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純清
在全面轉型中走出科學發展的山西路徑
袁純清

山西科學發展的關鍵,在于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支點”,探求一種速度與質量并重、經濟與社會同步、當前與長遠兼顧、發展與生態協調的發展模式。只有全面轉型,才能增創山西科學發展新優勢,才能使山西走出“興于煤、困于煤”的被動局面,走出“好”與“快”有機結合的發展路子,避免在資源型地區出現“富饒的貧困”。基于此,我們重新審視煤、立足用好煤,大力推動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努力做好煤與非煤整體聯動、地下與地上一體開發,使集約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多元發展成為山西的新亮點。
一是著力在“引導”上想辦法,把政策支持、產業引導和各類資金集聚到發展非煤產業和新興產業上。2011年,非煤產業投資2097.3億元,增長35.2%;新興產業投資914億元,增長49.9%,占全省工業投資比重的27.4%;非高耗能工業完成投資2178.7億元,增長49.7%。
二是著力在“強基”上下工夫,推動傳統產業新型化,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經過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并重組,煤炭產業素質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礦井總數由2600座整合為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個減少到130個,徹底結束“小煤窯”時代,進入現代化大礦發展階段。
三是著力在“循環”上花力氣,實現高碳產業低碳發展。堅持全循環、抓高端、多聯產,啟動太原、長治、晉城、運城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市和15個試點園區、121個試點單位,100余個循環經濟重大項目建成投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和就地轉化率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等指標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目標任務。
四是著力在“科技”上增后勁,推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由2006年的36.34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13.4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2011年專利申請數達到1.27萬余件,比2006年增長3.5倍。
五是著力在“多元”上做文章,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呈現強勁態勢。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大幅提升,成為煤炭、冶金行業之后拉動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三大動力。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壯大,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互動發展。
山西通過全面轉型,正在實現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轉變、粗放高耗增長向集約綠色發展轉變、煤電基地向綜合能源基地和現代產業基地轉變、資源大省向經濟文化強省轉變、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