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玲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是以前人們對一些地方農村文化缺失的形容。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推進,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力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農民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不過,總體上看,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相比,與廣大農民的需求相比,農村文化的發展仍然面臨很多困境。
一、 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
(一)農民落后觀念和思想道德狀況的制約
在信息時代,廣播、電視和電腦等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為農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但是由于農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義、保守主義、利己主義以及家族觀念、封閉思想的影響和束縛,農民不能大膽接受改革創新的新思想、新觀念。特別是個別基層干部在思想觀念上仍然保持“重經濟、輕文化”的想法,忽視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導致部分農村地區家族、宗教勢力興起。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農村的道德狀況普遍受到沖擊,集體主義思想、團結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識淡薄,誠信缺失,不敢創新,發展、競爭意識不濃,一些傳統陋習,如坑蒙拐騙、弄虛作假、以富欺貧、以強凌弱等現象在一些地方相當嚴重。農村淳樸的鄉風、民風、村風受到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侵蝕,既惡化了農村的道德環境,也制約了農村的發展。
(二) 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待遇不高,文化隊伍素質偏低
與農村其他事業相比,文化工作相對清苦,付出的勞動和工作成績難以得到及時的肯定。農村文化站文化專干不能專起來,資金投入不足,工資待遇不高,既難以評上專業技術職稱,又幾乎沒有提拔晉升的機會,導致廣大文化專干工作積極性不高,干勁不足,更難以吸引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才。我國農村教育發展滯后,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缺少職業培訓機會,致使目前基層文化干部的專業理論素質偏低,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尤其欠缺。種種原因導致較高素質的文化隊伍難以組織和建設,隊伍定性也不強,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農村文化設施利用率并不高
最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對于農村文化的投入力度都非常大,單從硬件上說,很多地方的農村文化設施還是比較健全。但是很多地方由于各種原因文化設施的使用率并不高,甚至有的并未使用。書屋管理員由村委會成員兼職,而絕大數村委會成員沒有特殊情況,很少到村委會。在部分村居,書屋很少開門,常常大門緊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讀書學習的積極性。書屋,幾乎關門閑置,導致書屋的使用率很低。也有的書屋管理員由村中有責任心的老人擔任,他們缺乏圖書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圖書館工作流程和圖書管理基本規范,導致書屋管理混亂,服務功能單一,只能滿足一般借借還還,談不上開展各種圖書活動,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是無報酬,致使我們也不好管理
二、 農村文化發展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素質
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轉化為生產力的載體。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在農村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新農民是農村經濟和文化事業發展的前提。通過扶持農村文體事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從而使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穩定發展,健康繁榮,走出一條發展農村文化的新路子。
(二)用體制激活農村文化
農村文化的落后與農村文化管理體制不科學是分不開的。鄉鎮文化站一直是農村文化的載體,然而,近年來農村文化站的發展卻不容樂觀。由于受到財力的限制,農村文化事業嚴重“貧血”。文化站沒有專門的場地,沒有專門的人員,不能正常開展活動。有的鄉鎮文化站甚至一年不開展一項活動,瀕臨癱瘓。于是有人說,文化站的現狀是“陣地猶在”,但“名存實亡”。
(三)文化設施有效利用
農村文化建設要避免成為面子工程,就要特別針對農民的特點,不能急功近利。什么時候能讓農民有自由選擇文化活動的權利,就有很好的效果了。繁榮發展基層文化必須有陣地、有設施,要按照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國家重大財政項目向農村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積極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電視進萬家、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努力使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有一個大的改觀。要按照綜合性、多功能和有陣地、有經費、有人員的要求,優化基層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積極探索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新路子,擴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傳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科學普及、體育活動等于一體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效應。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一定要關注農村社會、農民生活,聚焦農村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增進同農民群眾的感情,以農民為核心,把農村和農民作為我們的根、本,著眼于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質、科技水平等。不斷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多提供農民群眾看得懂、買得起、用得上的文化產品;多創作反映時代精神、體現農村生活、激勵農民斗志的優秀作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做到為億萬農民服務、為億萬農民歌唱、為億萬農民送歡樂,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倉集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