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宋文芳 鐘春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宣傳科 金鷗 劉宇
醫之為道 至精至微
——記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劉雪峰
文/本刊記者 宋文芳 鐘春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宣傳科 金鷗 劉宇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劉雪峰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凡大醫者,一要精,大醫要有精湛的醫術;二要誠,大醫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醫之為道,當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
人生有很多種活法,選擇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決定者就是你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價值觀也不是一成不變,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歷的豐富而轉變。在特定的條件下,還會被別人的價值觀所“綁架”。
人生道路的選擇亦是如此。和許多男孩子一樣,劉雪峰最初的理想也是當一名軍人。但是母親的一句話,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兒子,學醫吧,家里要是有人看個病也方便。”的確,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國的醫療水平確實非常落后。劉雪峰最終進入醫生這個行當,就是如此簡單。
選擇去當醫生,不是很難,但要想做好一名醫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醫生本身有歡樂,也有痛苦。劉雪峰的父親是由于家族性的高血壓造成的心衰而去世的。父親的去世,對他的刺激很大。每個醫生都可能碰到這種生與死,但作為一個醫生,當他眼睜睜地看著親人的離去而無能為力,不禁會感嘆,學醫到底有什么用?
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兩個字——“價值”。人生的價值就在于此。找準個人價值,是做好醫生的第一課。醫者,常常被人譽為沒有翅膀的天使,肩負著守護生命的神圣職責,對于醫生來說,只有造福蒼生,才能成就大我。
醫生的醫,繁體字是“醫”,為合體會意字。按照《說文解字》里的解釋,“匚”是指按摩,“殳”是指針灸,“酉”是少了三點水的酒,指的是藥。字面的意思是指按摩、針灸完了之后用藥。這個按摩,現在指的是醫生要用心,殹指的是技術和理論,酉指的是現在用什么藥,用什么理來解決這個問題。
“為醫者,必須勤奮謙恭,講求實效,力戒空談。如是,方能得信于病家,否則,雖有活人之術,而無慈人之心,亦不能贏得病家尊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劉雪峰很坦誠地說,作為一名醫生,病人的利益就應該是第一位的,對病人是不是用心,主動性是一個很好的考量標準。所以,劉雪峰和他的醫護團隊的電話,都是要求保持24小時暢通。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既然投身醫學,即當懸壺濟世,理應加倍努力,專心致志,回報病患之所托,實現治病救人之夙愿。作為醫生來說,用心治療一些疾病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治療那些疾病的技術不完善。怎么辦?你就要想一些辦法,去完善或者超越原來的那些辦法。其實當你用心做事的時候,你就會自然發現那些技術的優缺點,尤其是不完善的地方,你也會用心去改變那些技術。

劉雪峰主任在哈醫大四院手術工作中


劉雪峰從1989年開始開展關節鏡下手術治療關節疾病,在關節鏡下可進行前后交叉韌帶雙束重建術、半月板縫合術、關節軟骨移植等高難度手術。1994年開展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自行設計了PCA假體置換模具。1997年開展經皮腰椎間盤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2001年開展顯微后路椎間盤鏡髓核摘除術,現開展鏡下多節段髓核摘除和局限性椎管狹窄癥手術。2003年完成了首例經顯微后路椎間盤鏡進行B——Twin脊椎間隙融合術。
“給你個舞臺,看你能演繹出什么樣的傳奇”。1997年,當時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開始創建微創外科,在骨科里成立了以關節鏡為主的關節鏡科。張秀梅院長非常有魄力,將年僅三十多歲的劉雪峰推向了前臺,擔當新的科室主任。
從1989年以后,劉雪峰基本上是以關節鏡外科為主。在實踐過程中,他發現,關節鏡上可以做膝關節手術,包括半月板的損失,前、后交叉韌帶斷裂,關節軟骨等等,能夠實行二十幾種以上的手術。這里邊有一個半月板本身的手術,在傳統手術里,就是切除,半月板損傷就切掉。但是半月板切除對身體損傷比較大,在膝關節里是有用的。國外在探索進行縫合,縫合涉及的針,進口一套非常貴。縫合一次要四千塊錢,病人也承受不了。他借鑒了日常生活中縫紉機的針,把針眼放前面了,縫合針針眼在針尖上,縫合中針不用全穿過去,完了打結,線也是可吸收材料造的,是可吸收線,針可以連續縫。一項專利技術就此誕生。
目前關節鏡手術已經站在了國內醫學科技的前列。因為關節鏡下,半月板本身的縫合,前后交叉韌帶的重建,關節軟骨的移植,這些本身都是高精尖的手術。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關節鏡手術的探索上,劉雪峰和他的團隊始終不曾停下腳步,骨外科在這幾年相繼開展了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六大關節的關節鏡手術。關節鏡科室也逐漸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早先不被人認識到被醫生認可,被社會認可,并廣為患者接受。
2006年,劉雪峰將工作陣地轉移至哈醫大四院。該院2004年由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剝離后歸屬于哈爾濱醫科大學,新的領導班子推出的首要政策是搭建平臺,引進人才。劉雪峰也在被引進的人才行列之中。哈醫大四院由于人才集中,起點較高,從2006年起,每年的收入增速均在1個億左右,2012年預計將收入14億元,遠遠超過同期其他歸屬后的醫院。
“微創外科技術要有好的平臺,造福更多人。我掌握的這個技術正好是哈醫大四院需要的,我不斷創新的動力也在這里。”劉雪峰回憶當時選擇哈醫大四院的理由。首先,醫院發展好就等于惠民;其次,微創手術本身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這里需要這種技術;第三,這符合全體病人的利益——把病治好。在與哈醫大四院申寶忠院長一談即合之后,劉雪峰在哈醫大四院開始了微創外科新的征途。
可以說,關節鏡外科的發展也成就了劉雪峰的發展,關節鏡和劉雪峰牢牢地連在了一起,讓他在黑龍江乃至全國聲名大噪。用病人的話來說就是:“我一打開網頁,我想看關節,隨便一點就能找到劉雪峰的名字。”就此,一個關節鏡外科的傳奇,在這樣一個舞臺上開始盡情演繹。
“醫藥為用,民命所系,疾人貴急,其任重矣!”
對于劉雪峰來說,病人的需要,就是創新的方向。在關節鏡領域發展的同時,科室還開展了治療腰椎盤突出癥的微創手術。劉雪峰對記者說:“當我們選擇一項技術的時候,也在應用當前市場經濟里一套比較熟悉做法,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人很多,市場是現成的,你就找到一個別人沒有應用的技術去治療這個疾病就行。”

