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花萍,岳偉崗,李永剛,田金輝
(1.蘭州大學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重癥監護病房,是醫院危重癥患者集中的地方。ICU 患者的病情重而復雜,住院時間長,巨額的醫療費用及因病情需要不允許家屬陪護等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患者長時間處于密閉的空調房內,信息閉塞,加之儀器的包圍、管道的限制、機器的報警聲、同室病友的痛苦病容以及醫護人員對其他患者實施搶救時的緊張氣氛,還有病友不可避免的死亡等都給患者帶來了不良刺激,對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使得病情加重[1]。在一定程度上,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可影響對疾病的治療和護理,甚至妨礙疾病的恢復。近年來,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和多元化護理理念的不斷深入,音樂療法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通過測量ICU 患者聆聽音樂前后孤獨、抑郁和焦慮程度的改變來探討音樂干預對ICU 患者心理狀態的臨床療效[2]。
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在本院綜合ICU 住院的57例危重患者。入選標準:清醒,意識清楚,有聽力和表達能力,語言溝通無障礙,近期無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在觀察期間未用鎮靜劑,入住ICU≥5天。男34例,女23例;年齡11~74歲,平均年齡(42 ±5.4)歲;學歷:小學3例,中學31例,大專及以上18例,文盲5例;基礎疾病:重癥肌無力4例,食管癌術后9例,格林巴利綜合征5例,ARDS 8例,重癥胰腺炎9例,膽道疾病7例,藥物中毒6例,復合傷9例。采用隨機法將患者分配至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該研究所采用的調查表為UCLA 孤獨量表(UCLALS),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音樂干預5天后將3份表格合并在一起進行評估。
孤獨量表是用于評價由于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的程度。表中共設20個條目,包含11個“孤獨”正序條目和9個“非孤獨”反序條目。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即(1)從無;(2)很少;(3)有時;(4)一直。最后將每項條目所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孤獨感越強。評判標準:得分在44分以上者為高度孤獨,39~44分之間為一般偏上孤獨,33~39分之間為中間水平,28~33分之間為一般偏下孤獨,28分以下為低度孤獨。
抑郁自評量表(SDS)的原型是Zung 抑郁量表(1965)。其特點是使用簡便,并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主要適用于具有抑郁癥狀的成年人,包括門診及住院患者。此表對嚴重遲緩癥狀的抑郁評定有困難。同時,SDS 對于文化程度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該表共設有20個條目,包含10個“抑郁”正序條目和10個“非抑郁”反序條目。每個條目采用 4 級評分,即(1)偶或無;(2)有時;(3)經常;(4)持續。最后將每項條目所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抑郁越嚴重。將20個項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抑郁嚴重度=各條目累計粗分/80。結果:0.5 以下者為無抑郁;0.5~0.59 為輕微至輕度抑郁;0.6~0.69 為中至重度抑郁;0.7 以上為重度抑郁。
在焦慮自評量表(SAS)中,共20個條目,其中有15 條正序條目,5 條反序條目,每個條目都有4級頻度評分,總分范圍20~80分,得分越高者焦慮越嚴重。SAS 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對照組患者只進行針對其疾病的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除常規的護理外,還結合音樂療法(均采用被動性音樂療法)。音樂的選擇可根據患者的喜好,一般從備好的音樂庫中選擇輕音樂、安神音樂、經典老歌,古典音樂、影視歌曲、異域風情及網絡歌曲。如果備好的音樂庫中無患者最喜好的曲目,則請患者家屬提供平日患者最喜愛的曲目或者將家屬對患者的鼓勵錄音存貯于MP3 播放機中。播放時為患者帶上耳機,并把音量調到患者滿意,囑患者閉上眼睛并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中,使患者處于全身放松狀態,告訴患者音樂療法機理及其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3]。每天聽音樂時間為下午和晚上入睡前,每次聽音樂時間為30 min~1 h 左右。在音樂療法期間不給予患者其他護理操作。
數據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分析,評分視為計量資料進行統計描述,同組干預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同時間點不同組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檢驗水準=0.05。
本次試驗通過音樂干預措施,觀察組中有8例高度孤獨患者的UCLA 評分降至中間水平;而處在一般偏上孤獨水平的9例患者的UCLA 評分降至低度孤獨。7例重度抑郁水平的SDS評分降至中度水平。14例重度焦慮水平的SAS 評分降至輕度焦慮。兩組間干預前孤獨、抑郁、焦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或P>0.01),音樂療法干預后,觀察組UCLA、SDS 及SAS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或P<0.01)(見表1、2、3)。
表1 ICU 患者心理干預前后UCLA的評分(±s,分)

表1 ICU 患者心理干預前后UCLA的評分(±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0.4194.170對照組觀察組2829>0.05<0.05 tP 38.40 ±7.2039.20 ±7.800.402>0.0537.65±6.3031.72±5.703.730<0.05
表2 ICU 患者心理干預前后SDS的評分(±s,分)

表2 ICU 患者心理干預前后SDS的評分(±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0.9854.547對照組觀察組2829>0.01<0.01 tP 0.63±0.140.64±0.091.957>0.010.66±0.080.52±0.115.479<0.01
表3 ICU 患者心理干預前后SAS的評分(±s,分)

