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微型小說是一種具有二難機制的藝術體裁:一方面,它的篇幅小,時空有限;另一方面,又要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蘊藉深刻的內含。解決這個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制造“陌生化”,讓讀者對文體、人物、情節、意蘊等感到新奇,從而獲得閱讀情趣。
陌生化是俄國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發表的《作為手法的藝術》中率先提出來的。陌生化要求作者將描寫對象從人們習慣的感覺領域中移出,通過藝術創造,給讀者一個全新的感受。這種方式對微型小說最為有益。制造陌生化,基于以下考慮:第一,改變讀者的閱讀惰性。讀者的閱讀惰性緣于思維定勢,具體表現在:①慣于運用因果關系的邏輯推理,從小說開頭提供的懸念,推斷出自認為合理的結局。②讀者按照生活中已有的慣例或長期的生活體驗,將現實與小說的情景進行類比觀照,從而得出“合乎常規”的結論。③從閱讀過的類似文學作品中,得出模式化的結局。陌生化,就要破除封閉的、慣性的思維模式,刻意制造“反常態”而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第二,阻隔審美期待。審美期待是讀者閱讀敘事文學作品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通過閱讀獲得滿足:期盼作品能表現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境界,例如情節有一個理想化的發展,人物有完滿的歸宿等等。
德國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稱之為“期待視野”。微型小說的創作,要截斷讀者的審美期待,在情節發展中,有意制造阻隔,使結局引向一個超脫讀者意料之中的新境界。讀者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中體味作者構思的奇巧或領略作品深刻的底蘊,從而獲得滿足和歡悅。制造陌生化,可以有下述方式。
二、題材的新穎化
中國大陸的作家如孫方友、凌鼎年、曹德權、馬寶山、魏繼新等,常從史料、地方志、風俗、傳記中汲取營養,從而創作出別開生面的作品。不僅選材獨特,對常見的敘述題材進行變形,也能獲得奇妙的效果。
敘述題材變形之一是推向極至。這種方式有些類似“歸謬推理”的駁論方法。把原本并不明顯的謬誤,用遞推的方式,使它最終達到荒謬絕倫的地步。但它不是運用邏輯推理,而是不斷增加荒誕的情節元素,使結局令人啼笑皆非。許世杰的《關于申請添購一把鐵壺的報告》就是這種方式。前南斯拉夫作家伊·布德洛的《程序控制的丈夫》,寫了一個男子,從一起床,就被妻子的錄音和字條控制行動,最終到車站買票,卻不知道要買到哪兒的車票,因為沒有妻子的指令了。土耳其作家阿吉滋·涅辛的《必須是肺病患者》,寫“我”結婚了,要買過冬的煤。買煤必須是關節炎患者。好不容易搞到關節炎證明,又不行了,條件升格為肺病患者。最后,買煤須死了人才行。這種方式,在于不斷加人夸張的情節元素,使荒誕逐步擴大,最終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就能使常見的生活場景,變成陌生的形態。
敘述題材變形之二是實有虛擬。用超現實的手法,將生活的素材進行夸張、擅變等藝術處理,形成一種新的敘事文本。周克芹的《斷代》寫一個老干部死后,思維活動一直在延續還在爭名爭利;新加坡作家懷鷹的《鬼嬰》寫一個從小失去親情的女孩吸毒、偷錢、賣淫,致使三次墮胎。最后,被刮下來的胎兒變成鬼嬰,伸出鋸齒般的尖牙,向她的乳房狠狠咬去。王蒙《扯皮處的解散》寫牛皮廠扯皮處舉行106次扯皮例會的情景。這些小說中所抨擊的事實隨處可見,如果用一般化的描寫,就很難起到打動讀者的作用。作者有意將生活場景虛擬化,非現實化,造成一種怪異的超常,讓人在荒誕的情節中領悟作品的真蒂,從而獲得閱讀一般小說所未有的快感。
三、敘述結構的變革
錢谷融曾指出“像神話傳說,他國風光,異國風情畢竟是少數,文學如何適應人的好奇天性,吸引讀者注意力呢?靠藝術結構陌生化,將人們所熟悉的材料轉為陌生的,使人感到新鮮,詫異。”微型小說因其形體之小,最易于吸收其它文體之長,進行結構變革。倒逆式結構。這種結構方式不是倒敘式,而是結局—高潮—發展—開端。湊楠的《生死回眸》,題材極為一般:一個干部的墮落。由于采用嶄新的敘述順序而形成了奇特效果:先寫杜君被槍決,再寫他如何當上干部,次寫他如何上大學,接寫他如何苦讀,最后寫他當初是怎樣一個誠實的苦孩子。這種新穎的結構方式雖然實例不多,但畢竟體現了作者開新河的創新勇氣。疊印式結構。這種小說不是純粹的心理小說,而是將人的潛意識與現實描寫巧妙地融和在一起,形成一種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的藝術境界。美籍華人作家李黎的《鏡子》,寫一個女子在一家餐廳中用餐,忽然從墻上的鏡子中看到昔日的情人也在用餐,于是彼此互述離別之苦。待女子回過頭來,看見的“他”竟是另外的人。作家張記書,在《夢吻》、《怪夢》等一系列小說中,則將夢境與現實疊印、組合。疊印式小說創造了一種新式的敘述方式:小說在現實生活場景中嵌人人物用心緒制造的理想的非現實境界,同時往往用非現實境界與現實生活的對比、或是非現實境界的被破壞,造成一種遺憾來震動讀者,從而拉開情感的距離而動人心魄。
多結局結構。利用同一故事,有意創造出兩個以上結局,讓讀者在對比、評判中深人體味,也是微型小說常用的創造新文本的方式。香港作家劉以粵的《打錯了》是開先河之作。凌鼎年的《女浴室新聞》則有異曲同工之妙。魏金樹的《意外之財》則創造三個并列文本以形成多姿多彩的態式。多結局結構,不僅使微型小說打破了小說慣用的敘事模式,而且使微型小說單一的底蘊向多極發展。微型小說制造陌生化還有多種方式。文體擅變是最突出的,它可以借鑒電影、電視、攝影、小品、相聲、雜文、寓言等多種文體的寫法,近年來出現的公文體小說,也格外引人注意。公告、通知、訃告、廣告、公函、調查報告……等形式都能運用到小說創作中,這是過去不曾有的,極大地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微型小說的格局小,造成了它的藝術限制;制造陌生化,旨在揚長避短,創造新的文本,是敘述的較佳策略。
作者簡介:
聶杉杉(1981-),女,重慶江津人,碩士研究生,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及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