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如何推進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成為當前國內外關注的熱門話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圍繞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對如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過一系列論述,形成完整的政治體制改革理論體系。認真學習和切實貫徹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理論,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和逐步推進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
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愈來愈迫切的要求。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地把政治體制改革擺上中國改革開放的議事日程,并圍繞政治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提出了一系列觀點,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個報告中就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鄭重地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當然,民主化和現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決不是可以不要對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1980年8月,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對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論述。他在總結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壞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教訓基礎上,深刻地指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們要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深入調查研究,集中正確意見,從中央到地方,積極地、有步驟地繼續進行改革。”

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鄧小平在1986年9月至11月間四次談話中提及。1986年9月3日,他在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說:“對于改革,在黨內、國家內有一部分人反對,但是真正反對的并不多。重要的是政治體制改革不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9月13日,他在聽取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匯報時說:“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難于貫徹。”9月29日他在會見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時表示:“我們兩國原來的政治體制都是從蘇聯模式來的。看來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11月9日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我們現在越來越感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現在還沒有完全理出頭緒。”“領導層有活力,克服了官僚主義,提高了效率,調動了基層和人民的積極性,四個現代化才有希望。”
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鄧小平有過多次論述。1986年9月3日,他在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說:“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總的來講是消除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9月29日他在會見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時說:“我們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在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基礎上,比較系統全面地闡述了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步驟、措施,提出“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他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