統一管理結束了這種惡性競爭的局面。
溫州報業從2003年8月開始,根據中央“兩辦”30號關于調整報刊結構文件精神,以原溫州日報社為基礎,成立新溫州日報社,陸續歸并了《溫州晚報》《溫州都市報》《溫州商報》、溫州新聞網、《溫州瞭望》雜志(后改名為《溫州人》雜志)等六家媒體。2004年9月經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批準,報國家新聞總署備案,組建溫州日報報業集團。2006年底,根據文化體制改革有關要求,按照“采編和經營、事業和企業”兩分開原則,組建了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有限公司。下設日報分公司、晚報分公司等幾家分公司,報業發行有限公司、公信印務有限公司等10多家子公司。
溫州報業的特殊之處還在于,從2003年到現在,差不多10年時間,溫州這個經濟非常活躍發達的城市,也沒有引來省城或者其他地方的報業“勢力”進入。
在全國相似體量的城市中,大連有大連日報社與遼寧日報背景的《半島晨報》;青島有青島日報報業集團與山東大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半島都市報》;寧波有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和新華社旗下的《現代金報》;廈門有廈門日報報業集團與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海峽導報》。只有溫州僅一個報業集團。
看一眼浙江省的地形圖就可以發現,浙江省的杭州與溫州分別是北部與南部的中心,溫州在浙江省的最南邊,與福建省相鄰,是浙江省離杭州最遠的地級市。而且,浙江省的地形,東北部多平原,西南部多山區。從杭州坐火車去溫州就可以知道,一過金華,橋梁隧道特別多,很多時候火車都是沿著河流往南開。在金溫鐵路未開通之前,通過陸路去溫州非常不便,近乎于一個封閉的環境,養成了溫州的獨特文化秉性。外來報紙無法做到既貼近所在地市民,又貼近溫州市民。再加上路途遙遠,報紙送到溫州,報紙時效性無法保證。在這樣的地方,外來的報紙自然難以立足。
黨報方面,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方立明介紹,省城杭州的強勢報紙《浙江日報》有4萬份的量,《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法制日報》等中央大報在溫州都有相當規模的發行量,但都市類報紙影響較小。《錢江晚報》曾經花大力氣進入溫州市場,當時,還曾設立過代印點、記者站等,《錢江晚報》《都市快報》發行量最多時超過2萬。但確實是距離溫州太遠了,在報紙時效、貼近性方面要競爭過本地報紙有很大難度。現在溫州的報業市場經過這些年的挖掘已經基本飽和,難有其他新報紙進入。

集團成立之后,整合效應非常明顯。
1.辦報質量提高。
杜宇介紹,各張報紙的定位更準確了,同質化現象雖然仍然存在,但較之以前大為改進。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現有《溫州日報》《溫州晚報》《溫州都市報》《溫州商報》、溫州網、《溫州人》雜志,共4報1網1刊。各報都有較為明確的分工。比如《溫州日報》,成立報業集團之后,定位很明確,就是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可以花大力氣組織主題報道。
2.經營管理結構調整。
2005年開始,集團根據溫州報業的實際情況按照采編經營分開的原則,把集團內部屬于產業經營的發行廣告印刷技術服務,投資與物流等經濟實體、經營業務,區別不同情況分層次進行整合,分別改制成公司。兩分開以后,有利于進一步把握各部的市場定位,調整好報業結構。
3.發行量控制。
成立報業集團后,在管理上,人財物統一管理,資源統一配置,優化組合。資源整合的重頭是發行網絡,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了報業發行有限公司,把旗下各報的發行都合在一起,完全實行公司化運作,發行效率提高,減少了人頭費和行政管理費。當然,發行整合也有缺陷:各報缺少發行自主權,采編與發行存在磨合聯動的難題。
發行整合后,根據溫州形成壟斷局面的實際,進行發行總量的控制,一個城市一個集團,這也為減少成本、增加利潤創造了有利條件。整合以后,四張報紙在春節、國慶等黃金周期間還試行交叉輪流出報。長假七天,過去各報每天都出,現在是四家報社輪流出版,光印刷成本一項就能節約500多萬。保證每天有報出,且大家都能休息。
4.廣告資源的整合。
各報從資源獨占到現在發揮整體效益的優勢,實行廣告細分,精確定位,吸引客戶,黨報主要突出政府工作的廣告,而商業廣告則分別集中到城市類報紙。使本來分散的廣告集中,形成了規模效應。同時,集團成立了監督管理辦公室,規范廣告和發行市場,分解各部門任務,制止廣告發行違規虛假行為,創造比較有序的市場環境。特別是監督辦對各報廣告進行監督以后,四張報紙、網站和刊物守住了廣告底線,改變了過去四個廣告部相互競爭的局面。
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方立明介紹,集團經營采用二級財務,資金統一調撥,幾家財務合在一起,各部門使用資金得到了相應調劑,銀行利息就下降了,全年僅銀行利息一項也可以少付200多萬,所以說資源整合后,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很有好處。
杜宇說:“在成立報業集團之前,各家報紙打得熱火朝天,基本上沒有贏利;現在,整個報業集團一年有四、五千萬的利潤。創造很大的經濟效益,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擺脫同城報紙的同質化,幾乎是個全國性難題,對于只有一個報業集團的溫州報業來說,沒有外在競爭,從常理上講,應該在報紙明確定位方面有些突破,但從現實中,溫州報人也感到,各報涇渭分明的定位也很難實現。