2002年劉雪峰主任在德國學習工作

2004年劉雪峰主任在日本久留米大學學習工作期間與整形外科教授永田見生先生

2004年劉雪峰主任與日本久留米大學整形外科吉田和博和大川孝浩先生
傳統的手術做一個單純節段的椎間盤,再熟悉、再熟練的醫生,他也得切六厘米切口,而應用了椎間盤鏡變成2厘米,恢復快的病人可以在第二天就離床下地,這對病人是很有利的。
有一對農村夫婦,男的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用了非常多的辦法,拔火罐、扎針灸、敷膏藥……幾乎所有非主流的辦法都用了,但是病沒有好轉,而且越來越重。不僅啥活干不了,常常憋不住尿,連媳婦也煩了,一度離家,不跟他過了。最后病人找到了劉雪峰。劉主任詳細地給他介紹了情況,拿了脊椎模型,一塊塊拆開來給病人講解病情病理,做一些現場的直觀的引導。這樣詳細講解完之后,病人接著就問:“手術怎么做啊?”劉雪峰告訴他:“手術很簡單,在這后邊切一個兩厘米的切口,稍稍去掉一部分骨頭,把突出的椎間盤去掉。這個手術就做完了。剩下的纖韌板本身要保留的,保持椎間隙本身的一個高度。”病人手術后的第二天,劉雪峰再去查房的時候,病人拉住他的手晃了半天,激動地說了一句話,這句話不是我們常聽到的,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或是我要感謝你呀,而是:“大夫,我能憋住尿了。”
“病人是最需要扶助和關懷的人,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每一個醫生的天職”。因此,醫療技術的創新,就是為了更好地解除病人的痛苦。對于每一位就診的傷者,劉雪峰留給他們的是康復、是感動,而他們留給劉雪峰是贊美、是感激。
將心比心,金杯銀杯不如病人口碑
作為一名醫生,給病人的不僅僅是康復的希望,更應該是實實在在的關愛。
古人言“醫者父母心”。然而,在喧囂紛繁高負荷的日常工作中,如果要求一名醫務工作者,始終保持一個和顏悅色、無私奉獻的態度,的確很難。但是,劉雪峰做到了。
評價一位老師講課效果的好壞,最有發言權的是他的學生。同樣,評價一名醫生是否優秀,要聽他所治療的患者怎么說。一位患者在網上這樣給劉雪峰留言:“您認真地告訴我原因,在聽您說的過程中,您幽默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切實為病人著想的態度,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您高尚的醫德,更感到您是把每一個病人當做自己的家人,為病人考慮得長遠;您還不斷地鼓勵我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動,您的人品和醫德讓我相信您的診斷,更感受到找您看病心里踏實和溫暖!”
“醫者之德,德被天下;醫者之愛,大愛無邊。”劉雪峰用“相互理解、換位思考”來溝通病人,用“金杯銀杯不如病人口碑”來激勵自己,在醫患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劉雪峰主任向本刊記者介紹他平時為患者講解病情所用的脊椎模型
“尊容幸晤禮彬彬,拜讀華章沁客心。弄墨佳珠文苑秀,回春妙手杏林珍。粗言意淺慚濡帛,雅句情長貴比金。老鳳山深鳴更暖,聲聲唱徹主旋音。”作為醫生,應該有著和醫術同樣重要的一份醫德,才能夠得上大醫精誠、杏林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