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建梅(淮南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心舟教育工作坊主任、曾出版《本色做父母》系列)
請你更懂我的心
文/顧建梅(淮南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心舟教育工作坊主任、曾出版《本色做父母》系列)
上期刊登的“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是針對兒童思維之作,本文為其續篇,針對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及其內在動機,希望那些正被各類青少年行為問題困惑的家長能從中獲得啟發。

兩年前,第19屆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議暨第6屆亞洲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及相關學科會議在京開幕。會議消息指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呈不斷上升之勢。
以北京為例,1984年北京地區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8.3%,1993年為12.9%,2005—2010五年間的資料顯示,我國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在13.97%至19.57%之間。而青少年網絡成癮、吸毒、違法犯罪則更是成為令人關注的世界性問題。
外在的行為顯而易見,但內在的動機卻難以覺察,甚至連當事人自己都未必明了。心理學中將行為人沒有意識到,卻在某一時空中無意表達出來的內在動機稱為潛意識動機。
面對青少年行為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教養者如何解讀孩子的不良行為,覺察隱藏在其行為背后的動機,從而做出恰當的應對,緩解并最終化解孩子的心結,是個非常值得探索的課題。
根據青少年的動機,其行為問題可大致分為四類。
一、干擾、激惹父母
干擾父母是較年幼的青少年愛干的事:越是爸爸媽媽埋頭做事時越是去打岔,要么問東問西,要么去摸摸碰碰,弄亂或碰壞父母的東西;更有的孩子只是干擾還不夠,一定要把父母惹惱,招致懲罰才算消停。如,正在看電視轉播的父親告訴兒子球賽正在決賽的緊要關頭,別老是按遙控器把臺換來換去,結果兒子偏偏就按個不停,父親好言好語時不聽,生氣呵斥時仍不聽,終于把父親惹得奪過遙控器,把哭喊著欲搶回遙控器的兒子推進他自己的房間鎖上門。
二、人多瘋
人多瘋多體現在較年長的青少年身上,表現得愛出風頭,張揚,有強烈的表現欲。
三、示弱、依賴
有些孩子似乎時時刻刻需要父母的提醒與幫助:半途中告訴你忘了帶課本,讓父母心急火燎地回家取;做家庭作業時怎么也找不到鉛筆盒;讓他自己削鉛筆不是削斷了筆芯就是割到了手指;催他出門時他可能還要父母替他找襪子……
解讀:當孩子頻繁出現此類行為時,其動機大多為獲得注意力。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示了人類具有自下而上的五種心理需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年紀較長的青少年多為滿足自己愛與歸屬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比如,年長孩子的“人多瘋”往往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值得被愛與尊重”。
一、耍賴、軟磨硬泡
很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不愿遵守教養者的指令時,會用哭鬧、糾纏不休等行為來達到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教養者對孩子的這一行為很不喜歡、感到頭疼,但事實上,往往孩子都能憑此如愿。結果的有效與獲益使孩子受到了間接鼓勵,以至于樂于保持這一不良行為。雖然他們可能因此領受了教養者的訓誡。
二、抗拒、違拗
“你說向東他偏向西,你說趕狗他攆雞”。自從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逆反就開始了,不過孩子最初的逆反僅僅是為了向他人表明他有自己的主意了,更有時,他們就是為了逆反而逆反,可能就是樂于“將你一軍”。
但八九歲開始,孩子的逆反就具有了明顯的個人意志。抗拒是以頂嘴、爭吵等明確的姿態向教養者說“不”,而違拗更多地是以違背教養者旨意的行為向教養者說“不”。
三、口服心不服如果說抗拒、違拗是種“硬抵抗”的話,那么陽奉陰違則是一種“軟抵抗”。無論教養者多么苦口婆心,多么鞭辟入里,孩子都置若罔聞,或雖然口頭上表示接受,但行為上依然我行我素。
解讀:青少年的此類行為多為爭取權利。
爭取權利源自于個體對“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從上小學開始,由于同齡人交往的日益增多,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孩子開始脫離家庭進入同輩群體,逐漸由以父母為尊轉向追求同輩群體的認同。
同輩群體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超過父母和教師。青少年從家庭逐步走向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融入同輩群體,并在群體生活中實現某種社會需要。
同輩群體的亞文化,對青少年社會化有重要影響。正面的影響主要是提供最初的比較正式的角色承擔的機會和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而負面的影響是背離主流文化。
一、性情乖戾
每個孩子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但有些孩子持續性的壞脾氣、急躁、易怒,臉上伴隨有憤憤不平的神情。
二、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表現為挑釁、打人等對他人言語和身體上的冒犯。其中女孩子多表現為言語上的攻擊,男孩子則以身體上的攻擊為主,表現為個人或群體間的打架斗毆等。
三、破壞性行為
吸毒、網癮等違法犯罪行為
破壞性行為主要針對個人財物或公共資源,行為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外顯的如砸壞街燈、窗玻璃,弄壞社區休閑娛樂設備等;隱性的如破壞家里的東西或他人的私人物品,在家里抓到什么破壞什么,在外面隨手劃傷私家車等。
解讀:青少年的此類行為多基于報復心理。
具有報復心理的青少年大多感受到了來自于家庭或是社會的傷害,于是由受虐者轉變成施虐者。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所受的傷害既可以是身體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因此,并非只有留守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才是易感人群,那些家教過于嚴厲和控制型的家長也會催生出青少年的此類行為問題。
來自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的數字表明:最近幾年,我國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終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公安機關登記在冊的吸毒人數為90萬,16歲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數比往年又有所增加。在盜竊、搶劫、搶奪等多發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經占到30%左右,一些毒品侵害嚴重的地區,這個數字甚至高達60%以上。
2011年《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公布,目前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13.2%,且在非網癮群體中,另有約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根據山東省未成年犯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實施搶劫犯罪的未成年犯中,因沉迷網絡、為了上網而犯罪的比例為23.2%;實施盜竊犯罪的未成年犯中,因同樣原因犯罪的比例為21.1%。
解讀:青少年的此類行為多為自暴自棄。
他們大多身處對自己不認同、不接納的家庭環境,在家庭與集體中沒有歸屬感和成就感。他們感到自己被排斥、沒價值,看不到希望與愛,內心深處倍覺挫敗、沮喪與無助,于是便產生了自我放棄,逐漸步入流浪墮落、吸食藥物、結黨成派、與狼共舞之途。
在著名的艾里克森人格理論中,12-18歲為青春期,人生這一階段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沖突。青春期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所謂“自我同一性”本意是指證明身份,簡單理解就是把自己“眾多的人格”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人格。即個體在尋求自我的發展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
艾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孩子感到他所處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他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