方立明說:“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已經建立起一種內部的市場機制,集團各單位合理分成,不同報紙根據不同讀者群細分市場,各報在定位上形成了互補,能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達到各個層面。但在客觀上每個報紙都有明確定位已不太現實。而且,集團內,競爭意識必須一直存在,否則報業集團就沒有活力。”他認為:新聞同質化主要是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差異不大,適應不同群體的表達方式沒有創新,缺乏差別。新聞工作者要提高適應不同對象的表達能力,適應新聞對象的差異化,打造新聞的個性化、具體化、特色化。
1.《溫州日報》:“專題化”思路
《溫州日報》的主題報道模式非常成功。圍繞當地市委中心工作,配合做好宣傳報道,獲得了各種各樣的褒獎,已經形成了《溫州日報》獨有的品牌效應。
近年來,《溫州日報》為應對新媒體競爭,也在深度上下功夫,克服以工作指導為主的報道模式。杜宇總編輯提出了今后《溫州日報》“專題化”的新思路:以前要求信息全,現在應對新媒體的競爭,就應該集中做深度。有些新聞就應該做組合報道。讓內容決定版面,而不是讓版面決定內容。把新聞板塊打通,什么新聞價值高什么就上頭版。只分本地新聞、外地新聞,這樣一來,就把一般性、平庸新聞擠掉。文娛、體育、國際新聞也打通。頭版不變,版面打通后,內容質量也會發生改變。比如,7·23動車事故,8個版都可以做,不受版面安排的限制。這樣的報道才有深度,才能夠應對新媒體沖擊。優勢突出,好的東西做大,差的東西自然就少了。
2.《溫州晚報》:走出困境
《溫州晚報》總編輯黃建省則非常惋惜晚報沒有抓住機會改成早報,他說:雖然差異性是晚報存在的必要性,但現在晚報晚出,送到遠一點的地方,已經是第二天了,影響力大打折扣。而且,晚報閱讀的必要性也越來越小了,回家路上距離短,路上不可能看報,晚上到家后休閑項目那么多,也不大可能再看報。但現在《溫州晚報》在大力發展企業文化,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倡敬業樂群,推進報紙品牌建設,追求多媒體互動,加強報道策劃……杜宇介紹,《溫州晚報》是下午出的報紙,現在想做成一份家庭的報紙,關注市民的吃穿住行、投資理財,現在正慢慢走出困境,在溫州也有一定影響。2011年,《溫州晚報》重點開拓外聯、本地房產經營,增幅比較明顯。
3.《溫州都市報》:時政新聞平民化
《溫州都市報》的市場化起步較早,在讀者和客戶中的“忠誠度”比較穩固。2011年的廣告到款突破2.2億元,是全國地市級都市類報紙的排頭兵。
《溫州都市報》總編輯薛元說,都市報開疆拓土階段靠的是社會新聞。但近兩年正在實現辦報理念的轉型,將時政新聞平民化作為新的取向。他認為,這既是適應媒體發展新形勢的必然,也是實現錯位競爭的需要。自媒體時代,單靠“好看”吸引眼球已很難有優勢,而應該發出主流聲音,但又不能同質于黨報模式的主題報道。都市報這幾年作了許多嘗試,上下結合尋求新載體。比如,組建“市民考察團”開展報道,匯聚民智民意助推溫州轉型發展;開設“破難攻堅·市民監督”專欄,用“市民聲音”促政府工作等,不僅領導肯定,更受到讀者普遍歡迎。
都市報還將“做服務”作為留住讀者
數字溫州
截至2010年,溫州市常住人口912.21萬,居浙江省各市第一位,是浙東南第一大都市,浙江的經濟中心之一。2011年,溫州市實現GDP3350.87億元,第三產業比重占GDP的44.6%,其中鹿城區,也就是溫州主城區的第三產業比重高達GDP的71.0%。2011年,溫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431.00元,位居全國第4位,地級市中位居第2位……的一大法寶。獨樹一幟,每天十多個版的分類集群服務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務產生了效益,此項年收入就達6000萬元,成為全國同類媒體中的一大經營亮點。
4.《溫州商報》:在“商”與“大眾”間找平衡。
《溫州商報》從都市報模式中誕生。《溫州商報》總編輯金可生說,《溫州商報》90%的內容可以說都是都市報的,直接走向“商”還不夠成熟,必須面向大眾。但也要把“商”的特色做出來。都市報具有地域性,“商”的特色則具有國際性。溫州人對世界的關注總體上超過全國其他任何地方,一些人談論的話題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房子漲了沒有?意大利人還燒溫州皮鞋嗎?但是,即使是做“商”,也要追求在專業性中有些普遍性的東西,比如證券、商機等,滿足普通市民的經濟信息的訴求。
如果“商”的特色過分突出,一些人可能就會離開。但如果講得不專業,卻又兩頭都不討好。為此,創辦了《溫商》雜志,定位于全國的溫州商人,為了做得更專業,結合“品牌溫州全國行”活動。向下,又在《溫州商報》中做了社區報,半個月,或一周為周期,每期針對溫州的一個社區,8個版的內容,輪流做每一個社區,與發行同步進行。
報業集團的價值在于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提高競爭實力,旗下各報的運作、定位都應該圍繞這個基本點來進行,否則大家各歸各的,也就不能實現報業集團成立的初衷。方立明說:“從集團層面看,不一定哪一家報紙虧損,就不好;更何況,媒體除了經濟利益外,還有社會效益的考量。關鍵是各個單位間要形成合力。”
杜宇說:“各報定位差異,集團內各種文化產品就能滿足群眾多層次文化的需求,達到整體宣傳效果最大化。”這些,都是報業集團的價值所在。在一個只有一個報業集團的城市,更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