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浦北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中,體育消費已經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消費市場。伴隨著這個巨大的市場的發展與繁榮,體育產業應運而生。體育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物質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它的發展前景甚為廣闊,尤其是在中國。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已經規模化、支柱化,然而在仍處在發展階段的中國,體育產業在面臨廣闊未來的同時,也充滿了各種阻礙與挑戰。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從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y(機會)、Threat(威脅)四個方面分析我國體育產業的狀況。
中國人口眾多,體育消費人口基數大,潛在消費市場廣闊。與此同時,我國正在經濟轉型期,人民消費的需求結構正在迅速地調整變化,體育產業的消費比例逐步增加。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崔瑞華等人在研究中提出城鎮居民文教體育娛樂業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0.9866,農村居民文教體育娛樂業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0.9939。這說明城鎮居民文教體育娛樂業支出和農村居民文教體育娛樂業支出均與國內生產總值有非常密切的線性關系。這意味著,在文教體育娛樂上的支出是可以拉動國內生產總值的。從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資料來看,我國每年投入在體育產業上的資金越來越多,國家地方各級體育的基礎設施,各類型體育場館的建設都將是體育產業繁榮發展的一項基本保障,也是客觀條件上的最大優勢。
從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來說,體育本體產業發展遠遠落后于相關產業產值的發展。我國的體育本體產業常年是在“舉國體制”下發展的。這種“舉國體制”來源于特殊的時代歷史背景,是服從了政治需要,也是為了迅速地提高國家的體育競技水平。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的飛速發展,這種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最大限度地調配國家資源的“舉國體制”終將不再匹配于我國的體育產業市場化發展的需要。這種體育本體產業上的落后是與相關產業的發展不相符的。體育產業健康的發展途徑應該是體育相關產業隨著本體產業的發展而發展。而在我國,這種情況卻是相反的。從體育產業的外部結構來說,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非常小,這與發達國家中體育產業的支柱地位差距很大。再者,我國體育產業高素質人才匱乏,創新思維薄弱,管理意識
淡薄。這些都成為體育產業不能良性快速發展的直接原因。最后,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上,對于體育產業的規范還并未健全。這對于體育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隨著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國民收入的增加,國內民眾的消費需求結構發生了調整和變化。體育產業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了人民的生活。體育消費的增加給中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2008年的北京奧運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最大契機。首先,它從最大層面上向民眾推廣了體育產業,讓體育更加深入人心。再者,奧運為體育產業的商家提供了一個拓展業務和資源的機會,也引進了眾多科技與思想,促進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中國加入WTO后,國外的體育企業可以大批進入中國市場。無論是在財力資本、管理技術、生產水平等方面,這些國外企業都對中國本土企業形成了一種重大的挑戰。我國現行的體育管理體制主要是圍繞競技體育來制定的。這忽略了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培養,使高素質的運動管理人才缺失,同時也忽略了人民群眾基礎體育消費。同時,還有后奧運時代的低谷效應。奧運會的喧囂過去之后,難免會有盛事后經濟上的低谷效應,這也是需要防范的威脅。
體育產業在全球范圍最全面,規模最大的盛事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從奧運會籌備期到奧運進行時,再到后奧運時代,整個期間包含了體育產業的方方面面,可謂是整體體育產業的微縮景象。隨著近年來奧運會規模的擴大,奧運的運作方式多元化以及影響領域的多面化,奧運會的經濟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奧運作為一場運動會本身的影響。
奧運經濟簡言之就是發生在從奧運會籌備期到奧運進行時,再到后奧運時代這整個時期內的經濟現象與經濟影響。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奧運對經濟的直接影響,簡言之就是奧運經濟。它主要是圍繞奧運會作為一場世界級運動會本身產生的商業運作和經濟活動。通常是指經過奧組委運作而形成的一系列活動及其經濟關系,包括了奧運會從申辦、籌備、舉行和收尾四個階段所發生的所有活動而產生的資金、人員和貨物流動的經濟現象。這些活動主要由國際奧委會根據其權限《奧林匹克憲章》規定進行管理,并委托奧組委進行運作。從籌備階段開始,隨著奧運會的召開活動的密集程度加劇,隨后結束。因此,直接影響主要發生在以舉辦活動為核心的前期階段,且并以短期效應為主,具有顯性經濟的特點。間接影響可以包括奧運引起的投資,參與奧運導致相關產業市場份額的增長等。為了滿足奧運需求,舉辦城市會對基礎設施、場館建設、市容環境等加大投資與建設。同時,這一盛會會吸引到商家的投資需求,為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資資金,擴大體育產業的需求,為行業成長提供機遇,引發經濟增長。
