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蘭州730070)
高校構建危機學生立體化干預體系的思考
王景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蘭州730070)
由于高校大學生價值環境的復雜和生活閱歷的單一,目前大學生危機事件時有發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據危機管理理論和系統論思想,高校在現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加強危機事件的預防預控工作迫在眉睫。從思想教化系統、活動調適系統、心理輔導系統、部門聯動系統、監護幫助系統、社會救濟系統、跟蹤反饋系統等7個方面提出構建高校危機學生立體化干預體系的一些思考。
高校;危機事件;干預體系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狀態、心理情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群體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巨變時期,最容易引發危機事件。據調查,發生在大學生中的群毆、出走、自殺、心理疾病、被傳銷組織控制、人身傷害事故以及波及到校園的食物中毒、疫情流行等危機事件越來越多,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危機事件的干預問題已經成為高校不容忽視并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危機(Crisis)一詞源于希臘古文“Crinein”,意為“決定”,是醫學上的“轉折點”(turningpoint),指病情轉好或惡化的關鍵時刻?!冬F代漢語字典》定義為危險的禍根或者嚴重困難的關頭。最早出現在企業管理中,隨后才在公共管理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對于“危機”的概念,不同學者從不同側面給出不同的定義。C.F.赫爾曼認為,危機是某種特定的情景狀態,其決策主體的根本目標受到危險,而且做出決策的反應時間非常有限,且發生也出乎決策主題意料之外[1]。荷蘭專家烏里爾·羅森塔爾認為,危機就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性和不確定性極強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性決策的事件[2]。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巴頓認為,危機是一個會引起潛在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這種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對組織及其員工、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巨大的損害。國內學者蘇偉倫認為,危機處于新舊體制轉化過程中,新舊兩種體制的摩擦產生大量失控、無序,從而出現運轉失靈[3]。朱德武認為,危機是指事物由于量變的積累,導致事物內在矛盾的激化,事物即將發生質變和質變已經發生但未穩定的狀態,這種質變給組織或個人帶來了嚴重的損害,需要在時間緊迫、人財物資源缺乏和信息不充分情形下立即進行決策和行動[4]。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成福認為,危機是這樣一種緊急事件或者緊急狀態,它的出現和爆發嚴重影響社會的正常運作,對生命、財產、環境等造成威脅、損害,超出了政府和社會常態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會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應對[5]。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危機就是由于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突變,對社會或組織的總體目標和共同利益構成嚴重威脅的一種危險境況和緊張狀態。
1960年,博弈論應用專家、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出版《沖突的戰略》,賦予“威懾理論”以精確的數學模型,并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獲得應用,標志著危機管理學的誕生。這一年,泰德·列維特出版《市場營銷的創新》,錢德勒發表《戰略與結構》,艾里森發表《決策的本質》,喚醒世人對危機管理的重視??档吕疽?、湯淺光朝、莫德爾斯基的學說,對于認識危機管理的有關問題,極有助益。
1986年,斯蒂文·芬克出版《危機管理》一書,將危機過程劃分為危機潛在期、危機突發期、危機蔓延期、危機解決期4個階段,首次在歐美理論界對危機和危機管理進行系統研究,建立較為周密的危機理論分析框架。尤里埃爾·羅森塔爾的《應對危機管理災難、暴亂與恐怖主義》、斯蒂文·芬克的《危機管理》、邁克爾·里杰斯福的《危機公關》以及斯蒂芬·巴頓等的相關研究,開啟危機管理理論研究的先河。1991年,???、羅森塔爾、伯林萊伯格提出“PPRR”理論,即:預防、準備、反應、恢復4項原則,成為危機管理的通行原則。1993年,米契夫和皮爾森的研究,切入危機管理的核心環節。羅伯特·希斯認為:危機管理者必須從事信息搜集、分析和傳播,執行事實調查、深入分析、控制損失、加強溝通等任務。1997年,托馬斯·伯克蘭提出“焦點事件理論”,認為突發的焦點事件,會迅速進入公眾焦點,引起各方關注,對公共政策產生重大影響[6]。
關于危機管理,約翰·肯尼迪在1959年印第安那波利斯發表的演講中做了更為形象的闡釋,對于深入理解危機管理理論大有幫助。他說,漢字中“危機”由兩個字組成,一個字表示危險,另一個字表示機會。雖然這只是用一種詩歌般容易被人記住的方式來解釋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但是后來證明這段話不僅僅只是字面上的真理[7]。的確,從中文字面意義來解釋,“危機”就是“危險”(risk)與“機會”(opportunity)的組合,危機管理的目的就是變危險為機會,使之越過陷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危、機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8]:

