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多鑫,蒲文靜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平涼744000)
關于演示文稿的動畫設置教學設計
——以“四季崆峒”為例
藺多鑫,蒲文靜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平涼744000)
演示文稿;動畫設置;教學設計
本節課使用由魏葆春、趙大一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內容選自第五章《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第四節《演示文稿的動畫設置》,自定義動畫設置、幻燈片切換效果和演示文稿放映方式的設置方法是本章重點,也是PowerPoint2003的精華所在,更是區別于Word2003、Excel2003的特色部分。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應該注重與前面的內容對比,選擇合適的教學用例,突出演示文稿動畫設置的方法和實踐操作,使其能夠充分全面地展示本節課的所有重點內容。
2.1 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自定義動畫的設置方法。
(2)使學生熟悉幻燈片切換效果的設置方法。
(3)讓學生了解演示文稿放映方式的設置方法。
2.2 能力目標
(1)在學生掌握演示文稿動畫設置的相關概念和原理性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即能夠運用演示文稿動畫設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準確、合理運用各種演示文稿動畫設置方法進行PPT多媒體作品創作的能力。
2.3 情感目標
(1)借助教學用例的演示和學生實踐動手操作,消除學生對計算機動畫的神秘感,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使其感覺到學習計算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以及敢于大膽創新的精神。
(3)通過對自己和他人作品進行評價,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4)培養學生熱愛人文環境、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國情操。
3.1 教學重點
自定義動畫的設置方法。
3.2 教學難點
自定義動畫設置對話框的使用,以及學生對時間軸概念的掌握和運用。
3.3 難點處理
使用舉例法:以舞臺表演為例,將幻燈片比作舞臺、將自定義動畫對象比作演員、將進入動畫比作演員出場、將強調動畫比作演員表演、將推出動畫比作演員退場、將動作路徑比作演員在舞臺上的行走路徑。以演員出場、退場的先后順序引出時間軸的概念,并加以說明,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
本次授課對象為普通專科護理專業一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已經對Office系列辦公軟件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技能有了初步掌握,但具體制作、實踐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在完成一個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對整體操作設計規劃缺乏合理性,隨意隨性操作現象比較普遍。因此,要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積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逐層深入,使學生能夠系統、準確、熟練地掌握教學內容。
(1)多媒體教室共有50臺學生機和1臺教師專用機。教室布局合理,每10臺計算機為一排,共5排,便于實施分組教學。(2)每臺計算機均能通過校園網和Internet相連,而且學校架設了教學專用的FTP服務器,便于學生下載教學資源和上傳作業。(3)教室裝有凌波多媒體教學軟件,便于進行教學演示。
6.1 教學理論基礎及方法
6.1.1 以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支架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思想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在人的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具有的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在教師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鄰近發展區”。所以,“最鄰近發展區”可定義為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發展水平(第一個發展水平)和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時的潛在發展水平(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可見學生的第一個發展水平與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即教學可以創造最鄰近發展區。因此教學絕不應消極地適應學生智力發展的已有水平,而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學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教學環節見圖1。
6.1.2 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的傳統教學方法講述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
6.2 教學思路設計
基于以上教學理論支持,以大多數學生都游歷過的崆峒山為主題,通過多媒體演示和設問的方式創設情境,教師幫助學生搭建學習的概念框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以分組完成任務方式達到協作學習的目的,最后在教師主持下完成對自我和他人的評價。因此,學生通過本節課能夠有效地掌握PowePoint2003動畫設置方法,并在無形中滲透了信息、德育和美育教育,對其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很有幫助。教學設計環節見圖2。
7.1 課前準備(創設情境)(4分鐘)(見表1)
7.2 導入新課(引入情境)(2分鐘)(見表2)
7.3 講授新課(搭腳手架、獨立探索)(15分鐘)(見表3)
7.4 實驗操作(獨立探索、協作學習)(35分鐘)(見表4)
7.5 總結評價(效果評價)(20分鐘)(見表5)
7.6 布置作業(成績評定)(4分鐘)
充分發揮個人創造能力,在課堂練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組作品。并作為本章大作業上傳到教學FTP上的班級文件夾中,期末作為平時成績的評定依據。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新時代的高校計算機教師,如何上好一堂非專業計算機課是每位教師必須要考慮的,通過筆者對這堂課的自我反思,認為有以下特點:學生思想得到解放、教學過程更加靈活、教材內容得到有效擴展。

圖1 教學流程

圖2 教學設計環節流程

表1 課前準備

表2 導入新課

表3 講授新課

表4 實驗操作

表5 總結評價
G420
B
1671-1246(2012)12-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