首先,從生產層面看,奧運會的食物供應帶動了農業以及食品安全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奧運場館的建設拉動了建筑、制造業。其次,從服務業層面來看,由于奧運會期間人流、資金、信息的集散,金融業、旅游服務、新聞服務、社會服務等方面隨之迅速發展,這些服務的需求雖然時間短,但是影響力卻是巨大的。
分析中國的奧運經濟問題,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強調,奧運經濟不是經濟學學科,它只是對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產生一定影響,并不能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宏觀經濟。所以奧運雖然提供了許多商機,但的確要謹防盲從與神化,更要警惕經濟泡沫的發生。我們要看見奧運對于經濟的推動作用,不僅僅從數字增長上,更要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文化思想的滲透上。
我們看中國的奧運經濟,首先得從奧運的投入著眼。奧運會的投入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用于奧運比賽場館等相關體育基礎設施部分的投入,以及與奧運會有關的運營費用;二是用于交通、環保等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奧運會前、會中基礎設施建設斥資280億元,加上年度的維護費用,從開工建設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合計396億元人民幣左右。“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是北京奧運的三大理念,在這三個方面,北京做出了大量地投入。為了打造“綠色奧運”,北京市拆遷了百余家高污染企業,更新了6萬輛出租車,使用更清潔的低硫燃料,盡力恢復北京市周邊草場植被,重點治理沙塵暴的風口區域。盡管整體投入高達5200億元,大大超過會前的預算,但北京奧運會在市場開發方面還是做得非常成功的,收入也比預算超出60%以上。
北京奧運會的收入首先是國際奧委會給予的撥款。其中包括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收入約8.33億美元以及國際奧林匹克營銷計劃中的分成。再者,就是奧運會的直接收入:門票收入,發放營業許可證、供應商收入、政府補貼、捐贈以及奧運紀念幣與郵票的發售等。除了這些直接的收益,北京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開忠總結出奧運帶給中國的八大收益。第一,經濟增長。從奧運會籌備到開展完畢,北京市的GDP數據呈現井噴狀的增長。第二,社會收益。通過奧運會的舉辦,增強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第三,文化收益。讓全世界認識了中國,了解了中國,加深了相互之間的理解與溝通。第四,科技奧運理念的收益。奧運場館中的科技理念,為我國的創新型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第五,中國的國際形象的建立與深化。第六,生態收益。通過奧運的綠色理念,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調整了產業的發展模式,為環保事業做出了一大步。第七,從政府部門來看,改善了上傳下達與綜合決策體制,改善了我國長期的地方分割現象。第八,城市的基礎建設與現代化提速。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各類體育經營企業2萬多家,總投資額約2000億元人民幣,經營收入達到6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體育用品的發展。隨著體育在國民心中地位的提高,體育意識的深化,體育用品開始走進普通大眾的家。運動鞋、運動服、運動器械都成為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會入手的商品。再者,我們可以看到體育場館設施的盈利情況。同奧運場館設施的后期盈利一樣,各種類型級別大小的場館設施都有各自經營的方式和面對的族群。
體育市場是廣大的,同時也是需要差別化細分的。簡單來說,就是平民化的體育場館就做大眾化的健身經營,以服務的人數與流量來盈利;而高端的體育場館就以高附加值的服務來服務少數更具有消費能力的族群。在體育用品方面,應加強在外形設計、制作工藝、材料與科技應用上的創新,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最值得一提的是體育傳播。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還對體育行業起到了巨大的宣傳作用,培育著消費市場,培育著潛在客戶。
在“看不見的手”,即市場作用之外,更要將“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宏觀調控發揮出來,通過規范法律法規,開放競爭,給予優惠政策等方式扶持體育產業的發展。這樣兩者結合,我國的體育產業的前景是非常長遠而光明的。

[1]崔瑞華,王澤宇,于文謙.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SWOT-PEST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
[2]何培森.北京奧運經濟收益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
[3]黃貞.北京奧運的經濟賬[J].中國商貿,2008.
[4]劉娜.奧運投入知多少[J].Business China,2008(08).
[5]陶冶.北京奧運投入產出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4(03).
[6]肖樹新.經濟學視角下舉國體制經濟體育投入產出建模與發展趨勢[J].貴州大學學報,2010(28).
[7]姚永玲.奧運經濟特性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07).
[8]張劍渝,祝莉.體育消費、體育市場與體育產業[J].財經科學,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