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紅 謝丹偉
摘要:鑒于班主任在學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從班主任承擔的角色出發(fā),對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方法技能和內容進行討論,以期能夠結合當前中職德育工作的特點,使班主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學生;心理健康
在學生的學校生活中,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人是班主任。班主任一方面承擔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又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這種工作的雙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在履行“教書育人”重任的同時,能更好的作好學生心理工作。從學校各類人員的角色位置來看,班主任比較其他的角色,更有利于全面了解學生。班主任承擔教學任務,這使他能很好地切入學生主要的學習生活,這一點是他與宿舍管理員的不同;班主任是班級集體的管理者和組織者,這使他能了解集體中的學生生活細節(jié),這一點是他與任課教師的不同;班主任直接面對學生、家長,掌握著大量的第一手信息,這又與教育教學管理干部不同。班主任在學校中的地位,使他牽連著學校的每一根神經(jīng),是學校全部工作的縮影。
在新的歷史時期,班主任遇到許多新的困難和問題,譬如學生交往問題與輔導、倫理教育及其關系的處理、考試焦慮癥的診斷與輔導。這些問題,都不是傳統(tǒng)的德育理論與方法所能解決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班主任必須具有心理輔導的理念、方法和技能。
首先,班主任角色的定位——教導者與輔導者。
班主任傳統(tǒng)的角色位置是師長,它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教師?,F(xiàn)代教育中,教師的角色位置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在教導者的位置上,班主任是人類文化的代表者,他與學生的關系是類與個體的關系。而在輔導者的位置上,班主任是一個具體的人,他與學生的關系是個體與個體的關系。心理輔導中,班主任確實存在著兩種角色的轉換問題,許多情況下,班主任會在心理輔導中不自覺地以教導者的角色出現(xiàn),結果不是心理輔導,而是訓導。有人認為,這兩種角色是對立的,作為教導者的教師不宜擔當作為輔導者的教師。其實問題在于能否實現(xiàn)轉換,而不在于應不應該轉換。成功地實現(xiàn)角色的轉換,不只是在教導者與輔導者之間,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角色沖突中實現(xiàn)轉換是常有的現(xiàn)象,就像生活中一位教師在學校是老師,回到家,她也許就是母親,或者就是女兒。因此作為班主任成功實現(xiàn)角色轉換是做好心理健康輔導的關鍵。
其次,班主任心理輔導的方法技能——道德教誨與心理調適。
班主任的一般方法和技能是道德教誨,而在心理輔導中,此種方法并不適用。因為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良知的沖突及需要回答的道德難題。心理治療家于是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極為尷尬的局面。由于從長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經(jīng)驗中認識到諄諄教誨、道德戒律的相對無效,他不得不放棄以“應該”和“必須”開頭的告戒和規(guī)勸。心理輔導中,首要的是同感、真誠、尊重。在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交叉的方面,道德教誨對心理調適影響,是通過人生觀價值觀來發(fā)生作用的;心理調適對道德教誨則是提供正常的心理基礎。除了交叉的方面,道德教誨與心理調適各有其適用范圍,前者針對思想問題,后者解決發(fā)展性適應性的障礙問題。
最后,班主任工作新的內容——德育與心育。
班主任工作新的內容,不僅表現(xiàn)為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的變革。一方面心理輔導要適合中國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德育也必須更新。從德育角度看心育,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門庭冷落。這說明中國的倫理文化,使中國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害怕別人的議論是最主要的原因。這就使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心理教育,自然以學校為本位,并具有主動干預的教育性的特征。如果,我們一味強調西方的模式,過于恪守自愿原則,勢必不利于中國心理輔導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具有主動干預的學校心理輔導模式中,工作內容從德育拓展到心育,班主任是當之無愧的。從心育的角度看德育,同樣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有一些學生心理問題是我們的“德育”引起的。我們教育的大部分將總是致力于人格面具的形成,它使個體“在家舉止得體”,到了社會上也見得人,并教會他什么可能被當作真的,而不是什么是真的。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類社群更感興趣的是教它們的成員無視、忽視和視若無睹的方法,而不是磨練他們的觀察能力,提高他們的警惕,以及培養(yǎng)他們對真理的熱愛。我們現(xiàn)在的德育對學生說:人是高尚的,是完美的。當我們的學生至少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不高尚時,他會有兩種選擇:或者懷疑人類道德的純潔性,或者自己具有負罪感,而厭惡自己。前一種選擇會產生真正的道德問題,后一種選擇往往導致心理問題。更新德育內容,首先告訴學生,人不是高尚的,不是完美的,但是,人可以向善而無限接近高尚,可以追求完美而無限逼近完美。那么,學生的選擇,就會達到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統(tǒng)一。
總之,班主任本身具有的協(xié)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管理、組織班級集體,協(xié)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系的職能,對心理教育中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班級心理環(huán)境,對心理輔導中建立心理互助機制,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作者簡介:
陳艾紅(1981.12-)女,漢族,廣東人。政治講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yè)教育德育課程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職業(yè)學校班主任工作成效的提高。
謝丹偉(1981.6-)男,漢族,廣東人。藥學講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