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正是由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社會整體發展程度特別是生產力水平以及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經濟建設的任務依舊任重道遠。一方面,發展的形勢與任務決定了經濟建設不能動搖,而另一方面,當前的經濟建設卻又問題眾多,推進艱難,爭議不斷。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那種強調權力主導,過于關注 GDP,過于注重生產而忽視分配與消費,漠視資源與環境瓶頸的建設理念與模式已經引發了大量的矛盾與問題。當然,矛盾與問題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對經濟建設的內涵認識不全面、理解上沒有與時俱進,卻是重要根源之一。其一,就經濟建設的主體而言,應明確從權力主導向市場(企業)主導的普遍有效轉變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轉軌時期公共權力直接干預的作用遞減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與規律。其二,就經濟建設的具體內容而言,應明確從主要關注生產到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整體把握與有機協調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人們的經濟活動是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環節的不斷交替中實現的,這四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構成“經濟”這一有機整體。發展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都是發展經濟,都屬于經濟建設。就此而言,完整意義上的經濟建設,既包括做大蛋糕的活動,也包括分蛋糕的活動。在唯GDP政績觀的推動下,生產本身逐漸被放大到不正常的程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似乎變成了以生產發展和GDP增長為中心。一講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們想到的就是發展生產和交換,就是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投資、多上項目、多搞國企等等具體內容,而發展分配和消費則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教育、醫療、社保、民居、環保、公交、公共文化娛樂、大眾體育等等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和公共消費領域的民生項目始終得不到應有的投入,因而,已經喊了許多年的擴大內需也始終無法落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重視民生”幾乎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其三,就經濟建設的投入要素而言,應明確從“物”與“資本”向“科技進步”、“管理創新”與“個體能力”的合理有效轉換是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其四,就經濟建設的外部支持條件與環境而言,應明確從強調經濟建設轉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與生態建設的統籌協調是中國經濟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大系統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