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媛
摘要: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中外合作辦學得到突飛猛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與國外高校共同培養高素質、高質量、國際化、復合型的高級專業人才。本文以中德高校合作辦學為例,分析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語言障礙,教育理念未能真正融合等問題,并提出改革方案。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改革
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世界潮流影響下,我國需要大批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人才。中外合作辦學對于引進發達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吸納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課程設置、管理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具有積極意義。雖然當前我國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困難與問題。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教育對外合作,必須加大中外合作辦學的改革力度,探索具有突破性的中外合作辦學新機制。
1. 我國中德合作辦學的現狀
1) 學習方向性強
中德合作辦學項目,在國內學習專業基礎并同時掃除語言障礙。與以往的德國自費留學相比,中德合作辦學使一向習慣于被管理的中國學生能夠在框架內循序漸進完成學業,接受與在德國一樣的高等教育,學習過程更有方向性,避免了傳統留學模式中學生直接出國語言不通、環境陌生、部分學生散漫而放棄的弊病。
2) 兩段式教學提高學生素質
第一階段在國內,第二階段在德國學習,對學生素質的提高會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開闊視野,學到先進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為將來邁入職場打下基礎。
3) 德語障礙
德語是一門小語種,學習德語本身較難,用德語學習專業知識,更是難上加難。雖然中德教師共同教學促進學生德語學習,但是中國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還是較側重于德語讀寫,不善于開口表達。
4) 合作水平層次參差不齊
在高校合作辦學項目中,一些高校不顧培養質量,僅為利益驅動,此外一些合作的國外高校并不是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院校,有些是美歐一些國家的中流甚至較差的院校。這些合作項目培養質量不高,學生取得的文憑含金量也較低。
2. 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
1) 實現中德雙方在教育體系的無縫對接,通過在國內德語語言、專業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學習,為以后在德國合作高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語言和專業基礎。
2) 通過項目改革的實施,使學生更加熟練的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專業技術工作。
3) 項目改革將立足于中德兩國間的政治關系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面向歐盟乃至世界政治與經濟環境,使學生對于德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政治、經濟和貿易的發展都有更深刻的了解。
4) 通過課程體系的改革,項目改革將解決目前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新的培養模式,更全面的專業設置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內容,使課程體系更加符合中德兩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中德合作辦學的特點與前景。
3. 課程體系改革:增加國內學習時間,實現深度合作
與德方高校進行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國內學習階段主要進行德語學習,少有專業課程的開設。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學生出國后難以適應新環境,因而可嘗試新的合作模式:延長國內學習時間并增加專業課設置,適當縮減國外學習時間。與原有模式相比,新模式下雙方合作更深入:
1) 更多德方教師來華授課:在課程體系中將引進更多德方課程,德方教師不僅教授德語課程,還參與專業課授課。
2) 打好堅實德語基礎:學生打好德語基礎后出國適應快,并與德方課程能夠更好銜接。
3) 引入先進教育理念:隨著新模式的實施,合作辦學中將引入更多實踐課程,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提高應用性專業技術能力。
4) 減輕學生經濟負擔:與國外留學相比,在不影響教學效果的前提下將外方課程引入國內授課,降低了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
4. 新課程體系與現有課程體系無縫對接
新課程體系并非推翻原有模式,而是在原有模式基礎上的創新,實現平穩過渡。
1) 將部分德方專業課引入國內,雙語授課
在原有模式中,學生學習一年或兩年德語后直接赴德學習,缺乏專業德語的訓練,感到德語學習專業課很吃力。在新模式中部分專業課在國內雙語授課,學習循序漸進,易于掌握知識,符合學習知識的一般規律。
2) 增加德語聽說課程,加強德國文化了解
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增加聽說課程,并在教學中加強對德國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在出國前對德國生活有基本認識。
3) 增加實踐性課程
傳統的國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重理論輕實踐,德國高等教育重視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在課程體系安排中實踐性較多。改革后的課程體系中增加歐洲尤其是德國的商業案例,并加入實踐性課程,進行綜合實戰訓練。
5. 改革成效
原有模式中,學生在國內只學習德語,赴德學習時無專業基礎,并且聽說能力不強,直接接受德語專業課很困難。采用新模式后,中德教師都參與德語教學,提升學生的德語應用能力,學習循序漸進,著重培養德語應用能力,實現國內學習與德國學習的無縫銜接。
除德語語言課程之外,部分專業課也邀請外教授課,引進的德方課程逐步實現雙語教學,較好地解決了合作雙方教師教學的融合、銜接。
新的課程體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兼顧,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和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初探中德合作辦學的發展現狀 劉衛平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年 第04期
[2]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 覃美瓊 《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05期
[3]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機制研究與實驗 顧美玲 四川師范大學 課題研究報告
[4]合理構建地方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 芮桂杰 《商情》2008年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