2003年SARS事件,給予我國危機管理一個沉重的警示。我們社會體制中危機管理意識缺失、信息披露不夠及時、部門管理條塊分割的問題暴露無遺。期間,有人用“大逃亡”來形容大學生的瘋狂離校,甚至有人指出某些大學已經“十室九空”,在網絡和報紙上引發了一場對“80后”大學生的集體“討伐”。SARS事件后,我國把危機管理全面納入國家政治、法律和國民經濟生活之中成為中國政府的課題,2006年國務院按照國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地方應急預案、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大型活動預案等6個層次設計了我國的應急預案體系,包括《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25件專項預案、80件部門預案以及31個省區市總體預案,基本覆蓋了我國經常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據統計,截至2009年6月,僅我國各級民政部門已制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228 841件。有學者稱,2003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出臺成為中國國家危機管理的新起點,是“非典”催生了國家危機管理。目前,我國教育系統也制訂了響應突發事件的指導方案,高校結合自身實際也有學生危機事件應急預案。然而,這些指導方案和應急預案大都側重危機中的處置與危機后的恢復工作,忽視了危機前的預防預控。為此,根據危機管理理論和系統論思想,筆者認為高校加強危機事件的預防預控工作迫在眉睫,并要注重從以下幾個系統著手構建立體化干預體系。
(1)思想教化系統。近日,媒體將“登報道歉”與“陶行知發糖”進行對比,說的是教師對待問題學生時的態度差異。大連的梁老師在學生小楠與同學說話間被罵了一句,梁老師要求道歉。雖然父母委曲求全,提出在全校師生面前公開道歉,仍未獲同意,只好按照梁老師的意思,花260元在報紙上登了一份公開道歉信。陶行知先生曾為違紀學生發糖,“反其道而行”,沒有批評,沒有斥責,沒有讓學生寫一份檢查,卻產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高校對于危機學生的教育,要確立人本理念,從關愛尊重學生出發,通過春風化雨、循循善誘式的思想教育效果要遠遠超過疾風暴雨、痛加指責式的批評說教。
(2)活動調適系統。危機學生性格內向、封閉、孤僻,高校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釋放學生情緒,服務學生全面成才,培養他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心態。全體教職員工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應該經常關心危機學生的學習生活,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真心誠意地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團學組織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危機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在社會大熔爐中磨煉意志、增長見識,在無私奉獻中完善自我、獲得快樂。
(3)心理輔導系統。高校大都建有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經常實施心理普測,對于篩查出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及時建立心理檔案,通過約談進行心理輔導,或組織開展團體輔導,關注心理發展動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開放、合作、互助的優秀品質,提高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對于存在重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高校要及時聯系心理衛生機構進行專業診療,一般以心理治療為主,可輔以藥物治療。對心理健康問題特別突出者,應及時送專業精神醫院治療。
(4)部門聯動系統。高校要切實把學生置于體系之中,經常召開一些關于危機學生的通報協商會議,溝通協調相關事宜,建立多部門會商制度和聯動系統。對于學校可調控的引發學生危機的人、事等刺激物,應協調有關部門及時阻斷,消除對危機個體的持續不良刺激。高校學生工作部門、學院分管領導、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班干部、宿舍長之間要建立經常性的溝通制度,隨時互通有無,形成群防群控態勢。
(5)監護幫助系統。對于危機學生在校期間要進行監護,危機程度較輕、能在學校正常學習者,應成立以學生干部、班級心理委員、宿舍成員組成的學生監護小組,以及時了解危機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狀況,做好安全監護。對于危機程度較高者,學校應通知家長來校陪讀或讓學生休學回家治療。對于危機程度特別嚴重者,學校應派人進行24小時特別監護,待與專業人員、家長溝通方案后按照要求進行治療。
(6)社會救濟系統。危機學生仍然置身于學校和社會的大環境中,與正常學生所不同的是,他們的活動時間、活動范圍、活動內容更為隱蔽和非同尋常,有些想法和舉動超出高校和家長的視線與能力而進入自適應盲區,需要社會的參與支持。高校要建立與周邊社區、醫院、派出所、甚至飯館、網吧、歌廳的聯系,尋求他們的大力支持,優化周邊環境,創設和諧氛圍,同時積極動員他們反饋危機學生的有關動向,爭取工作主動。
(7)跟蹤反饋系統。危機干預是高校實施工作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調節的過程,需要做好對危機學生的全程跟蹤,以便根據學生思想、行為以及心理的變化適時調整方案、改進方法。因此,高校各級干預機構要對學生危機事件的起因、性質、過程、影響、責任等方面做好記錄,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以對全體學生的教育管理進行指導和幫助。
[1]Herman,Char F.(ed)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Feseatch New Youk.Free Press,1972.
[2]羅伯特·西斯著,王成譯.危機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蘇偉倫.危機管理——現代企業實務管理手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4]牛德武.危機管理——面對突發事件的抉擇[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5]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路選擇[EB/ OL].http://www.gdbb.gov.cn/detail.jspinfoid=3157.
[6]黃書亭.危機管理的理論淵源探析[J].科技和產業,2008(5).
[7]卡斯帕羅夫著,謝軍,梁自明譯.棋與人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8]陳啟榮.校園危機管理機制之構建[J].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005(9).
G640
A
1671-1246(2012)12-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