表3 ICU 患者心理干預前后SAS的評分(±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0.4542.959對照組觀察組2829>0.05<0.05 tP 62.30 ±17.5061.80 ±15.900.113>0.0560.70±6.5052.50±5.805.030<0.05
音樂干預后調查顯示,20例患者對音樂療法非常滿意。尤其是處在ICU 這么一個密閉而壓抑的空間內,只有優美的音樂才可以減輕他們的孤獨感、抑郁感和焦慮感,使他們心情舒暢,精神處于放松狀態。其中,3例患者對從音樂庫中選的音樂不感興趣,但聽音樂并未使患者產生緊張感,1例患者根本不喜歡聽音樂,不能領會音樂所能表達的意境。而在對音樂療法不敏感的5例患者中又試驗性引用了患者的親人、家屬、朋友對患者鼓勵性的語言錄音,作為音樂療法的一種,結果顯示,對改善患者的孤獨、抑郁和焦慮的作用效果顯著。
音樂治療是通過合理運用人體共振學原理,對人類身心疾病進行引導性恢復、維持身體機能并且激活身體自愈能力的一種醫療方法。臨床研究發現,那些特定的、有規律的音樂頻率、節奏產生的聲波振動,能夠在人體內激發起巨大的物理能量,并與人體組織細胞發生共振,直接作用于人類的大腦、內臟、肌肉組織,放松人類的神經系統、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陶冶人的情操,振奮人的精神。有助于消除人的緊張、焦慮、抑郁、恐懼和疼痛等不良心理情緒,調整由于疾病、壓力而產生的機能失調。音樂的傳遞作用能使情緒和行為得到調節,這是音樂治療原理的重要依據[5]。音樂通過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使人體內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如乙酰膽堿的釋放量增多,起到調節血流量和興奮神經的作用。這對于穩定患者情緒是非常重要的,為患者表達內心情感提供機會。因為這種醫學原理,音樂治療被廣泛運用于孤獨、憂郁、焦慮、失眠等多類現代疾病的治療。
危重癥患者處于較密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長時間與外界隔離,無論在接受治療過程中或是休息時都得不到家人、親屬的陪伴,再加上醫護人員工作繁忙,很少抽出時間與患者溝通,從而使患者缺乏心理上的關懷與安慰,患者會產生孤獨感,而對于這類患者采取音樂干預可緩解其孤獨感。
在ICU 進行治療的患者,由于其所處環境的密閉,自己病情的危重,對親戚的想念,擔心醫療費用的昂貴,看到同室病友反反復復的病情,儀器的報警聲,自己被監護儀導聯線的纏繞,以及輸液導管的存在限制其在床上活動,這些都會給患者帶來一些不良情緒,甚至對患者的病情是一種惡性刺激,使患者的抑郁程度加重。因此,為了改善患者心情,幫助患者建立一個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對ICU 清醒患者給予音樂干預,從心理上促進疾病的恢復,讓其早日康復。
兩千年前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五音療疾”,即呼吸、血壓、心跳及血流量會受到不同的節奏、旋律、和聲、速度、音量、音調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從而促進人體的內穩態,使人放松,產生鎮靜作用[6];音樂是一種特殊語言,優美的旋律會通過聽覺產生美感,使人產生安寧、愉悅的心情,緩解各種不良刺激引起的焦慮,使患者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意境中,聆聽音樂的美妙和所表達的意義,通過音樂來感染患者,從而使患者焦慮的心理狀況得到改善,使其心境穩定,通過藝術感染力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以情導理,調節情緒,恢復心理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焦慮的作用[7]。本次研究通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音樂干預使ICU 患者的孤獨感減輕(P<0.05)、焦慮緩解(P<0.01)、抑郁程度降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聲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應現實生活的一種聽覺藝術,美妙的音樂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節奏、韻律可以引起人們感情的愉悅。音樂是寓情于聲,聲情并茂的藝術,賞聽清新柔美、平緩抒情、悠揚悅耳及優美動聽的輕音樂,能使人的頭腦穩定,心情平穩,情緒穩定,忘記一切煩惱和憂傷;賞聽渾厚有力、熱情奔放、威武雄壯的交響樂,能使人精神亢奮,催人奮發,激人向上,提高勇氣,增強戰勝疾病的決心和信心。優美的音樂可誘導患者NK 細胞的數量及活力,維護患者的生理機能,保證其正常運行,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8~9]。一個人處于情緒舒暢,精神愉快的狀態,其大腦功能是完善的。完善的大腦有助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能促進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發揮正常功能,從而可以預防疾病,協調機體平衡,延緩臟器病變,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保持心理平衡,恢復對生活的信心,消除一些不健康的念頭,樹立早日康復的心態[10]。
音樂療法能夠明顯減輕ICU 患者孤獨、抑郁及焦慮的嚴重程度。希望音樂療法能夠在更多的ICU 得到推廣和普及,這對緩解患者心理不適,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對提高患者整體的治療水平乃至對醫療和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郭鳳琳,張家駒.ICU 綜合征及音樂療法[J].房澤生,審校.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7,16(3):103-104.
[2]魏樹均,魏樹森.ICU 綜合征[J].北京醫學,1995,17(4):226-227.
[3]Chan MF,Chung YF,Lee OK,Intestigation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patients listening to music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9,18(9):1250-1257.
[4]鄭璇,徐建紅,龔孝淑.音樂療法的進展和應用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42-43.
[5]李祚,趙鴻君.音樂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及機理初探[J].中國民間療法,2004,12(1):34-36.
[6]Evan D.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for hospital patients:a systemic review[J].Journal of Advance Nursing,2002,37(1):818.
[7]張鴻懿.音樂療法(一)[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1,17(4):50-53.
[8]Hasegawa Y,KubotaN,lnaaki T,et al.Music therapy induced alternations in natural killer cell count and function[J].Nipp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1,38(2):201-204.
[9]葉朝.循證護理的實踐現狀[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1):26.
[10]Teng XF,Wong MYM,Zhang YT.The effect of music on hypertensive patients[J].IEEE Engn Med&Biol Soc,2007(25):4649-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